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5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莹  王龙胜 《安徽医药》2020,41(4):417-420
目的 探讨中枢性性早熟(CPP)女童腺垂体前叶高度与体内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30例CPP女性患儿的影像学检查资料(腺垂体前叶高度)与临床测定的体内性激素水平,临床性激素测定包括空腹血清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及性激素激发试验刺激后的峰值LH、峰值FSH及峰值LH/FSH。依据垂体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影像学检查结果,将30例CPP患儿分为垂体微腺瘤组(9例)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组(21例)。分析CPP患儿腺垂体前叶高度与体内基值LH、峰值LH、峰值FSH、峰值LH/FSH的相关性。结果 ICPP组患儿腺垂体前叶高度与体内基值LH、峰值LH、峰值FSH、峰值LH/FSH均存在正相关(r=0.946、0.765、0.924、0.791, P<0.001);而垂体微腺瘤组(主要为泌乳素瘤)患儿腺垂体前叶高度与体内性激素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 ICPP女性患儿腺垂体前叶高度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能对临床不同类型CPP诊疗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5.
王龙胜 《安徽医药》2016,37(4):506-507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中央腺体前列腺癌(CG-PCa)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87例前列腺疾病患者,根据病理将患者分为CG-PCa组(47例)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ADC值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值对CG-PCa的诊断效能。根据病理Gleason评分,CG-PCa组患者再分为低危组(Gleason评分<7分)、中危组(Gleason评分=7分)与高危组(Gleason评分>7分),并与BPH组比较ADC值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CG-PCa患者ADC值与Gleason评分相关性。结果 CG-PCa与BPH患者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3,P=0.000);ADC值对CG-PC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0%和76.59%。CG-PCa低危、中危及高危组与BPH组患者ADC值比较,4组患者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321,P=0.000),其中CG-PCa中、高危组与BPH组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G-PCa组患者的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s=-0.619,P=0.000)。结论 ADC值对CG-PCa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对癌灶的分化程度及危险性预估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王龙胜 《安徽医学》2021,42(4):470-471
1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64岁,体检发现盆腔包块1年余.病程中无下腹部不适,无阴道流血、流液,饮食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检:体温36. 5℃、脉搏 76 次/分、呼吸 16 次/分、血压 147/76 mmHg (1 mmHg≈0. 133 kPa).妇科检查:已婚式;阴道畅,黏膜光滑;宫颈萎缩,光滑;宫体萎缩,压痛( -);腹壁脂肪较厚,附件未扪及明显包块.  相似文献   
10.
王龙胜 《安徽医学》2021,42(8):958-959
1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 39岁,发现腰背部肿块3年,伴增大1年.体检:体温36 .5℃、脉搏83 次/分、呼吸20 次/分、血压119/78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状况良好,颈软,活动自如,左侧腰部可触及12 cm ×10 cm肿块,质硬,压之不痛,四肢活动可,无明显肌力减退及麻木感,双侧膝踝反射对称引出,双下肢肌力正常,四肢末梢血运良好,生理反射因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 .14 ×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 .88 ×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 .34 × 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1 ×109/L↓,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01 ×109/L,红细胞计数3.13 ×1012/L↓,血红蛋白102 g/L↓,血小板计数101 ×109/L↓;C-反应蛋白12 .8 mg/L↑.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35 U/L,谷草转氨酶29 U/L,碱性磷酸酶38 U/L↓,r-谷氨酰基转移酶26 U/L,尿酸250μmol/L,肌酐119 μmol/L↑,白蛋白29.7 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