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我国高龄老年人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患病及控制情况。方法 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and Health Longevity Study,CLHLS)2014年横断面数据集,探讨血压水平及分布,并开展高龄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和控制情况的调查。结果 共调查4 587名≥ 80岁的高龄老年人,年龄(91.3±7.8)岁,其中,男性1 896名,占总人群的41.3%。2014年我国高龄老年人群SBP为(139.5±22.0)mmHg,DBP水平为(79.6±11.8)mmHg,脉压差平均水平为(60.0±18.7)mmHg。高血压患病率为56.5%(95% CI:55.1%~58.0%),知晓率为52.2%(95% CI:50.3%~54.1%),控制率为11.5%(95% CI:10.3%~12.5%),知晓者控制率为22.2%(95% CI:19.9%~24.4%)。年龄、性别、BMI、居住地、来源地区与高龄老年人的血压水平和控制情况有关。结论 我国≥ 80岁高龄老年人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流行情况与发达国家、我国成年人不同,与年轻老年人结果相差不大。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而控制率较低,年龄、性别、BMI、居住地、来源地区与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与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军队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为部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991年1月至2016年7月军队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监测数据及1949年以来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文献共报道23起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疫情;驻东北地区部队暴发17起,占73.9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部队(P<0.01);1991年1月至2016年7月军队疫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军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系统共上报暴发疫情12起,流行性出血热1666例,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驻华北地区部队上报病例最多,为734例,占46.00%(P<0.0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1);战士发病人数明显多于军官(P<0.05);营区内发病明显多于营区外发病(P<0.05).结论 军队流行性出血热总体发病情况趋于平稳,在年龄、地区、发病地点分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应加强监测,制定综合防控措施,提升高流行区域驻军流行性出血热卫生防控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吸烟状况与相关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基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2009—2014年的队列数据, 纳入符合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4 499名, 随访其生存与死亡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吸烟状态、吸烟指数、戒烟年数与死亡风险间的关联。结果 4 499名研究对象年龄M(IQR)为70.00(10.00)岁, 其中男性1 814名(40.32%);从不吸烟者、戒烟者和现在吸烟者分别有69.50%(3 127/4 499)、13.20%(594/4 499)和17.30%(778/4 49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调整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混杂因素后, 以从不吸烟者为参照, 戒烟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0.6%[HR(95%CI):1.306(1.043~1.636)];现在吸烟者全因、恶性肿瘤和肺癌死亡风险的HR(95%CI)分别增加50.0%[HR(95%CI):1.500(1.199~1.877)]、80.3%[HR(95%CI):1.803(1.226~2.652)]和212.6%[HR(95%CI):3.126(1.626~6.01...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和分析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小腿围、腰围小腿围比值(WCR)、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指数(VAI)、中国内脏脂肪指数(CVAI)、身体形态指数、中国身体形态指数(CABSI)和身体圆度指数与海南百岁老人全因死亡间的关联。方法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的海南百岁老人共1 002人。随访时间的M(Q1, Q3)为4.16(1.31, 5.04)年, 结局为全因死亡, 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各肥胖相关身体测量指标与全因死亡的关联, 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结果总人群中小腿围对全因死亡的判定能力最强, AUC为0.61(95%CI:0.57~0.64), 分性别结果与总人群一致(P<0.05)。WCR次之(AUC为0.58), 再次是BMI、LAP和腰围, AUC分别为0.55、0.55和0.54, 而CABSI、腰臀比和VAI的判定能力较弱, AUC分别为0.51、0.50和0.50。结论本研究比较了12项肥胖相关指标与海南百岁老人全因死亡间的关联, 发现小腿围的预测判定能力最好, 且呈剂量反应关系, 提示可作为长寿老人死亡风险预测的参...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对临床流行病学课程的认知和学习习惯情况,评价其学习效果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法,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20级全体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问卷方式收集调查资料。分析不同类别研究生对课程认知情况、学习习惯的差异,探讨影响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连续变量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分类变量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McNemar检验。结果 共纳入652名研究生进行分析,硕士研究生409人(62.7%),博士研究生243人(37.3%)。博士研究生听说过临床流行病学(χ2=19.99,P<0.001)、之前学过临床流行病学(χ2=9.20,P=0.002)、对本课程感兴趣(χ2=11.41,P=0.001)、认为本课程重要(χ2=10.71,P=0.001)、课前预习(χ2=11.21,P=0.001)、课后复习(χ2=3.29,P=0.001)及课堂积极讨论(χ2=11.64,P=0.001)的比例高于硕士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授课前全体研究生测验题总分平均为(5.50±1.62),授课后总分平均为(7.47±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9,P<0.001)。统招研究生授课后成绩提高程度高于在职研究生,硕士群体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P<0.001),博士群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351)。结论 不同类别研究生对临床流行病学知识点掌握程度在授课后均得到提升。但仍需针对不同类别研究生学习基础及短板的差异,改进相应的教学模式及过程,包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规范学习习惯等,从而提升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社区老年人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综合评分对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纳入2015年基线调查及2017年随访调查均完成认知功能状况评定,且基线未患痴呆的2 537名≥60岁的社区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信息(体育锻炼、社会交往、脑力休闲活动、睡眠质量、吸烟状况与饮酒状况)并计算综合评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综合评分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关联。结果 2 537名社区老年人群中,评分5~6分者占28.7%,6项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因子均健康者仅占4.8%。男性与女性的健康生活方式因子分布存在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评分0~3分组相比,评分4分和5~6分组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降低(OR=0.683,95%CI:0.457~1.019;OR=0.623,95%CI:0.398~0.976;趋势P=0.030)。在女性中,与评分0~3分组相比,评分4分和5~6分组的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降低(OR=0.491,95%CI:0.297~0.812;OR=0.556,95%CI:0.332~0.929;趋势P=0.024)。结论 脑认知相关综合健康生活方式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风险降低密切相关,在女性群体中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临床流行病学》教学对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提升的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某医学院2020级全体研究生为对象,在《临床流行病学》第1次授课前和最后1次授课后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授课前对本门课程的认知和科研能力需求,以及授课后临床科研能力提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临床科研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结果 医学生希望提高的科研能力依次为科研设计(95.2%)、统计分析(95.4%)、结果解释(86.0%)、论文写作(86.2%)。该课讲授完后调查发现,医学生对于临床科研能力提升的多个指标,均显示帮助非常大。其中,硕士研究生在开拓科研视野这一指标评价帮助非常大的比例为62.3%;博士研究生多个指标评价帮助非常大,分别为开拓科研视野(69.1%)、改善思维方式(65.4%)、提高科研设计能力(66.3%)、结果解释能力(6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无工作经验(OR=1.713,95% CI:1.209~2.428),课前自学(OR=2.048,95% CI:1.151~3.645),课前有意愿提高(OR=3.162,95% CI:1.194~8.375)是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结论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启发和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领悟该学科对临床科研能力及实践的重要性;面对不同层次、类别学生采取差异化教学,以期针对性补齐短板,提升其临床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8.
结合条款文书阐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供水方式与消毒剂相关指标值得考虑的问题,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欧盟、日本水质标准进行对比研究,讨论了我国通过供水方式区分水质标准存在的弊端,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方式中的游离余氯指标是否合理,对消毒副作用的认识是否全面.最后,对水质标准实施与修订、水质标准分级方式和游离余氯标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广泛性人口迁徙,美洲锥虫病呈现出全球传播的趋势。文章对美洲锥虫病痛原学特征、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全面了解该病和未来做好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进行颈部超声检查的某单位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采集血压等生理、生化指标。将血压指标按连续变量(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和分类变量(是否高血压、血压分级和脉压差四分类)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该人群血压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716名,其中男性321名(44.8%),女性395名(55.2%),高血压和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分别为40.9%(293例)和40.4%(289例)。≥60岁、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腰围增加、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者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更高(P<0.05)。随着血压分级和脉压差四分类水平的升高,颈动脉斑块患病风险呈现增高趋势(Ptrend<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 mmHg使颈动脉斑块的患病风险增加了1.4%(95%CI:1.005~1.024);以非高血压人群为对照组,高血压人群的颈动脉斑块的患病风险增加了62.9%(95%CI:1.146~2.316),其中,女性高血压人群的颈动脉斑块患病风险增加106.3%(95%CI:1.242~3.427);以正常血压人群为对照组,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和3级高血压的颈动脉斑块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了86.8%(95%CI:1.175~2.946)和84.8%(95%CI:1.098~3.110)和119.6%(95%CI:1.165~4.142);以脉压差<60 mmHg(1 mmHg=0.133 kPa)人群为对照组,脉压差≥60 mmHg组的颈动脉斑块的患病风险增加56.2%(95%CI:1.049~2.326),其中女性脉压差≥60 mmHg人群的颈动脉斑块风险增加了73.3%(95%CI:1.007~2.983);以脉压差四分类Q1(≤42 mmHg)人群为对照组,Q3(50~61 mmHg)和Q4(≥62 mmHg)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了92.2%(95%CI:1.173~3.149)和95.0%(95%CI:1.147~3.316)。结论血压和脉压差水平升高与颈动脉斑块患病风险升高相关联,防控血压和脉压差升高可能是防控颈动脉斑块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