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一致性及对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善的40例AD患者,比较两种方法显示的AD破口数、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LSA)的距离、左锁骨下动脉远端胸主动脉直径、主动脉夹层累及的范围及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累及情况、真假腔内血栓形成及钙化状况、行覆膜支架后内漏的发生率。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检测AD破口数、破口距LSA的距离、胸主动脉直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DSA发现夹层累及左、右侧髂动脉平面的例数分别为16例(40.0%)、6例(15.0%)和15例(37.5%)、6例(15.0%),两种方法在检测夹层累及左、右侧髂动脉平面时的准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可检测出夹层血栓、动脉壁钙化,而DSA无法显示。40例AD患者行TEVAR 34例,覆膜支架置入后DSA即刻检测发现内漏者11例(32.4%)。结论 CTA、DSA两者对诊断AD有较好的一致性,对TEVAR术前、后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基因检测指导的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利伐沙班组(n=80)和基因检测组(n=80)。利伐沙班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基因检测组根据cyp2c9及vkorc1基因检测结果给予华法林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随访,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利伐沙班组利伐沙班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依从性,均高于基因检测组(P 0. 05);利伐沙班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低于基因检测组(P 0. 05);利伐沙班组治疗后6个月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周围环境、独立能力,均高于基因检测组(P 0. 05);利伐沙班组治疗后6个月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肉眼血尿、皮肤及黏膜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基因检测组(P 0. 05)。结论利伐沙班用于下肢静脉血栓中抗凝效果更佳,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治疗后生活质量水平,且药物不会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DVT患者180例,其中男88例,女92例;健康对照组为216名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24例,女92例。分析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DVT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而淋巴细胞计数比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Logistic分析显示:NLR、D-二聚体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两者在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5.6%和95.6%,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6.7%和96%,NLR的ROC曲线下面积大小为0.871,D-二聚体的为0.963。结论 NLR和D-二聚体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辅助诊断指标,NLR的阳性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TEVAR)后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19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标准诊断急性肾损伤。结果:193例患者中,36例(18.7%)发生TEVAR后急性肾损伤。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术中造影剂用量、肾动脉累及范围与TEVAR后急性肾损伤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OR=4.458,95%CI=1.176~16.897,P=0.028);入院收缩压(OR=1.036,95%CI=1.011~1.063,P0.01);造影剂用量(OR=1.025,95%CI=1.012~1.038,P0.01);肾动脉受累情况(OR=3.130,95%CI=1.222~8.017,P=0.017)是TEVAR后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结果分析显示,急性肾损伤患者早期病死率明显高于非急性肾损伤患者(22.6%vs. 6.3%,χ~2=8.00,P0.005),有糖尿病病史患者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与无糖尿病病史患者(P0.05)。结论:入院收缩压水平、糖尿病病史、术中造影剂用量、双肾动脉受累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TEVAR术后出现急性肾损伤密切相关。TEVAR术后出现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早期病死率明显增加,同时糖尿病病史对于术后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治疗重度下肢缺血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治疗的重度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引起下肢缺血的原因,患者分为2组:动脉硬化闭塞(ASO)组,共29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组,共43例。采用临床症状及下肢血流改变进行疗效评价,随访所有患者治疗后3年内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SO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和血流灌注参数在6个月内明显改善,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又逐渐恶化至术前水平;TAO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和血流灌注参数在改善后能得到长时间维持(P0.05)。随访结束,ASO组免截肢率为17.2%,TAO组免截肢率为65.1%(F=15.99,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度下肢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合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的重度下肢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Toll样受体3(TLR3)与β型干扰素(IFN-β)表达的关系及影响.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LR3及IFN-β的表达.高脂饮食喂养ApoE(-/-)小鼠,实验组使用聚肌胞苷酸Poly(I:C)腹腔注射,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两日注射一次,经10周后,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葡萄糖(Glu)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及动脉中TLR3、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IFN-β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下肢ASO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3及IFN-β在ASO组的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poE(-/-)小鼠中,实验组血浆中Glu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实验组血浆及动脉中TLR3、IRF3、IFN-β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IL-1β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TLR3表达的增加诱导IFN-β,并通过下调IL-1β水平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立一种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骨髓源性的树突状细胞(DCs)方法,在镜下可观察到培养出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比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细胞突起少。流式细胞术检测 CD80、CD86、MHC-Ⅱ分子在 imDCs 的表达显著低于在 mDCs 上的表达。同种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DCs 刺激 T 细胞增殖的能力随着 DCs 所占比例的增大而增强,在相同比例条件下对刺激 T 细胞增殖的能力,imDCs 显著低于成熟 mDCs。该诱导方法可获得大量符合科研要求的小鼠骨髓源性 DC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小口径聚乳酸-己内酯[P(LLA-CL)]/纤维蛋白原管形支架的方法,评价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探讨其作为血管组织工程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以P(LLA-CL)、纤维蛋白原为原料,制备小口径复合管形支架,观察支架的大体形态,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三维结构;利用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皮下植入试验,评价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管形支架表面呈网格状三维结构,并有大小不等、互相交通的孔隙,孔径平均直径为(4.56±1.23)μm,表面纤维平均直径(318±56)nm;P(LLA-CL)/纤维蛋白原浸提液溶血率为2.87%±0.49%;细胞毒性实验示P(LLA-CL)/纤维蛋白原浸提液较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皮下植入试验显示P(LLA-CL)/纤维蛋白原支架炎症反应轻微,材料逐渐降解。结论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可以构建小口径P(LLA-CL)/纤维蛋白原管形支架,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血管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改变及引起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增加,下肢缺血性疾病已成为老年人的多发病,是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作为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干细胞移植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并被认为可能是根治性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方法之一,内皮祖细胞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逐渐成为治疗这一病变的新方向和新研究热点.本文着重介绍内皮祖细胞治疗肢体缺血性病变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