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1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123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70篇
妇产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110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287篇
内科学   200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91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541篇
预防医学   183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217篇
  1篇
中国医学   190篇
肿瘤学   63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状况的关系,寻求对儿童睡眠有利的养育方式,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9—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儿科体检的214名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C)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价家长养育方式及儿童睡眠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SHQ总分在不同年龄(t=6.45,P<0.001)、共睡情况(F=11.82,P<0.001)、电子屏幕使用时间(F=5.13,P=0.007)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EMBU-C与CSHQ的多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从与抚养人同床睡到不同房间睡,CSHQ总分逐渐降低(β=-1.81),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CSHQ总分呈负相关(β=-0.50),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CSHQ总分呈正相关(β=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共同解释18%的变异(ΔR2=0.18)。结论 儿童的睡眠状况与年龄及家庭养育方式有关,家庭养育方式中的共睡和屏幕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儿童的睡眠质量,母亲情感温暖则对儿童睡眠的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维东  李勤  漆莉  赵寒  李柏松  杨琳  王菊 《疾病监测》2022,37(4):487-491
  目的  分析2016 — 2020年重庆市乙型肝炎(乙肝)流行特征,探讨乙肝发病的时空分布特点,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获取重庆市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乙肝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利用GeoDa 1.14、SatScan 9.6空间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乙肝发病的热(冷)点地区探测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结果  2016 — 2020年重庆市共报告乙肝73 847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8.26/10万,发病率从2016年67.54/10万逐年下降至2020年27.56/10万。 男女比例为1.96∶1,年龄41~60岁组的病例占44.53%,职业为农民的比例占51.07%。 乙肝发病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探测到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 通过时空扫描确定3个乙肝聚集区,其中最大可能聚集区集中在渝东南地区,覆盖8个区(县),聚集时间为2016—2017年。  结论  2016 — 2020年重庆市乙肝发病高风险人群是农村地区41~60岁男性人群。 乙肝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防控的重点是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 建议在今后防控工作中应加强该地区高风险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宣传教育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配方颗粒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中药饮片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乳房肿块硬度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E2、PRL水平均降低,P水平均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认为调剂方式使用便捷、安全卫生、剂量准确、易于储存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配方颗粒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疾病症状,且具有用药方便、安全卫生、剂量准确、易于储存的优点,临床实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缺血时间再灌注损伤对大鼠骨骼肌的影响。方法选取35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单侧夹闭股动脉和压力绷带施压的方法构建下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根据不同缺血时间分为2 h缺血24 h再灌注(I2R24组)、2.5 h缺血24 h再灌注(I2.5R24组)、3 h缺血24 h再灌注(I3R24组)、4 h缺血24 h再灌注(I4R24组)、假手术组,每组7只。在再灌注终点,收集腓肠肌组织和血浆进行分析。采用湿重/干重比值(W/D)评估组织水肿情况;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检测组织活力;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补体C1q和C3b/c沉积、凝血组织因子(TF)表达和纤维蛋白原(FN)沉积、缓激肽受体1(BR1)和BR2表达、内皮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E选择素表达、炎症纤维介素蛋白-2(FGL-2)和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7(IL-7)、IL-18、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结果延长缺血时间再灌注,组织水肿逐渐加重,I2R24组、I2.5R24组、I3R24组、I4R24组W/D分别为5.3±0.2、6.1±0.3、6.9±0.2、7.6±0.3,高于假手术组的4.5±0.1(P均<0.01)。组织活力逐渐降低,I2R24组、I2.5R24组、I3R24组、I4R24组分别为(62.4±3.5)%、(45.3±3.3)%、(35.4±3.4)%、(27.1±5.9)%,低于假手术组的(93.8±7.2)%(P均<0.01)。病理组织损伤逐渐加重,最重为I4R24组,有严重肌细胞损伤、间质水肿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余依次为I3R24组、I2.5R24组、I2R24组,假手术组肌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整齐。免疫荧光染色提示C1q、C3b/c、FN、BR1、VCAM-1、E选择素、FGL-2水平逐渐升高,由低到高依次为假手术组、I2R24组、I2.5R24组、I3R24组、I4R24组。MPO阳性细胞数/高倍镜(×200)细胞总数的大体比例逐渐升高,从高到低依次为I4R24组、I3R24组、I2.5R24组、I2R24组、假手术组。而TF和BR2表达在各组间无明显改变。血浆IFN-γ、IL-7、IL-18、MIP-1α、MCP-1浓度随缺血时间延长均逐渐升高(P均<0.01),从低到高依次为假手术组、I2R24组、I2.5R24组、I3R24组、I4R24组(P均<0.01)。结论延长缺血时间再灌注增加补体、凝血、激肽、内皮细胞激活及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加重大鼠骨骼肌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不断年轻化,晚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效果不理想。传统的分类方法在患者的诊疗中存在严重的不足,不能为患者精准治疗提供足够的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多组学研究和信号通路关联,临床上迫切需要将其纳入患者的常规诊疗中。传统分型根据有无雌激素刺激将子宫内膜癌分成Ⅰ、Ⅱ两型,Ⅰ型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预后与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基因(PI3KCA)、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单位1(PI3KR1)、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Kristen鼠肉瘤病毒原癌基因同源体(KRAS)、POLE、CTNNB1、TP53突变,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缺失,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有关。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TP53突变、ARID1A突变有关。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密切相关。TCGA分型的替代分子分型ProMisE和Parra-Herran分子分型目前被临床用以评估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治疗方案,但该分型与预后仍存在部分不匹配的病例,需要对该分型进行进一步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临床预后与血清Leptin、蛋白激酶Cε(PKC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乳腺癌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50例体检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随访2年,详细记录患者预后质量;采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Leptin、PKCε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Leptin、PKCε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绘制卡米尔生存曲线分析不同Leptin、PKCε水平情况患者预后质量;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血清Leptin、PKCε水平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血清Leptin、PKCε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TNM分期、病灶区最大径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Leptin、PKCε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NM分期升高、病灶区最大径增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出现,患者血清Leptin、PKCε水平呈明显升高状态(P<0.05);患者血清Leptin、PKCε水平与TNM分期、病灶区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675~0.743,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Leptin、PKCε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高水平Leptin和高水平PKCε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水平Leptin和低水平PKCε患者(P<0.05);血清高水平Leptin和高水平PKCε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Leptin、PKCε水平与TNM分期、病灶区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且高水平Leptin和高水平PKCε是影响患者预后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乌梅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乌梅的历代本草考证,为乌梅资源的市场应用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考证历代主流本草著作。结果:厘清了历代本草中乌梅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产地加工与炮制方法。结论: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乌梅即为历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其在品种、采收加工、品质评价方面与现今基本一致,在产地方面存在一定变迁。  相似文献   
8.
杨琳  杨志英 《护理学杂志》2020,35(15):24-27
目的调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结果期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骨关节炎指数量表及特殊手术医院-全膝关节置换期望调查工具对198例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术前结果期望平均分为89.17±13.89。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居住同伴、术前关节功能活动评分等级是术前结果期望水平的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结果期望处于较高水平。需加强患者术前期望评估及管理,以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正据统计,我国肢体残疾者群体基数庞大,约为2472万,占残疾人总人数的29.07%,其中截肢人数约占9.3%~([1])。随着工业、交通业的飞速发展,工业建筑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引起的机器伤、车祸伤、重物砸伤等高能量损伤逐年增多,此类损伤不仅会引起严重骨折、广泛软组织缺损、大面积创面污染,同时可能伴发神经血管损伤。当肢体缺损或周围神经坏死严重时,将导致肢体不可逆性血运丧失,患者可能面临"截肢"。肢体缺失患者常采用假肢替代治疗手段恢复其运动功能,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然而,人的手不仅具有灵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