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量感觉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定量感觉检查中振动觉阈值(VPT)测定和Semmes—Weinstein单丝检测(SWME)对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生物感觉定量测试仪、128Hz分度音叉及Semmes—Weinstein单丝检测167例正常人和17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VPT和触觉阈值,建立不同年龄正常人的VPT和触觉阈值参考值,并与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和糖尿病组(DM组)的VPT均与年龄相关,生物感觉定量测试仪所测的VPT,比较,D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音叉测定的VPT:比较,DM组显著低于对照组;SWME结果在对照组中与年龄无相关性,而在DM组中则与年龄显著相关。两种方法测得的VPT均与SWME显著相关,使用生物感觉定量测试仪对于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及有发生糖尿病足潜在危险的患者的检出率最高。结论SWME和VPT测定结合临床症状,能更方便、可靠地诊断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2.
1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对于1型糖尿病的关注从既往以儿童、青少年为重点延伸到成人1型糖尿病的管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由于发病机制不同,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并发症及合并疾病方面均存在差异,因而对1型糖尿病需采取不同的临床措施。近年来1型糖尿病领域的临床及科研进展也为1型糖尿病的管理提供了许多新的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构成比及相关因素。方法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2003年~2010年于卫生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的年龄≥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876例,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和非糖尿病肾病(非DN)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和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DR)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组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非DPN)组,计算DN、DR、DPN构成比,比较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寻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DR、DN、DPN的相关因素。结果 (1)DN构成比为34.5%,DR构成比为42.4%,DPN构成比为82.3%。(2)DN与非DN两组间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甘油三酯(TG)、尿酸(UA)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DR与非DR两组间仅糖尿病病程、SBP、空腹C肽(FCP)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DPN与非DPN两组间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TC、LDL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DN与SBP、HbA1c、FBS、HDL、UA、糖尿病病程有关(OR值分别为1.022、1.098、1.075、0.501、1.004,1.048,P<0.05或P<0.01);DR与SBP、HbA1c、糖尿病病程有关(OR值分别为1.017、1.102、1.097,P<0.05或P<0.01);DPN与HbA1c、LDL、糖尿病病程、年龄有关(OR值分别为1.226、1.370、1.041、1.058,P<0.05或P<0.01)。结论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DN、DR、DPN均与糖尿病病程和HbA1c有关,控制血糖对防治微血管病变意义重大,综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酸可以更好的防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正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综合征(ectopic ACTH syndrome,EAS)是库欣综合征中的少见类型,临床诊断较为困难,由于皮质醇水平增高可导致认知、记忆、情感等方面的异常,当以急性精神异常为首发表现时原发疾病易被忽略,造成误诊误治。本文报道了一例以躁狂发作为首发症状的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完整的诊治及随访经过,并对该类疾病导致的精神异常进行文献复习,希望有助于提高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青少年体成分与骨密度的关系,探讨生活方式干预对超重青少年骨密度及体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市城区1所中学共117名健康青少年,年龄11.08~15.17岁,男:女54:63,进行人体测量学指标测定,使用双能X光吸收仪测定骨密度(BMD)、肌肉质量及脂肪比率。受试者按BMI分为正常体重组(30人)和超重组(87人)。超重组(BMI:22.4~34.09kg/m2)按干预方式被随机分为饮食组(D)、运动组(EX)、饮食加运动组(DEX)及对照组(C),进行10周干预。干预结束后复测上述指标。结果女生BMD显著高于男生(P<0.01),未发育者BMD较已发育者低(P<0.05),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间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D与年龄、身高、体重、BMI、胸围、臀围、全身肌肉质量呈正相关(r=0.206~0.329,P<0.05);与腰围、全身及躯干体脂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干预后D、EX及DEX组体重、BMI、腰围、臀围、WHR均显著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体重和BMI无明显变化(P>0.05);D、EX及DEX组干预后全身及各部位脂肪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EX组及DEX组BMD均显著增加(P<0.01,P<0.05),D组及C组BMD无明显变化(P>0.05)。(EX+DEX)组BMD平均增加(0.017±0.027)g/cm2,明显高于非运动组(D+C)BMD平均变化(0.008±0.047)g/cm2(P<0.01);而饮食干预组(D+DEX)组与非饮食干预组(EX+C)组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阶段骨密度随年龄、身高和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并存在性别差异。骨密度增加与机体肌肉质量呈正相关,与脂肪比率无明显关系。有效的饮食和运动干预均可减轻体重和脂肪比率,运动可促进骨密度增加。对超重青少年应积极进行包括有氧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糖尿病神经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的患病率40%~90%不等,神经病变的发展常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其中有5%~10%的患者需行截肢手术,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17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一种血管源性生长因子,除了促进血管生成特性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具有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营养作用,且在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中显示出运用前景,现对这方面的文献综述如下。1VEGF概述自1983年Dvorak等人发现了血管渗透因子(Vascularpermeability factor,VPF)继而…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经形态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纳入95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以评价角膜神经形态改变。糖尿病患者进行微血管并发症检查,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及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及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糖尿病肾病组(DN)及无糖尿病肾病组(NDN)。结果角膜神经纤维密度(CNFD)、角膜神经分支密度(CNBD)、角膜神经纤维长度(CNFL)等在NDPN组、NDR组、NDN组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DPN组、DR组、DN组较NDPN组、NDR组、NDN组进一步降低(P0.001)。CNFD、CNBD、CNFL与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PMNCV)、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SNCV)及腓肠神经波幅(SSmv)显著相关(P0.01)。结论角膜神经改变可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中即可检出角膜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8.
<正>长期以来,1型糖尿病(T1DM)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由于胰岛素缺乏而导致的典型的口干、多尿、多饮、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症状以及不能被口服降糖药控制的显著高血糖,由于自身免疫因素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而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然而,近年来关于1型糖尿病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1型糖尿病的诊断往往并不简单,此次ADA发布首个关于1型糖尿病的立场声明(以下简称ADA声明),对诊断部分做出了重要声明。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1型糖尿病(T1DM)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应尽可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DCCT及后续的EDIC研究显示,对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有助于将血糖降至接近正常水平,并能显著降低最严重眼病、肾功能受损、心脏病及卒中的发生风险[1,2]。DCCT试验的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旨在使血糖降至接近  相似文献   
10.
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死因及成人致残的主要病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我国2007 2008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的总体患病率达9.7%。糖尿病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如何预防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卒中风险已成为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许多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显著升高。糖尿病信息研究(Diabetes and Informatics Study,DAI)显示糖尿病组卒中的患病率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升高(6.7%vs2.5%),糖尿病患者的卒中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