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球部与末端回肠正常状态下黏膜菌群多样性,比较不同部位菌群组成情况。方法选择胃镜及肠镜检查的健康体检者各15例,分别钳取十二指肠球部和末端回肠黏膜组织,使用16S rRNA测序法对球部和末端回肠黏膜组织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另外又选取8例球炎患者和15例末端回肠炎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球部黏膜菌群测得个28个门,397个属。末端回肠黏膜测得25个门,344个属。两个部位在门水平上均以梭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为主要菌群,球部优势菌群所占比例依次为49.43%、25.93%、8.68%、5.19%、5.76%;末端回肠优势菌群比例依次为38.30%、29.61%、17.56%、8.15%、3.70%。属水平球部黏膜以鲸甘菌属、气单胞菌属、贪铜菌属、不动杆菌属、梭菌属为主要菌群,比例依次为49.38%、6.42%、5.62%、4.78%、3.84%;末端回肠黏膜以鲸甘菌属、贪铜菌属、气单胞菌属、拟杆菌属、不动杆菌属为主要菌群,比例依次为37.56%、12.83%、4.2%、3.84%、2.74%。球部正常黏膜与炎症状态菌群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端回肠正常黏膜与炎症状态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的肠道黏膜菌群分布存在差异,球部黏膜菌群比末端回肠黏膜菌群更多样。球部黏膜菌群失调参与炎症发生;末端回肠黏膜菌群在炎症状态下有轻微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散发性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六院3 470例结肠镜检查者临床资料,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散发性大肠腺瘤型息肉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发现大肠腺瘤型息肉患者570例,患病率为16.42%;其中乙状结肠和直肠是高发部位,年龄、吸烟、学历、脂肪肝史、经常食用海水植物类(海带、紫菜、海苔等)是散发性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地区散发性大肠腺瘤发病率较高,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高发人群应定期随访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活质量调查187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调查消化门诊人群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生活质量状况.方法:针对安徽铜陵三家市级医院2008-06/08消化内科门诊连续就诊人群,根据国内通用的GERD临床诊断标准(RDQ总积分≥12分)和洛杉矶反流性食管炎(RE)内镜诊断标准进行GERD调查和诊断,采用中文版SF-36生存质量量表进行GERD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地评估.所有调查资料使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3.0做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的分布特征,分别采用X2检验、非参数检验、两样本t检验.结果:三家市级医院消化内科门诊7 352例连续就诊患者中共调查诊断出GERD 199例.187例GERD患者实际参与了生活质量状况的调查,选取了374例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健康人群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GERD病例组8个纬度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总分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组7个纬度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总分均明显低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论NERD或RE组女性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总分均明显低于男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ERD患者生活质量较正常健康人群明显下降;在NERD、女性患者中更为突出.精神心理因素可能在GERD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铜陵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铜陵地区消化门诊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病率及其临床与内镜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针对铜陵3家市级医院2008年6至8月消化内科门诊连续就诊人群,根据国内通用的GERD临床诊断标准(RDQ总积分≥12分)和洛杉矶RE内镜诊断标准进行GERD调查和诊断。结果7 352例消化门诊连续就诊患者中共调查出GER症状患者1072例,GERD199例。GERD患病率为2.7%,其中RE1.3%,NERD1.4%。RE男女比例为3.09∶1,NERD为1.14∶1。40~60岁GERD患者占61.8%。各反流症状发生率依次为反酸78.4%、烧心74.4%、反食52.3%、胸痛40.7%;咽部异物感、夜间咳嗽、声嘶等食管外症状发生率依次为43.2%、12.6%、10.7%。内镜RE分级A级59例(62.8%)、B级26例(27.7%)、C级4例(4.3%)、D级5例(5.3%)。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高脂饮食、不良心绪和经济状况差是GERD的危险因素。结论该地区GERD患者率较低(2.7%),40~60岁人群为GERD高发人群。临床以反酸、烧心、反食、胸痛为主要表现,食管外症状占一定比例。心理社会因素可能参与了GERD发病。  相似文献   
5.
1例以消化性溃疡为首发表现,同时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考虑胃癌伴淋巴结转移,但反复胃镜下活检病理不支持,最终取浅表淋巴结活检确诊为恶性淋巴瘤.胃恶性淋巴瘤常误诊为胃癌、胃溃疡等疾病,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6.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1:372-375]。相当部分患者内镜下无食管炎表现则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GERD是多因素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1],临床十分常见,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消化疾病之一[2],是近年来消化疾病领域研究的热点[3]。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精神心理因素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黏膜脱垂症内镜微波治疗疗效。方法:7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直接胃镜微波治疗;第2组先药物治疗2周为对照组,本组治疗无效者再施行微波治疗。1个月后随访症状和胃镜。比较两种方法疗效。结果:微波组和对照组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4.92%和35.14%;胃镜随访总有效率分别为98.31%和18.92%。结论:内镜微波治疗胃黏膜脱垂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即时结肠灌注肠道清洁效果的临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结肠灌注透析仪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清洁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200例接受肠镜检查者肠道清洁前随机分为口服甘露醇组(A组)、即时结肠灌注组(B组)及联合A、B方法组(C组)。据结肠镜检查中肠道清洁程度(I~Ⅲ级)和清洁范围(0~4度)评价肠道清洁效果。结果C组肠道清洁程度和清洁范围最理想(1级:P均〈0.01;I级+Ⅱ级:P〈0.05;失败率:P均〈0.05。4度:全结肠清洁率为39.39%,P〈0.01)。B组降结肠以下清洁率(62.86%)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和P〈0.01)。此外,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时结肠灌注法安全、便捷、不良作用轻微,清洁效果也令人满意,尤其适用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检查,特别是镜下高频或微波治疗。结合口服泻剂则能满足全结肠甚至回肠下段检查和治疗的肠腔清洁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和咪唑安定应用于无痛肠镜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将1 700例受检者依据自愿性分为无痛肠镜组(A组,n =839)和常规肠镜组(B组,n=861);A组从静脉依次缓慢注入咪唑安定0.01 mg/kg、芬太尼0.001 mg/kg和丙泊酚1~1.5 mg/kg,睫毛反射反应迟钝即可置入肠镜检查;B组按常规方法进行肠镜检查;专人评估受检者的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A、B两组术中和术后的HR、BP及SPO2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且肠镜检查成功率A组高于B组(P<0.05),用时A组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和咪唑安定实施无痛肠镜检查是安全可行的.未出现肠穿孔、心博和呼吸明显抑制乃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无效的胃粘膜脱垂症患者内镜微波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4例长期药物治疗无效的胃粘膜脱垂症患者给予胃镜微波治疗。术后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s)、胶体铋剂(CBS)治疗2周。全部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临床症状随访争复查胃镜以观察微波治疗效果。结果微波治疗随访症状缓解显效率为87.50%,总有效率为95.83%;胃镜复查病变消失显效率为83.33%,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内镜微波治疗是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