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6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L1爆裂骨折所致单纯脊髓圆锥损伤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18例L1爆裂骨折中并发单纯圆锥损伤的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鞍区感觉减退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鞍区感觉消失患者(P<0.01);2周内和2周后手术对膀胱功能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鞍区感觉与膀胱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上胸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02年1月-2008年6月的40例中上胸椎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Hanley-Eskay分类:压缩骨折4例,爆裂骨折11例,骨折脱位23例,爆裂脱位2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SIA标准):A级29例,B级3例,C级4例,D级0例,E级4例.非手术治疗4例,手术治疗36例,均为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结果]40例均获随访,平均32个月.非手术治疗组,3例骨折愈合,无神经功能障碍,1例16个月后出现后迟发性后凸畸形合并神经功能损害,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治疗组,术后影像学复查,胸椎序列恢复良好,脊髓无压迫,内固定均无松动断裂,后路植骨已融合,椎弓根钉位置不良5枚,但畸形无加重.脊髓损伤A级29例中仅1例恢复至B级,B级3例中1例恢复至C级,C级4例中2例恢复至D级.伤后1周内MRI髓内出血信号长度<4 mm者4例随访时均获1个级别的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后日常生活动作能力(ADL)评分平均提高(22.53±6.25)分.[结论]中上胸椎骨折脊髓损伤发生率高且严重,多为完全性,预后差.伤后1周内MRI髓内出血信号长度<4 mm者预后相对较好.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新鲜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脊髓损伤早期康复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对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将30只成年SD雌性大鼠用改良Allen法(10g×2.5cm)制备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损伤节段的上下各一个节段椎板间隙,放置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刺激器(可提供500—600μV/mm的直流电场,每15min改变一次极性),实验组实验后即刻给予直流电场环境干预至实验后2周,而对照组不予直流电场的条件。在实验后第1,3,7天,2周通过BBB评分观察双侧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并于实验后2周通过:①形态学: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观察局部脊髓的变化。②神经电生理:运动诱发电位观察脊髓运动传导的变化。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2周的BBB评分:实验组左后肢4.0±3.27,右后肢3.9±3.41;对照组左后肢4.9±3.35, 右后肢4.1±3.47;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差:实验组左侧1.01±1.33,右侧0.16±0.09;对照组左侧2.15±4.44,右侧1.10±0.50;波幅差:实验组左侧1.86±1.45,右侧1.50±0.75;对照组左侧3.94±2.35,右侧2.76±1.30; 右下肢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脊髓运动传导有所改善。 结论:伤后2周,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能改善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运动传导功能,但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也未见显著性差异。直流电场对大鼠脊髓损伤的长期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康复医学脊髓损伤专业研究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康复医学迅速发展的必要性已经成为共识,而目前国内康复医师和各类康复治疗专业人员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1989年成立的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作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康复教育培训基地经过20年的发展,对如何培养高质量正规的康复医学人才及其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张凤仁提出应根据所培养医学生的不同层次及专业方向制定具有特色的康复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内容[1].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8周的运动训练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肺功能、胸椎后凸和运动耐受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08/2005-01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年龄>65岁的女性骨质疏松患者20例,进行为期8周有计划的体育锻炼,3次/周,1h/次;每次运动包括:5min的上下肢伸展运动;15min改善姿势的练习;20min的行走练习;15min改善呼吸肌张力的运动和5min的放松练习。在锻炼开始和8周后分别测量呼吸功能、胸椎后凸角度和6min行走实验,进行锻炼前后的对比。结果:8周后17例完成锻炼计划,进入结果分析。①肺功能:与锻炼前相比,最大通气量增加11%;吸(气)肌和呼(气)肌的肌力明显改善,最大吸气压力和最大呼气压力分别增加27%和22%;肺活量、最大肺活量和1秒钟用力呼气量也较锻炼前显著增加(P<0.01)。②6min内行走的最远距离:锻炼后较锻炼前显著增加[(556±43),(485±52)m,t=-15.29,P<0.01]。③胸椎后凸角度:锻炼8周后,测试者Cobb角减小了6%,从(57.2±10.6)°减少到(53.5±10.5)°(t=8.48,P<0.01)。结论: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肺功能和胸椎后凸,而这又有助于患者行走距离的增加,且费用低廉,易于完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67Ga-Oxine标记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检测经静脉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鼠体内的迁移和分布。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1在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①从人脐带血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进行67Ga-Oxine和Hoechst33342标记。②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脊髓损伤大鼠20只)和对照组(正常大鼠20只)均经尾静脉注射相同标记细胞悬液。③分别于1d和1周后取材,新鲜组织(脊髓、肺、肝、脾、肾、骨髓、静脉血)称湿重后伽玛计数仪检测其放射性,计算肺、肝、脾、肾、骨髓分别与静脉血单位质量放射性计数的比值,两组比较分析;实验组损伤脊髓和对照组相同部位脊髓分别与其临近正常脊髓放射性计数的比值之间比较。相应组织做冷冻切片(包括骨髓涂片),荧光显微镜观察Hoechst33342标记细胞在各组织内的分布。结果:40只SD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体外间充质干细胞的67Ga-Oxine标记率为82.5%,放射活性为15.26MBq/106细胞,标记48h后细胞存活率>95%。②移植1d和1周后肺、肝、脾、肾、骨髓与静脉血单位质量放射性计数的比值,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损伤脊髓和对照组相同部位脊髓分别与其临近正常脊髓放射性计数的比值之间比较,1d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1周后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441±0.038,1.003±0.022,P<0.01)。③相应组织连续冷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移植初期Hoechst33342标记细胞主要集中于肺部,而后在肝、脾、骨髓逐渐增加可持续到1周后。移植1d后脊髓未见明显标记细胞,1周后实验组损伤脊髓部位标记细胞明显增加并相对聚集于灰质。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应用67Ga-Oxine成功标记,为核素显像示踪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经静脉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迁移到损伤脊髓,为应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无创性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90只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置入刺激电极。实验组施加振荡电场干预,对照组只置入振荡电场刺激器而不给予干预。电场强度600μV/mm,振荡周期为每15min极性交替变换,供电方式为感应式供电,工作方式为大鼠清醒状态下持续刺激至实验结束。建模成功后2周、6周、12周进行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评价脊髓神经传导情况(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神经丝蛋白(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轴突再生情况、行轴突计数、胶质瘢痕形成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量,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2周时,BBB评分、MEP波幅差和轴突计数无差异(P>0.05),但右下肢MEP潜伏期差缩短(P<0.05)。6周和12周时,BBB评分、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轴突计数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定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12周时HE染色观察两组可见损伤部位脊髓空洞及瘢痕形成;NF染色实验组可见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GFAP染色发现两组间IOD值测定无显著差异。结论:振荡电场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传导功能改善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电场作用时间需达6周以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振荡电场促进轴突再生、诱导其定向生长,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线性排列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人椎间盘细胞基质合成能力以及血管生长抑制因子软骨调节素-1(ChM-1)表达的影响,为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生长因子。方法取4例因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而于本院行腰椎间盘切除手术患者的椎间盘组织,分别进行髓核和纤维环细胞培养及表型鉴定。取传代细胞继续培养1周后,向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FGF(0,0.1 ng/ml,1 ng/ml和10 ng/ml),72 h后收集细胞。采用Real-time 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Aggrecan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同时利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FGF对ChM-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bFGF可明显抑制人椎间盘细胞外基质成分Aggrecan和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P<0.05)。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均提示bFGF可抑制ChM-1的表达水平(P<0.05),并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bFGF在发挥分解代谢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潜在的促进血管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腰椎(L3~L5)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18~63岁,平均32.7岁。入院时1例无神经损伤,4例根性损伤,1例圆锥损伤,8例马尾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3例、D级2例)。L3骨折7例,L45例,L52例,矢状位Cobb角-20°~12°,平均为-4.1°。8例患者合并多发骨折(其他部位稳定脊柱骨折4例,骨盆骨折1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3例,跟骨骨折2例,肋骨骨折2例)。1例L3爆裂骨折马尾神经C级损伤患者行侧前方入路L3椎体切除、椎间自体髂骨植骨、Kaneda内固定术,其余13例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12例)或椎体间(1例)植骨融合术。末次随访时进行神经功能、影像学及步行能力评价。结果:手术时间3.5~7h,平均5h。术中出血量600~2200ml,平均1258ml。术后无神经损伤加重。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无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2周时Cobb角为-27°~7°,平均-12.4°,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例(28.6%)患者行再手术治疗,其中2例因腰背痛于术后2年时取出内固定,术后腰背痛部分缓解;1例初次前路手术后下肢痛明显,半年后再次行后路椎管探查,术后下肢痛部分改善;1例因初次后路手术后骨折复位欠佳,肛周麻、痛,3个月后再次行后路探查、神经根粘连松解,术后症状部分缓解。随访24~42个月,平均34.1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性损伤者肌力均恢复1~2级;圆锥损伤者可实现大小便自控;马尾神经损伤者5例出现1~2个级别的神经功能恢复,3例无变化。末次随访时Cobb角有平均1.7°前凸角度丢失,但与术后2周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13例患者实现骨性融合;1例可疑假关节形成,因无腰背部疼痛未处理。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在借助/不借助支具的情况下均具有社区内行走功能。结论:下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以后路手术为主,手术治疗虽可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但术后腰背部疼痛和下肢及肛周疼痛有可能导致较高的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0例不完全性T10~T12脊髓损伤患者,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均为C级,病程3~4个月,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理疗和梯度气压助动等),训练组比对照组仅增加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1个项目。治疗时间6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周后,训练组ASIA运动评分、WISCIⅡ、FI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FIM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评价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组ASIA运动评分、WISCI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SIA感觉评分、FIM评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对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