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6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104篇
内科学   50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251篇
预防医学   166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24篇
  3篇
中国医学   75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以兰州百合鳞茎中分离和纯化得到的多糖BHP-1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仪器分析和化学反应等手段研究其初步的形貌特征和化学结构。方法:采用热重分析(TG)及扫描电镜(SEC)技术分别分析多糖BHP-1的热稳定性和形貌结构特征;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部分酸水解、高碘酸钠氧化-Smith降解以及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等方法对多糖BHP-1的化学结构进一步的进行解析。结果:BHP-1是以1,4连接的α-D-吡喃葡萄糖和1,4连接的β-D-吡喃甘露糖为基本骨架的甘露葡聚糖,在葡萄糖和甘露糖的2位和/或3位形成主要的分支,主链或支链的末端残基主要为T-α-D-吡喃葡萄糖,同时在其结构片段中含有少量的O-乙酰基。热重分析显示BHP-1在220℃开始发生降解,520℃基本结束,说明BHP-1热稳定性良好。形貌分析显示BHP-1表面光滑有大量凹陷,凹陷处多为片层结构错落紧密堆积而成,并交织下陷呈不规则的孔洞。结论:多糖BHP-1是一种热稳定性良好,表面光滑有大量的凹陷和孔洞,并含少量O-乙酰基的甘露葡聚糖,其化学结构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纤维蛋白原β(FGB)启动子区单倍型对特发型下肢深静脉血栓(IDVT)的影响.方法 IDVT组及健康对照组各120例.采用启动子区完整测序技术及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双重检测纤维蛋白原β链基因启动子区-1 420G/A、-993 C/T、-854G/A、-455 G/A、-249C/T和-148C/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基因型,对上述SNP连锁不平衡分析并构建单倍型模型.结果-993 C/T与-455 G/A、-993 C/T与-148C/T、-455 G/A与-148C/T之间存在较强的连锁不平衡关系(r2分别为0.699、0.509和0.556);构建出8种单倍型模型:单倍型H3、H6在病例组中的频率高于对照组[比值比(OR)分别为32.085和1.896,P<0.05];单倍型H1、H4、H5和H7在对照组中的频率高于病例组(OR值分别为0.025、0.119、0.644和0.383,P <0.05);其余单倍型(H2和H8)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倍型H3、H6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单倍型H1、H4、H5和H7可能是DVT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nm23基因在涎腺恶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nm23基因在涎腺恶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作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40例涎腺恶性肿瘤nm23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了nm23基因表达变化与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其转移的关系。结果发现,nm23低表达者其肿瘤转移率为818%,而nm23高表达者其肿瘤转移率只有34%,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nm23低表达与肿瘤大小、部位、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nm23基因在抑制涎腺恶性肿瘤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田基黄对人舌癌细胞株TSCCa细胞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实验采用体外细胞毒试验(MTT法)和电镜观察,研究了田基黄对人舌癌细胞株TSCCa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田基黄对人舌癌细胞株TSCCa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电镜下见田基黄对癌细胞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有损伤作用。结果提示中药田基黄对口腔鳞癌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肌间隙入路通道已成为腰椎固定融合应用较多的手术入路和显露方式,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术是一种独立、有效的固定融合方式,而术中终板损伤时有发生。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显露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术中终板损伤的特点和原因,总结终板损伤的处理方式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此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病变术中出现终板损伤的17例患者。男4例,女13例;年龄44~73岁,平均(61.3±7.4)岁;单节段固定13例,两节段固定4例。单一终板损伤15例,融合节段上下终板均发生损伤2例。观察其临床和影像结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无椎弓根骨折、硬脊膜损伤,术中、术后无脑脊液漏和神经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随访12~72个月,平均(38.2±15.3)个月。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均恢复良好,但随访中出现较为明显的丢失,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融合器均有沉降,2例融合器向后移位。末次随访时除1例不能明确外,均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94.1%。融合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2.8)个月。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及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结论:肌间隙入路通道显露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无法避免终板的损伤,损伤原因包括:患者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操作因素、香蕉型融合器的应用。只要处理得当,终板损伤并不影响预后,亦未增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不融合等并发症。但可能加速椎间隙高度丢失,增加融合器沉降,需要加强终板损伤的处理和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应用腹腔镜配合医用胶治疗肝包虫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0月,用腹腔镜配合医用胶治疗7例肝包虫病。内囊摘除后残腔创面应用医用胶喷涂,达到快速粘合、固化和封闭创面的作用。结果手术共摘除包虫内囊9个,直径5~1.5cm,囊内液体450~1500ml。其中多房性囊肿1个,单房性6个。囊肿位于左外叶1个,左内叶2个,右前叶2个,右后叶3个;合并囊内感染1个,均为一次手术完成。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60min。术后恢复顺利。无手术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均于术后24h内下床活动,48h内恢复进食,平均住院9d。术前和术后口服阿苯咪唑,随访4个月~2年均无包虫复发及腹腔种植。结论应用腹腔镜配合医用生物胶治疗肝包虫病是安全、有效、易接受的方法,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促进病人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2007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专家共识Ⅱ(TransA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 Ⅱ,TASC Ⅱ)在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诊治方面,将急性肢体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定义为病程小于或等于2周的,由肢体突然的低灌注引起并能威胁到肢体存活(如:缺血性静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胰腺损伤的病例23例的CT表现。结果在23例胰腺损伤中,胰腺损伤的CT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1)胰腺断裂型14例(不完全断裂8例,完全断裂6例):CT扫描可见胰腺小低密度缺口或垂直于胰腺长轴的低密度裂隙,以增强扫描显示更清楚。(2)胰腺炎型7例(局限水肿型4例,弥漫性急性胰腺炎型3例)。(3)胰腺血肿2例。同时合并胰腺以外损伤15例。结论胰腺损伤的CT征象包括(1)直接征象:胰腺低密度裂隙,创伤后的胰腺弥漫性和局限性肿大,胰腺内高密度影。(2)间接征象:胰腺周围积液是重要的间接征象。(3)增强多期扫描对胰腺损伤的诊断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终末期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到目前为止,治疗终末期肾衰竭的有效方法是肾移植术和血液净化治疗,但由于肾源等因素的影响,肾移植治疗的开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是常被患者首选的方式。近年来,研究发现在CKD患者血清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 FGF-23)明显增高,该物质是一种新型的调磷因子[1]。FGF-23升高不仅是CKD患者磷代谢紊乱早期标志,与老年患者左心室体积明显相关,也是CK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3]。本研究通过检测FGF-23和心脏功能相关指标,探讨CKD患者血清FGF-23水平与血清钙、磷及心脏功能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