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探讨全子宫切除术后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个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因子宫良性病变切除全子宫盆底肌力0—Ⅱ级患者1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开始对照组自行盆底康复锻炼,治疗组另予电刺激加生物反馈治疗15次。术后3个月、5个月及1年分别比较二组患者的盆底肌力、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及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 结果:治疗组术后5个月、1年的盆底电生理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术后5个月治疗组盆底肌力主要提升至Ⅲ—Ⅳ级,对照组肌力主要仍为Ⅱ—Ⅲ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年治疗组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POP-Q分度在术后3个月、5个月及1年复查,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FIQ-7及PISQ-12评分术后5个月治疗组二者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评分较术后5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于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可显著改善其盆底肌力及电生理指标,并在1年内可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宫颈鳞癌组织中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pSTAT3)、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宫颈鳞癌(癌症组)、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和15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对照组)组织中的pSTAT3、Cyclin D1和VEGF蛋白.结果 在癌症组及CIN组,pSTAT3过表达率分别为20.0%、62.5% (P <0.05),Cyclin D1过表达率分别为30.0%、72.5% (P <0.05),VEGF过表达率分别为40.0%、82.5%(P<0.05);对照组均无过表达者.pSTAT3、Cyclin D1蛋白过表达与宫颈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VEGF蛋白过表达与宫颈鳞癌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宫颈鳞癌组织中,pSTAT3与Cyclin D1及VEGF蛋白过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1、0.618,P均<0.05).结论 宫颈鳞癌组织中pSTAT3、Cyclin D1及VEGF蛋白表达增高,三者共同参与了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杏军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148-149
目的回顾性的探究导致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以避免患者复发。方法筛选我院妇产科2009至2011年间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随访中诊断复发患者43例(25.60%),对比观察复发组患者与为复发组患者在淋巴结转移、宫旁转移、宫颈转移、腹水细胞学、输卵管转移、肌层浸润、韧带转移、阴道转移、肉眼分型、病理分型及细胞学分型上的差异。结果复发组淋巴结转移27.91%、宫旁转移20.93%、宫颈转移23.26%、腹水细胞学46.51%、输卵管转移16.28%、无肌层浸润4.65%、韧带转移20.93%、阴道转移23.26%、肉眼分型局限型23.26%、病理分型内膜样腺癌76.74%、细胞学分型G116.28%,提示淋巴结转移、宫旁转移、宫颈转移、腹水细胞学、输卵管转移、肌层浸润、韧带转移、阴道转移、肉眼分型、病理分型都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后复发有着重要的影响(P<0.05),而细胞学分型对其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宫旁转移、宫颈转移、腹水细胞学、输卵管转移、肌层浸润、韧带转移、阴道转移、肉眼分型、病理分型都是导致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应提高对这些情况的注意并因根据不同的给患者选择合适的和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TA1、CDK8和HPV 16-E7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对10例慢性子宫颈炎、20例子宫颈上皮内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70例子宫颈鳞癌进行MTA1、CDK8及HPV 16-E7蛋白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在慢性子宫颈炎、CIN及子宫颈鳞癌中,MTA1的阳性率分别为10.0%、35.0%、64.3%;CDK8的阳性率分别为0、10.0%、74.3%,HPV 16-E7的阳性率分别为20.0%、45.0%、70.0%(P均0.05)。MTA1和CDK8的表达与子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HPV 16-E7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子宫颈鳞癌组织中,MTA1与CDK8及HPV 16-E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63、r=0.628,P均0.05)。结论MTA1和CDK8的过表达促进子宫颈鳞癌的浸润转移,联合检测MTA1、CDK8蛋白表达可作为预测子宫颈鳞癌的浸润转移及评价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MTA1可能是HPV16-E7作用的潜在靶基因,在子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及电刺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盆腔疼痛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盆腔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84例,分为电刺激组、曼月乐组、综合治疗组(曼月乐及电刺激综合治疗)。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后复诊,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盆腔疼痛程度(VAS)、CA125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后,电刺激组及综合治疗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3个月后,3组VAS评分及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综合治疗组VAS评分及CA125水平低于曼月乐组,曼月乐组低于电刺激组(均P0.05)。治疗3个月后,综合治疗组完全缓解率高于曼月乐组,曼月乐组高于电刺激组(均P0.05)。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联合电刺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盆腔疼痛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胡杏军  车小群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9):3197-3199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为该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85例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并比较分析其婚姻情况,筛查患病风险因素。结果: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51.43%)和接触性出血(29.35%),5年生存率为68.05%,其中年轻组为56.96%,中老年组为70.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病理分型以鳞癌为主(71.43%),但年轻患者则以腺癌及腺鳞癌为主(31.65%),明显高于中老年患者(15.69%)。病理诊断浸润癌占83.12%,年轻患者肌肉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率为30.38%,显著高于中老年患者(1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宫颈癌组的月经初潮年龄推迟,但首次性生活及生育年龄提早,且怀孕次数明显增多。结论: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宫颈癌的主要症状;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措施;年轻妇女宫颈癌临床特点与中年老者有所不同,应加强对年轻妇女的早期筛查力度以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雌孕激素复合口服避孕药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优势地位。方法选取本院妇科2010.2011年治疗的78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39例患者给予雌孕激素复合口服避孕药(妈富隆)治疗:对照组39例患者给予单纯雌激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止血时间及治疗效果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8.97%,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副作用发生率为2.56%,对照组副作用发生率为12.82%,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雌孕激素复合口服避孕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出血时间,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应广泛推举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