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对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肿瘤科收治的128例卵巢肿瘤患者进行研究,进行超声造影和血清CEA、CA72-4水平检测,观察超声造影、CEA、CA72-4及联合检测对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在良性肿瘤组中超声造影符合率为72.92%,恶性肿瘤组中超声造影符合率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患者血清CEA、CA72-4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超声造影、CA72-4检测阳性率均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两组血清CEA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单项指标检测(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CEA的AUC为0.644,诊断灵敏度为31.25%,特异性为82.29%,CA72-4的AUC为0.702,诊断灵敏度为40.63%,特异性为79.17%,二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785,诊断敏感性为56.25%,特异性为73.96%;三项指标单独检测,超声造影检测的灵敏度、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诊断准确度及误诊率最高,CEA检测的特异性、漏诊率最高,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诊断准确度最高,漏诊率、误诊率最低。结论:超声造影联合血清CEA、CA72-4检测较单独检测诊断效能高,对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同属炎症性肠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腹痛、腹泻、粘液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迁延不愈,长达几十年,亦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UC患者肠黏膜固有层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伴有局部体液或细胞免疫激活;本病多并发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病的肠外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人肾癌裸小鼠原位移植转移模型,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结果.方法将肾癌完整组织块和肿瘤细胞悬液种植于裸小鼠肾包膜形成原位移植瘤,并观察和比较两种方法所建立模型的肿瘤生长状况、移植成功率和自发转移的发生率.结果肾癌完整组织块接种的原位成瘤率达75.0%,肾、肺门淋巴结转移率均73.3%,肺转移发生率53.3%;细胞悬液种植的原位成瘤时间较组织块法延迟10 d,成瘤率为40.0%,肺、肾门淋巴结转移率均12.5%,肺脏无转移.结论两种原位移植转移模型均具有人肾细胞癌自然生长过程的特点,肾癌完整组织块原位移植模型优于细胞悬液原位接种模型,为研究人肾细胞癌转移机制和抗转移实验治疗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类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mIFN-β基因治疗小鼠黑色素瘤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利用人类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将目的基因mIFN-β经体外、体内两种途径导入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细胞)中,观察体外转mlFN-β基因的B16细胞的体内致瘤性和瘤苗作用,及通过腺病毒载体介导的mIFN-β对体内局部肿瘤治疗和抗肿瘤转移的作用。结果:1)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B16细胞能获得较高的转移效率和目的基因的有效表达;2)将mIFN-β基因导入B16细胞对B16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高细胞表面MHC-I类抗原的表达;3)将转mIFN-β基因的B16细胞接种小鼠,其体内致瘤性明显降低.且对对侧野生型B16细胞的致瘤性有抑制作用;4)瘤体内注射和经尾静脉注射途径给予AdCMV mIFN-β.对局部肿瘤和转移瘤有治疗作用。结论:利用人类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介导mIFN-β基因治疗小鼠黑色素瘤是可行的,并具有较好疗效,提示用腺病毒载体携带有效的目的基因来开发瘤苗和治疗肿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类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mIFN-β基因治疗小鼠黑色素瘤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利用人类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将目的基因mIFN-β经体外、体内两种途径导入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细胞)中,观察体外转mIFN-β基因的B16细胞的体内致瘤性和瘤苗作用,及通过腺病毒载体介导的mIFN-β对体内局部肿瘤治疗和抗肿瘤转移的作用。结果:1)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B16细胞能获得较高的转移效率和目的基因的有效表达;2)将mIFN-β基因导入B16细胞对B16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高细胞表面MHC-I类抗原的表达;3)将转mIFN-β基因的B16细胞接种小鼠,其体内致瘤性明显降低,且对对侧野生型B16细胞的致瘤性有抑制作用;4)瘤体内注射和经尾静脉注射途径给予AdCMVmIFN-β,对局部肿瘤和转移瘤有治疗作用。结论:利用人类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介导mIFN-β基因治疗小鼠黑色素瘤是可行的,并具有较好疗效,提示用腺病毒载体携带有效的目的基因来开发瘤苗和治疗肿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结肠炎症是结肠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动物实验表明5.羟色胺(5-HT)与结肠炎症密切相关。结肠腺瘤患者结肠炎症与5-HT的关系尚未阐明。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患者正常黏膜5-HT表达和炎症表现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结肠腺瘤患者和17例对照组正常结肠黏膜。以免疫组化法检测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和固有层CD3+T细胞、5-HT阳性肠嗜铬(EC)细胞、嗜铬素A(CgA)阳性EC细胞计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a(TNF-a)、环氧合酶-2(COX.2)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以及色氨酸羟化酶I(TpHI)mRNA表达。结果:结肠腺瘤患者正常黏膜固有层CD3CF细胞、5-HT阳性EC细胞、CgA阳性EC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IEL计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175)。结肠腺瘤患者正常黏膜TNF-a、COX.2、iNOS、TpHl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且TpHlmRNA表达与TNF-a、COX-2、iNOS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结肠腺瘤患者正常黏膜存在炎症,肠道5-HT合成增加与腺瘤患者结肠黏膜炎症相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腺病毒(Ad)介导mIFN-β基因转染的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用Ad为载体将mIFN-β基因导入B16细胞,观察mIFN-β基因转染的B16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及免疫原性的改变.结果当MOI为50~100,即可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达90%±1%,转染细胞能表达分泌mIFN-β并具有生物学活性;AdmIFN-β感染对B16细胞的增殖能力无影响,但能显著提高细胞表面MHC-Ⅰ类抗原的表达.结论 Ad载体具有较高的转移效率,并能使其携带的mIFN-β基因有效表达;AdmIFN-β转染的B16细胞的免疫原性显著增强.提示利用Ad载体携带有效的目的基因来治疗肿瘤甚至开发瘤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腺病毒 (adenovirus,Ad)介导mIFN β基因转染的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体内致瘤性及抗肿瘤作用。方法 用携带mIFN β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B16细胞 ,将该细胞接种于小鼠 ,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致瘤性及对野生型B16细胞的致瘤性有无影响。结果 经腺病毒介导 ,mIFN β基因成功地导入B16细胞并获得有效表达 ;转mIFN β基因的B16细胞的体内致瘤性明显降低 ,并能抑制对侧野生型B16细胞的致瘤性。结论 该研究结果提示利用腺病毒载体携带IFN β基因来开发瘤苗治疗肿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的 研究腺病毒 (adenovirus,Ad)介导mIFN β基因转染的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体内致瘤性及抗肿瘤作用。方法 用携带mIFN β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B16细胞 ,将该细胞接种于小鼠 ,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致瘤性及对野生型B16细胞的致瘤性有无影响。结果 经腺病毒介导 ,mIFN β基因成功地导入B16细胞并获得有效表达 ;转mIFN β基因的B16细胞的体内致瘤性明显降低 ,并能抑制对侧野生型B16细胞的致瘤性。结论 该研究结果提示利用腺病毒载体携带IFN β基因来开发瘤苗治疗肿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检测颈动脉正常的患者右锁骨下动脉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方法采用超声检测检查门诊、体检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无异常的286例参与者右锁骨下动脉是否有粥样斑块形成。结果根据弗雷明汉风险评分,43.7%的参与者为低风险,40.2%参与者为中等风险,16.1%的参与者为高风险。共有84例参与者(29.4%)在右锁骨下动脉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年龄在55岁及以上的参与者右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明显高于55岁以下的参与者(χ~2=11.570,P=0.001),女性参与者右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χ~2=44.002,P0.001)。而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参与者右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动脉超声检查正常的参与者中,女性及大于55岁以上的人为右锁骨下动脉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