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英  薛嵋  陶雍  毛静玉 《护理研究》2023,(18):3399-3403
目的:调查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PICC-UEVT)形成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2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血管通路门诊进行PICC置管的病人资料,将病人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采用病人信息调查表对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共收集3 864例PICC置管病人信息,76例确诊为PICC-UEVT,PICC-UEVT发生率为1.97%,血栓发生时的带管时间为58.5(22.25,122.25)d,57.89%(44/76)为浅静脉血栓,23.68%(18/76)为深静脉血栓,18.42%(14/76)为广泛静脉血栓形成。将PICC置管病人按照年龄、性别、诊断进行匹配,最终血栓组73例,无血栓组146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相关性皮炎与导管功能障碍是发生PICC-UEV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PICC-UEVT是较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期间接触性皮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医院门诊PICC置管并实施导管维护的11752例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多因素分析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发生接触性皮炎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除外51例先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后发生接触性皮炎的病人,导管相关感染病人501例(4.26%),接触性皮炎病人1092例(9.29%).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人PICC留置期间发生接触性皮炎是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00).PICC留置期间发生接触性皮炎病人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接触性皮炎病人(P=0.000),局部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接触性皮炎病人(P=0.000).重度接触性皮炎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接触性皮炎者(P=0.000),局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接触性皮炎者(P=0.000).结论:肿瘤病人PICC留置期间发生接触性皮炎是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接触性皮炎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接触性皮炎者,且重度接触性皮炎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更高.肿瘤病人PICC留置期间应当做好接触性皮炎的预防,对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对症处理,加强干预,从而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有无PICC原发性异位的患者在导管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预防和早期发现原发性异位患者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6年7-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2879例,其中,原发性异位(调整成功)患者367例,无原发性异位患者2512例。分析两组留置期间PICC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继发性导管异位、完全堵管、非计划拔管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原发性异位组在PICC留置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方面高于无原发性异位组,分别为1.9% vs 0.7% (P = 0.022)、9.3% vs 3.9% (P = 0.000)、1.4% vs 0.3% (P = 0.005)。在出现继发性并发症患者中,原发性异位组在导管相关感染方面,置管≤30天的患者百分比要高于无原发性异位组(P = 0.002)。 结论:本回顾性资料结果显示,原发性异位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非计划拔管发生率高于无原发性异位患者,且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更早。应尽可能减少原发性异位的发生,密切关注原发性异位患者后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至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从1966年德国医师在X线辅助定位下成功地植入第一例导管以来,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安全可靠、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的置管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PICC置管患者左右上肢继发性异位的发生率,为置管上肢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门诊PICC置管后维护的恶性肿瘤患者4752例,其中,左上肢置管患者1594例,右上肢置管患者3158例。有126例患者发生继发性异位,左侧组31例,右侧组95例。 结果:左侧组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发生率少于右侧组(1.9%, 3.0%, P = 0.031)。其中,右上肢PICC置管在胸部肿瘤、穿刺贵要静脉、巴德三向瓣膜导管方面继发性异位发生率高于左上肢(P = 0.004、0.015、0.040)。在126例发生继发性异位的患者中,右侧组异位于颈内静脉的发生比例多于左侧组(P = 0.042)。 结论:本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左上肢PICC置管继发性异位发生率少于右上肢。建议对左右上肢均可选择行PICC置管的患者,置管前应综合考虑包括导管继发性异位在内的多方面相关因素,尊重患者的意愿,并充分告知左右上肢置管的优缺点,合理选择置管上肢,从而改善置管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至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 ]。从1966年德国医生在X线辅助定位下成功地植入第一例导管以来,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安全可靠、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的置管技术[ ],广泛应用肿瘤化疗的患者。化疗是作为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手段,绝大多数的化疗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因此建立一条可重复使用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病人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故更应该早期置管。2005年5月至今,我院共进行了12000多例PICC置管,2011年9月有一例PICC置管后同时发生导管移位、血栓、感染三大并发症的患者,我们分别分析了导管移位、血栓、感染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同时综合分析了上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护理对策,希望为PICC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和0.5%聚维酮碘在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过敏性皮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为PICC维护皮肤消毒剂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4年7-9月和2015年7-9月临床资料完整的门诊PICC置管后维护的5235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氯己定醇组2485例;聚维酮碘组2750例,中位年龄52岁(12~90岁),年龄>50岁患者2928例,年龄12~50岁患者2307例。 结果:氯己定醇组的过敏性皮炎发生率高于聚维酮碘组(8.9% vs 6.5%, P = 0.001),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低于聚维酮碘组2.0% vs 3.2%(P = 0.004)。两组在过敏性皮炎和导管相关感染所致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119, 0.738)。亚组分析发现,年龄>50岁患者中,氯己定醇组过敏性皮炎发生率高于聚维酮碘组(8.8% vs 5.4%, P = 0.000),导管相关感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年龄12~50岁患者中,氯己定醇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低于聚维酮碘组(1.9% vs 3.6%, P = 0.014),而过敏性皮炎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回顾性资料结果显示,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和0.5%聚维酮碘均可用作PICC置管后维护的皮肤消毒剂,推荐年龄>50岁患者皮肤消毒剂可考虑首选聚维酮碘,年龄12~50岁可考虑首选氯己定醇。合理选择皮肤消毒剂,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降低维护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和0.5%聚维酮碘在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过敏性皮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为PICC维护皮肤消毒剂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4年7—9月和2015年7—9月临床资料完整的门诊PICC置管后维护的5235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氯己定醇组2485例;聚维酮碘组2750例。结果氯己定醇组的过敏性皮炎发生率高于聚维酮碘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低于聚维酮碘组。两组患者在过敏性皮炎和导管相关感染所致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发现,年龄50岁患者中,氯己定醇组过敏性皮炎发生率高于聚维酮碘组,导管相关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12~50岁患者中,氯己定醇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低于聚维酮碘组,而过敏性皮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和0.5%聚维酮碘均可用作PICC置管后维护的皮肤消毒剂,推荐年龄50岁患者皮肤消毒剂可考虑首选聚维酮碘,年龄12~50岁可考虑首选氯己定醇。合理选择皮肤消毒剂,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降低维护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ower PICC)可满足高压注射、监测中心静脉压及多通道同时给药的需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导管继发性异位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报告的是我科近期发生的一例降结肠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发生二次PowerPICC置管继发性异位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指出应以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提高识别导管继发性异位的能力,仔细研究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减少继发引起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引进并应用CINAS(catheter injection and aspiration)评估表,调查植入式静脉输液港(CVPAS)导管功能的现状,并描述导管功能障碍的处理与结局。方法 完成CINAS的翻译和评分者信度检测后,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管通路护理门诊,调查2017年12月1至31日接受插针的患者的CVPAS导管功能,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导管功能障碍的处理与结局。结果 CINAS评分者信度高,并调查了1 047例患者的CVPAS导管功能,其中908例(86.7%)导管功能完好,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13.3%(139/1 047),主要表现为推注通畅而回抽困难(7.4%,10例)或无法回抽(4.9%); 93.5%(130/139)的导管功能障碍处理成功,其中92.3%通过推注适量0.9%NaCl溶液,或患者配合活动(包括深咳嗽,变换体位,活动肢体等)得以解除,其余7.8%则通过调整无损伤针位置。结论 CINAS评估表能高效完整地评估导管功能,便于临床应用与推广,CVPAS导管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推注通畅而回抽困难或无法回抽,推注0.9%NaCl溶液、患者适当活动及调整无损伤针位置是导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处理措施,护理人员可基于评估结果进行个性化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