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5篇
儿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作用。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中2009年1月~2019年6月关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随机对照试验,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项随机对照试验,共613个病例;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改善脑瘫患儿踝关节活动度(MD=5.06,95%CI=4.01~6.10,P<0.01),改善粗大运动功能(GMFM D区MD=3.75,95%CI=2.75~4.75,P<0.01;GMFM E区MD=6.04,95%CI=4.82~7.26,P<0.01),改善腓肠肌痉挛程度(MD=5.19,95%CI=-0.52^-0.39,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在改善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所纳入研究的方法有局限性,还需更严格的设计和高质量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2.
3.
4.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国内外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可使80%~9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得到临床治愈或缓解,目前非手术治疗仍为该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发展现状,有助于寻找安全有效防治该病的方法,从而提高疗效。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95-01/2004-12和清华同方中文系列等数据库1995-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和English。检索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机制、卧床休息、推拿手法、牵引、药物、神经根阻滞及封闭、功能锻炼”。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标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排除标准:重复的同一研究或接受过手术治疗的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6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机制相关的文献,共29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7篇中,22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15篇为手术后的康复治疗。资料综合:引用29篇文献中,共包括3257例患者,分别对应用卧床休息、推拿手法、牵引、药物、神经根阻滞及封闭、功能锻炼这6种非手术治疗方法予以评价。多数实验报道卧床休息是非手术疗法的基础,且卧硬板床休息时间不少于3周;手法可调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体液系统,提高痛阈及椎旁肌肉的兴奋性,改善微循环,促进致痛物质的排泄及吸收,刺激止痛物质的分泌;初次治疗时牵引力量宜小,以后逐渐增大,以不超过45kg为宜,最多不能超过体质量;中药内服多从祛风止痛、散寒祛湿及活血化瘀辨证施治,西药内服则以解热消炎镇痛、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为主;局部封闭、神经根阻滞麻醉及硬膜外封闭等可使药液直达病所而起治疗作用;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因素相互协调才能维持脊柱的稳定,功能锻炼可以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和活动能力,早期进行功能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恢复、减轻疼痛与麻木等症状有明显作用。结论:目前认为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通过卧床休息、牵引、手法、药物等手段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使炎性反应物代谢与排泄,纠正腰椎小关节紊乱状态等,从而为患者提供自身修复的有利条件,并利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转归特点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钛网及钢板/钉棒材料植入物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002-01/2007-06于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骨腰骶科及骨颈胸科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钢板(颈椎)/钉棒(胸腰椎)内固定治疗的脊柱疾病患者102例.随访13~72个月,102例患者置入前与最终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变化:A级进入B级4例:B级进入C级8例、进入D级7例;C级进入D级12例、进入E级15例;D级进入E级44例(H=25.33,P<0.05).症状完全缓解59例,部分改善31例,恢复率为88.2%.置入后X射线显示无内固定、钛网松动及钛网明显移位.置入后4、8、12个月的骨融合率和钛网沉降率分别为69%、95%、 97%及7.5%、10.2%、13.0%,无1例出现骨不连或假关节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及辨证规律,构建出血瘀证血清诊断模型,初步探讨其发病及辩证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按照年龄及性别等匹配的原则募集180例研究对象,包括壮族LIDP血瘀证患者、汉族LIDP血瘀证患者、壮族LIDP非血瘀证患者、汉族LIDP非血瘀证患者、壮族健康者及汉族健康者各30例。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及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各组血清样本并绘制蛋白质质谱图,通过Biomarker Wizard软件、蛋白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识别差异蛋白,进而建立并验证血清诊断模型,并最终对部分差异蛋白进行液质联用串联质谱分析。[结果]在分子量为1 000~50 000 Da范围内组间共检出13个表达显著差异的蛋白峰(P<0.05)。对其中的6个进行串联质谱分析,壮族LIDP血瘀证患者中有2个为高表达,4个为低表达。所建立的壮族LIDP血瘀证血清学诊断模型敏感性为100.00%,特异性为93.33%,阳性预测值为93.75%。经113例独立血清样本盲法验证,该模型敏感性为94.44%,特异性为95.79%,阳性预测值为94.44%。[结论]由13个差异表达蛋白构成的诊断模型可区分壮族LIDP血瘀证与LIDP其他中医证型及健康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血虚和免疫抑制动物模型,观察鸡胚胎低温提取物对其红细胞造血以及免疫器官质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4/2002-09在新乡医学院药物研究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健康昆明种小鼠50只,雌雄各半。鸡胚胎素[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公告)号:CN1748713],符合研究者申报专利时提出的质量检验标准。②鸡胚胎素对血虚模型小鼠红细胞数值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取20只小鼠,随机排列表法分为鸡胚胎素组、模型对照组,10只/组,建立失血性血虚动物模型。失血后24h当红细胞数<3.2×1012L-1、血红蛋白含量<84g/L,且小鼠外观出现皮色苍白、食欲不振等现象时,代表造模成功。次日,鸡胚胎素组给予鸡胚胎素5g/(kg·d)灌胃,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0mL/(kg·d)灌胃,连续14d。分别于失血前、失血后24h、末次给鸡胚胎素后2h尾部采血测定两组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③鸡胚胎素对免疫抑制模型小鼠免疫器官质量的影响:取30只小鼠,随机排列表法分为鸡胚胎素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10只/组。鸡胚胎素组给予鸡胚胎素5g/(kg·d)灌胃,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均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连续14d。在第11天上午鸡胚胎素灌胃2h后,鸡胚胎素组、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60mg/(kg·d),连续4d,复制免疫抑制动物模型。末次给予环磷酰胺2h后颈椎脱位法处死小鼠,计算胸腺、脾脏质量指数。结果:5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失血前及失血后24h鸡胚胎素组与模型对照组的红细胞数值、血红蛋白含量基本相似(P>0.05)。末次给鸡胚胎素后2h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鸡胚胎素组红细胞数值、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t=3.39,P<0.01;t=2.52,P<0.05)。②末次给环磷酰胺2h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鸡胚胎素组、正常对照组的胸腺质量指数和脾脏质量指数均明显升高(t=6.62,P<0.01;t=2.47,P<0.05)。结论:鸡胚胎素灌胃对血虚小鼠具有较好的促红细胞造血功能,同时对环磷酰胺造成的免疫器官质量下降具有明显的增重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有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体征常规MRI无明显脊髓受压征象而动态MRI中整个序列脊髓受压呈现波浪样压迹或念珠样改变的8例患者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手术治疗.8例患者仅1例因为病程较长(大于2年)、脊髓损伤症状比较严重,术后半年JOA评分改善率为25%外,其余患者术后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半年JOA评分改善率都在50%以上.术后1个月检查颈椎前凸角较术前减少4.5°~8.6°,3个月后患者去掉颁围制动,颈椎的前凸角逐渐向正常恢复,术后半年检查颈椎前凸角与术前基本相同.结果提示以颈段动态MRI结合临床表现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并以颈段动态MRI为依据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早期行颈椎后路手术,效果良好;颈椎生理曲度随访半年,结果与手术前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的疗效,分析脊髓损伤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变化水平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治疗组)、对照组(伪刺激组)。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功能独立性(FIM)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分;脊髓神经生理评价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血清进行qRT-PCR检测,分析tDCS干预前后LncRNA-MALAT1、MIAT、GPNMB、LILRB4和SCD1的表达水平,并将LncRNA表达水平与MBI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治疗8周后,tDCS组患者轻触觉、针刺觉、运动、FIM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SEP中枢传导时间(CT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LncRNA-MALAT1、MIAT相对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ncRNA-GPNMB、LILRB4和SCD1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CS干预后LncRNA-MALAT1、MIAT相对表达水平与MBI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和0.803,P<0.05)。 结论 tDCS能促进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LncRNA-MALAT1、MIAT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在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和电刺激的基础上,佩戴腕托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活动的效果。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52例,均接受BTX-A注射治疗,注射2 d后行伸指肌群电刺激。A组(n = 26)在刺激时佩戴腕托,B组(n = 26)不佩戴。于治疗前(T0)、治疗2周后(T1)、治疗4周后(T2)、治疗12周后(T3)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积木盒障碍测试(BBt)、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两组MAS、BBt、ARAT评分均提高(F时间 > 118.32, P < 0.001),A组BBt、ARAT各时间点评分均优于B组( F组别 > 31.26, P < 0.001; F交互 = 10.65,P < 0.001)。 结论 佩戴腕托能进一步提高BTX-A注射后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手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