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和针刺两种治疗手段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针刺组。根据患者偏瘫恢复的不同阶段,康复组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针刺组采用头针加体针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28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8天后以及治疗后56天随访时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运动功能评分,并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康复组和针刺组NDS、FCA运动功能评分在统计学上均未见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8天和第56天随访时,两组NDS、FCA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8天时,两组间NDS、FCA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值无显著性差异,而在第56天随访时,两组间NDS、FCA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差值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康复训练与针刺均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且在第56天随访时康复训练组恢复程度高于针刺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改良强制性运动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组,每组12只。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mCIMT组在造模后7 d开始连续训练14 d,使用有弹性的的绷带将健肢绑于前胸,并在强制性转轮设备中进行患肢活动的训练,对照组大鼠不进行mCIMT训练,仅笼内自由活动。在造模后20 d内记录大鼠体质量,通过错步实验评定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在造模后18 d时处死部分大鼠,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脑运动皮层和纹状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VV)和高香草酸(HVA)〕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酰胺(Gln)、甘氨酸(Gly)、牛磺酸(Tau)、γ 氨基丁酸(GAB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脑运动皮层和纹状体组织总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蛋白和磷酸化蛋白(p-p70s6k)的表达水平。  结果  造模后21 d内,与对照组比较,mCIMT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mCIMT组大鼠在造模后17 d时错步率下降(P<0.05);造模 后18 d时,与对照组比较,mCIMT组大鼠运动皮层中单胺类神经递质5-HIVV水平增加(P<0.05),运动皮层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相对含量(与Glu之比)除ASP/Glu降低(P<0.05)外,其余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包括Gln、Gly、Tau、GABA与Glu之比均增加(P<0.05或 P<0.01)。与对照组比较,mCIMT组大鼠运动皮层中p-p70s6k表达减少(P<0.05)。而对照组与mCIMT组大鼠纹状体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和氨基酸神经递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CIMT具有一定的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大鼠脑运动皮层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和5-HIVV水平、减少p-p70s6k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针灸在临床治疗脑卒中患者各种功能障碍中已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报道证实,针刺特定的穴位,对脑卒中后语言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均有明显的改善效果~([1-3])。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能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肌肉痉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4])。影像学研究也逐渐证实,针刺特定穴位时,特定脑功能区的局部脑血流量、葡萄糖代谢率和脑电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通过重新分配功能提高完整皮质的代偿作用~([5])。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疗效进行验证。方法:43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化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Fugl-Meyer(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Ashworth(MAS),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的FMA、WMFT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提高(P0.05)。治疗后TEAS组FMA、WMFT值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MAS评分、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MBI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手功能状态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EAS组的MBI值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不同治疗干预下脑卒中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变化,探讨头皮针治疗改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作用及其途径.方法 将60例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缺血性脑梗死/脑实质出血)的患者,在应用相同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头皮针组和对照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观察治疗期间患者颅内脑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等的变化.结果 (1)头皮针组经15次治疗后TCD检测脑血管异常率有显著性下降(P<0.05),对照组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第1次和第15次治疗前、后头皮针PI值均没有上升趋势(P>0.05);(3)头皮针组第1次和第15次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Vm,Vs均显著提高(P<0.05),且第15次治疗前、后血流速度改变幅度较第1次治疗明显(P<0.05);(4)头皮针组第1次和第15次治疗前、后动脉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脉率增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皮针治疗能刺激脑血流自动调节,使血液循环发生重新分配,提高颈内动脉系颅内分支血流速度,增加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