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ICF康复组合(ICF-RS)作为功能评价工具应用于岭南地区住院脑卒中患者的适用性,并了解脑卒中患者的身体功能、活动、参与三个维度的功能状况。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的方式,选取岭南地区8所医院,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对2019年9月-2020年8月期间住院康复的134例脑卒中患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采集人口学资料并评定其功能状况。资料的采集及功能测评工具为本课题组前期基于ICF-RS量化标准开发的ICF-RS APP。结果:脑卒中患者身体功能状况较差的类目为b455运动和耐受能力、b640性功能、b130能量和驱动能力,活动功能状况较差的类目为d455到处移动、d240控制应激和其他心理需求、d640做家务,参与功能状况较差的类目为d660帮助别人、d470利用交通工具、d920娱乐和休闲;通过对比三个维度限定值的频数分布情况发现,身体功能、活动、参与三个维度的功能障碍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照顾人类型不同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状况的影响尚需进一步验证。结论:ICF-RS可用于临床多中心评价脑卒中患者的功能,且能够从身体功能、活动、参与三个维度反映患者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电针对化疗所致病理性神经痛病人镇痛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0例化疗痛病人随机分成电针组、药物组、电针+药物组,每组10例,其中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药物组给予甲钴铵片口服治疗,电针+药物组给予电针和口服甲钴铵片联合治疗。在治疗前后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病人疼痛程度,用Karnofsky(KPS)评分评估病人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3组VAS评分明显降低,但电针组、电针+药物组VAS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电针组与电针+药物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KPS评分均升高,但电针组、电针+药物组KPS评分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电针+药物组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以缓解化疗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化疗药物所致病理性神经痛(CIPN)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电针治疗化疗药物所致CIPN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8例CIPN病人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电针组8例,予电针治疗;西药组10例,予甲钴胺片口服治疗;电针联合西药组10例,予电针和口服甲钴胺片联合治疗。3组均治疗1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估病人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以Likert总体恢复自我评分作为评估病人临床疗效的总体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后3组Likert评分均增高,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针组和电针联合西药组VAS评分明显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kert总体恢复自我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显著时间效应(P0.01)。结论电针联合西药治疗可以缓解化疗所致病理性神经痛。  相似文献   
5.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复杂,治疗繁多,临床上有时难以选择准确治法,从而影响偏瘫肩痛的治疗效果。为了清晰地梳理偏瘫肩痛病因及治疗方法,通过检索PubMed、Springer、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发现偏瘫肩痛病因主要有早期肌力降低和后期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半脱位、肩部软组织炎症及损伤、不适当运动损伤、未进行良肢位摆放、神经源性疼痛及心理因素等,治疗方法包括局部药物注射、物理治疗、运动治疗、肌内效胶贴、矫形器、针灸等。通过总结,为临床治疗偏瘫肩痛提供部分思路,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6.
一针多穴与一穴多针是古人常用的两种针刺手法,两者都有其各自独立的理论基础及适应证,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痉挛肌牵伸模式下的电针拮抗法治疗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病程≤3个月的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电针拮抗法,观察组则给予痉挛肌牵伸模式下的“电针拮抗法”,疗程为3周。利用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及表面肌电(iEMG)技术分别评估患者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及踝背屈时胫骨前肌与小腿三头肌的协同收缩率(CR)。结果:治疗后2组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MAS分级优于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FMA评分提高则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MAS分级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胫骨前肌和小腿三头肌iEMG 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踝背屈CR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胫骨前肌和小腿三头肌iEMG 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踝背屈CR 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痉挛肌牵伸模式下的电针拮抗法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小腿三头肌张力,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促进下肢运动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300g;用10%水合氯醛(300mg/kg)行腹腔注射麻醉,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在跑轮中适应3天(剔除运动量不能达到每天270m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每组各8只。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接扎,术后大鼠置于笼中自由活动;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作VD模型,术后大鼠置于笼中自由活动;自主运动组:造模1周后大鼠在跑轮(直径31.8cm,宽度10cm,旋转阻力约相当于100g物体的重力)上自由运动,用传感器记录跑过的圈数,每天270圈;强迫运动组:造模1周后大鼠在电动跑轮(直径31.8cm,长度40cm,转速9r/min)上运动,每天治疗30min;功能性电刺激组:造模1周后开始治疗,诱导大鼠前肢产生以9m/min行走时的动作,每天治疗30min。以上五组于治疗14d后,采用新奇事物识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取大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上述各组SYN、SYP、PSD-95及MAP-2、TAU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微管结合蛋白的变化。结果:(1)新奇事物识别实验:训练阶段各组大鼠对两个相同物体的探寻指数无显著性差异,24h后进行测试,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新奇事物认知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自主运动组新奇事物认知指数与强迫运动组、功能性电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功能性电刺激组与强迫运动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海马区SYN、SYP、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水平: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SYN、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功能性电刺激组、自主运动组和强迫运动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上述5组SYP蛋白表达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均可促进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其可能机制为运动训练促进海马区SYN、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改善海马区突触可塑性。  相似文献   
9.
<正>《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1年发布[1],二十多年来,WHO一直致力于ICF在全世界的临床应用,并根据各国反馈推出了ICF的不同版本,包括了通用版(ICF generic set,ICF-GS)[2]、核心组合版(ICF core set,ICF-CS)[3]及康复组合版(ICF rehabilitation set,ICF-RS)[4]。  相似文献   
10.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自200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至今已近二十年,但我国大多数康复专业人员对ICF临床应用仍较为模糊。因此,探索ICF中国应用模式并加以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ICF专家共识通过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并经反复讨论,分别从ICD到ICF的变革、ICF到ICF康复组合的演变、ICF类目在临床评估过程中的量化、ICF的临床应用模式、ICF数据平台的构建、ICF权重体系的构建等角度提出了ICF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为ICF在国内临床康复中更好地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