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针对人工滴染血涂片出现的染色不均匀、效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压力旋流雾化喷头对血涂片进行喷染的方法。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瑞氏-姬姆萨染液雾化过程进行分析,并探索最佳喷染参数。首先利用ANSYS软件仿真计算染液在喷头内部的流动状态,然后使用相机和喷雾激光粒度仪搭建喷头外部雾化场实验平台,喷头外部入口压力分别选取0.10、0.12、0.14、0.16、0.18、0.20、0.22、0.24 MPa,测量染液的雾化角以及喷头正下方10~50 mm的雾化区域内测量点的雾滴粒径参数(Dv10,Dv90和雾滴体积中径Dv50),计算粒度分布跨度S,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血涂片喷染研究,并对比了人工滴染和喷染后的细胞图像背景灰度参数。仿真结果表明:染液在压力旋流雾化喷头出口处形成高速液膜,为形成雾化场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当喷头入口压力为0.20 MPa时,距离喷头正下方35 mm处喷染界面具备最优的雾化质量,此时喷头雾化角为76.13°,雾滴体积中径为75 μm,雾滴粒度分布跨度为1.72。基于该参数条件进行喷染后的细胞图像背景灰度参数与滴染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喷染后的细胞图像背景灰度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压力旋流雾化喷头可以应用于血涂片染色,并且喷染后的血涂片染色均匀,具备良好的染色效果,为血涂片染色提供了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手术方式和术后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2011年1月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0例,术后随访9个月~4年,平均26个月.[结果]10例患者均骨折愈合,肘关节稳定,无疼痛.肘关节屈伸幅度平均120°,前臂旋转幅度平均110°.[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虽然治疗困难,预后差,但是及早诊断,尽可能恢复骨性及软组织解剖结构,早期功能锻炼,仍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6.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是颅脑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继发性脑损伤,发病率约5%[1],多发生于中、重型颅脑损伤后,由脑脊液的循环动力学异常而引起,传统的治疗采取钻孔引流的方法.我院2001年6月~ 2010年6月共收治118例硬膜下积液病人,依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改良额颞骨瓣在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15例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治疗经验,并探讨改良额颞骨瓣在治疗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改良额颞骨瓣以Yasargil入路为基础,强调颅中窝、颅前窝的位置性减压,骨瓣第一孔常规钻在关键孔。15例经影像学证实为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标准随访6个月,治愈4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结论: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证。改良额颞骨瓣入路术中操作顺利,手术骨窗底部能接近中颅窝底,复位颞叶钩回,解除对环池的压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报告Q法自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Q-ESD)应用于大范围早期食管癌(EE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福建省立医院接受ESD治疗的82例大范围EEC(单发病灶>1/2周径或纵径长度>5 cm)患者病例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传统ESD组(n=44)和Q-ESD组(n=38),比较两组操作面积、操作时间、操作速度、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并发症情况。结果82例病灶均于内镜下成功整块切除。Q-ESD组和传统ESD组在操作面积[779.8(329.9~2552.5)mm^2比875.7(417.8~1914.8)mm^2,U=155,P=0.636]、操作时间[63(41~177)min比59(42~169)min,U=171,P=0.167]、完整切除率[94.7%(36/38)比93.2%(41/44),χ^2=0.086,P=0.769]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Q-ESD组操作速度快[14.9(5.4~20.8)mm^2/min比9.0(5.0~19.5)mm^2/min,U=142,P=0.035],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低[7.9%(3/38)比27.3%(12/44),χ^2=5.123,P=0.023],术后狭窄发生率低[5.3%(2/38)比20.5%(9/44),χ^2=4.051,P=0.044]。除传统ESD组有1例穿孔外,未发生其他不良事件。结论Q-ESD是治疗大范围EEC安全有效的可选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重建髓内钉治疗老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6年7月至2010年3月间,使用短重建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5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龄患者,分析评价其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切口平均长度为3.5cm,平均手术时间7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0ml;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术后无深静脉血栓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1例术后第5周出现股骨钉松脱;1例术后17个月发生骨不连,需行切开植骨术。结论短重建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耗时少,组织创伤小,术后内固定稳定性强,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应成为治疗老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与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体温变化规律,为临床观察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84例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和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3d、手术当天至术后12 d每日6:00、10:00、14:00、18:00、21:00、1:006个时间点的体温进行观察.[结果]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当天至术后7d的体温普遍高于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两种类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8~12d的平均体温、每日体温无明显差异.[结论]医务人员对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体温变化要区别对待,做好观察及时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