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再出血风险的预测指标。方法:纳入发病72 h内入院并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295例,根据有无术后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68例及非再出血组227例;以有无再出血为因变量,以入院头颅CT值、血肿形态不规则、高血压病史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入院时CT平扫血肿形态及高血压病史与术后再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再出血组血肿形态不规则47例(69.1%),而非再出血组血肿不规则者仅69例(30.39%)。再出血组出院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非再出血组,拔管时残余血肿量也高于非再出血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CT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CT值和高血压病史是术后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入院CT值、血肿边界不规则、高血压病史是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后再出血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1943年Dressler首先根据室性早搏中的异常Q波(Q时间>0.04秒)对1例心电图仅表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做出了心肌梗塞的诊断并由尸检证实。此后许多学者亦纷纷报告了用室性早搏中的Q波诊断心肌梗塞的病例,从而证明室性早搏中的Q波对诊断心肌梗塞有重要的价值。但也发现用此方法诊断心肌梗塞有一定的限制,可出现假阳性。  相似文献   
3.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方法: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4例,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微创治疗组在入院当天行颅内血肿清除,两组患者均在发病1周时行全脑弥散张量(DTI)成像检查并测量患者内囊和大脑脚病灶侧及其对侧的FA值。结果:微创治疗组患者患侧内囊和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值分别为0.516±0.040和0.523±0.029,药物治疗组分别为0.433±0.061和0.487±0.04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减轻皮质脊髓束的损害;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后受血肿压迫移位的皮质脊髓束基本恢复到正常位置。结论:微创清除颅内血肿能有效减轻皮质脊髓束的损伤,使受血肿压迫移位的皮质脊髓束及时复位,减轻患者运动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5.
<正> 吞咽时引起心律失常临床上少见,国内共报道六例。我科于1984年10月见到一例,现报道如下: 彭××,女,27岁。因间歇性吞咽时心悸无力一年,再发加重一个月于1984年10月26日入院。患者于1983年8月因过度劳累,半月后于进食时突感心悸无力,以后吞咽食物时均感心悸,持续约半个月,后来经特殊治疗自行消失。1984年9月17日又因同样诱因而再发,症状较前加重,且伴头晕、畏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是因走路,跑步,行军引起的发作性血红蛋白尿,亦有报告身体其他部位如手、头部反复撞击硬物而引起者。1881年Fleisher首先报道,至1974年国外报道近100例。国内自1955~1965年临床个案报告共7例,1974年浦钧宗等报告14例,说明本病并非罕见。本病虽有自愈可能,但多数病例反复发作,且无有效疗法。1966~1976年间,我们先后遇到3例,应用普鲁卡因静脉点滴治疗,经6~15年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治疗颅内出血术后继发性癫癎的发生率。方法: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0例,平均年龄43.52岁,血肿量为30~50 mL,平均(38.33±2.8)mL。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及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各30例,人院24 h内进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2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如降颅压、调节血压、止血、预防感染等。手术治疗后3、6、12个月时随访,以患者继发性癫癎发生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指标,评估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继发性癫癎发生情况。结果:立体定向微创组3个时间段继发性癫癎的发生率分别为6.7%、10%、10%,NIHSS评分分别为(6.23±2.02)分、(5.50±2.21)分、(4.80±1.20)分;开颅血肿清除术组3个时间段继发性癫癎的发生率分别为60%、60%、53%,NIHSS评分分别为(10.18±2.20)分、(8.20±2.20)分、(7.43±2.22)分;2组间比较,继发性癫癎及NIHS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以明显降低继发性癫癎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利于并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8.
现在一次性注射器被普遍使用.现将我遇到的1例溶血现象报告如下.患者女,70岁.以冠心病于1999-12-02收入本科,常规采血检查.采用一次性10ml注射器,按常规消毒,扎止血带采血.当时约采至5ml血就抽不出正常血液,再抽出来的都是气泡,于是我把针头拧紧,继续抽至10ml拔出.送化验室检验时,发现已溶血.分析溶血原因:①针头与针栓套得不紧,抽血时产生气泡.②抽血时间长,由于老年人血管硬化,血流缓慢,先抽5ml血,中间隔了一段气泡后再抽至所需量,在注入试管时,由于开始抽的5ml血已凝固,这样导致红细胞破裂而引起溶血.  相似文献   
9.
10.
<正> 1976年 Popovich 首创的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现已成为治疗慢性肾衰的一种主要方法。我院自1982年7月开始应用,初步体会到,要使 CAPD 顺利进行,其关键在于保持透析管长期引流通畅。由于透析管的安放位置直接影响透析管的通畅和透析效果,所以在插管时,如何准确判定透析管的位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多根据置管时有否便意及会阴部坠胀感来判定透析管的位置。可是,临床上也能遇到有的患者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