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57篇
药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病毒载体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Lenti-EGFP)通过2种途径体内转染大鼠角膜基质细胞的安全性,为角膜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Lenti-EGFP通过角膜基质注射和刮除角膜上皮敷贴带Lenti-EGFP的棉片2种不同方法体内转染大鼠角膜基质细胞,转染后定期在裂隙灯下观察,以3,7,26和48 d 4个不同时间点收集角膜,固定后切片,经HE染色后采用光镜、电镜检查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两组(1b组、1c组)大鼠转染了Lenti-EGFP的角膜各层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与对照组(1a组)之间各组细胞凋亡百分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nti-EGFP通过上述2种转染途径均可安全的转染角膜基质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gus,LASIK)矫正中度以上近视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从而评价其疗效。方法将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5年的中度以上近视患者30例(5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5年55眼(93.22%)屈光回退量大于或等于1.00D。屈光回退主要发生在术后第1年;术后第2~5年中、高度近视组屈光度稳定,而超高度近视组发生了轴性再近视。屈光回退量与术中实际矫正屈光度呈正相关,与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呈负相关。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与角膜前表面曲率在术后第1年增加明显,且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屈光回退最主要的因素可能是术后早期CCT增加引起角膜前表面曲率改变。虽然术后存在屈光回退,但中、高度近视组远期疗效好,而超高度近视组因本身病理因素术后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兔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和去除上皮瓣的(Flap-free)Epi-LASIK术后早期角膜组织的研究,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各自在角膜愈合方式方面的特点.方法 实验研究.27只实验兔,24只按不同取材时间1、2、4、7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兔,一只眼行Epi-LASIK,另一只眼行Flap-free Epi-LASIK手术.另3只兔作为空白对照组.用VISX20/20准分子激光仪作-10.00 D切削,另3只兔作为空白对照,通过观察术后1、2、47 d角膜上皮愈合方式、检测角膜基质细胞数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表达来探讨Flap-free Epi-LASIK、Epi-LASIK两种术式术后早期角膜创伤愈合方式的差别.对Epi-LASIK和Flap-free Epi-LASIK术后角膜基质bFGF表达、细胞数量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Flap-free Epi-LASIK术后第1天有1层新生角膜上皮覆盖切削区域,以后逐层愈合.Epi-LASIK术后第1天角膜上皮基底膜与基质贴附较为紧密,但是在第2天可以看到有角膜上皮瓣水肿发生.术后4 d Flap-free Epi-LASIK角膜基质细胞数量分别为(33.85±3.39)个,多于Epi-LASIK组(t=-2.315,P<0.05).术后2 d、4 d组Flap-free Epi-LASIK角膜基质bFGF表达量分别为101.75±8.07和110.56±9.00,高于Epi-LASIK(t=-2.339,-2.396;P<0.05).术后2 d、4 d组Flap-free Epi-LASIK基质细胞凋亡数量也少于Epi-LASIK(t=3.332,2.989;P<0.05).结论 由于Flap-free Epi-LASIK特定的上皮去除方式导致了特定的上皮愈合方式,有利于减少术后刺激症状及角膜组织的正常修复.  相似文献   
4.
陶丹  杜之渝 《现代保健》2010,(31):19-21
目的 探讨汉避孕药已甲素抑制PRK术后角膜上及下雾状混浊形成的可能性.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汉防己甲素实验组(0.05%,0.1%,0.2%),艾氟龙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于PRK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用ELISA法检测兔房水TGF-β1的表达.结果 PRK术后1周兔房水中TGF-β1含量开始升高,于术后2个月仍处于较高水平;汉防己甲素各浓度组房水TGF-β1含量均低于艾氟龙和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汉防己甲素可能是通过下调PRK术后TGF-β1的表达而发挥其对角膜上及下雾状混浊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 vectors,LVs)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eGFP)基因转染离体兔角膜上皮细胞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角膜上皮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并细胞鉴定.分正常细胞组(对照组)与转染细胞组.LVs介导的eG...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Orscan系统与A超测量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之差异.方法在我院行激光手术的例案中,随机抽取200人(400眼)对其在术前用Orbscan系统和A超所测的厚度及前房深度结果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Orbscan系统测量角膜中央厚度为523.59±41.19 um,A超测量结果为548.55±34.45um,U检验P<0.01,差别有极显著性.Orbscan系统测量中央前房深度为3.76±0.28 mm,A超测量结果为3.97±0.31 mm,U检验P<0.01差别有极显著性.结论虽然两者之间测量结果存在一定差异,Orbscan系统在测量的精确性和稳定程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但Orbscan系统给我们提供了检测眼前节的全新概念和详尽数据,能对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更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对角膜上皮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选用原代及传代兔角膜上皮细胞,实验组中加入含不同浓度双氯芬酸钠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等量空白培养液,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hi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双氯芬酸钠浓度为27.27μg/ml~54.55 μg/ml时,作用24、48、72 h均明显抑制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P<0.01),并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双氯芬酸钠对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双氯芬酸钠可能是通过诱导凋亡而发挥其抗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矫正屈光不正的主要方式之一,术中角膜基质层切削、负压吸引等操作可能导致术后眼前节形态和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对术眼会带来何种影响值得关注. 目的 探讨LASIK对眼前节形态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方法 采用等距抽样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于重庆明达眼科接受LASIK患者31例59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平均年龄为(24.52±8.41)岁,术眼平均等效球镜度为(-5.96±3.75)D.分别于LASIK术前及术后1、3、6个月采用Sirius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中央前房深度(ACD)等参数,采用A型超声测量晶状体厚度(LT).以角膜4 mm半径平面为界限将前房分为前、后2段,计算矢高段前房深度(Sag4mmACD)(即角膜后表面顶点至角膜4 mm半径平面高度)和残余前房深度(RACD)(即角膜4 mm半径平面至晶状体前表面高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估ACD与RACD和L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术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ACA、ACV、ACD、RACD和LT测量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19,P<0.05;F=11.596,P<0.05;F=24.045,P<0.01;F=16.087,P<0.05;F=15.333,P<0.01),术眼术后1~6个月ACA、ACV、ACD、RACD测量值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ag4mmACD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眼术后各时间点LT值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及术后1、3、6个月ACD与RACD均呈显著正相关(r=0.976、0.824、0.724、0.938,均P<0.01);术后3个月和6个月术眼LT值与ACD值均呈明显负相关(r=-0.344,P<0.01;r=-0.363,P<0.01). 结论 近视眼LASIK术后ACD变浅,ACD变化区域主要为角膜4 mm半径平面至晶状体前表面,该变化可能与术后视近时调节力增强致LT增加使晶状体前表面前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药对角膜上皮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用原代及传代兔角膜上皮细胞,实验组中加入含不同浓度双氯芬酸钠、安贺拉(酮咯酸氨丁三醇)、地塞米松及洁霉素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等量空白培养液,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计算出抑制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双氯芬酸钠、安贺拉(酮咯酸氨丁三醇)、地塞米松及洁霉素对角膜上皮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双氯芬酸钠与安贺拉3个对应浓度的比较中,24h时双氯芬酸钠抑制率分别为61.4%、42.1%及0,安贺拉组均为0;48h时双氯芬酸钠抑制率分别为81.0%、70.2%、47.6%,安贺拉抑制率分别为38.1%、31.0%和0;72h时双氯芬酸钠抑制率分别为95.0%、95.0%、54.0%,安贺拉抑制率分别为59.1%、47.2%和33.2%.在双氯芬酸钠与地塞米松及洁霉素的原液浓度比较中,24、48、72h时双氯芬酸钠抑制率分别为93.0%、94.0%、96.0%,洁霉素为24.6%、51.2%、79.1%,地塞米松为45.6%、69.0%、80.0%.在双氯芬酸钠与地塞米松及洁霉素的二分之一原液浓度比较中,24、48、72h时双氯芬酸钠抑制率分别为68.4%、91.7%、95.0%,洁霉素为12.3%、26.2%、49.0%,地塞米松为12.3%、54.6%、55.0%.结论 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与安贺拉对角膜上皮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以双氯芬酸钠抑制作用最强,强于传统抗增殖药地塞米松,在抑制LASIK术后上皮植入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黄正  杜之渝  黄易 《眼科新进展》2008,28(3):195-198
目的 运用描述性毒理学初步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兔眼的毒性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4组,1 g·L-1组、3 g·L-1组、9 g·L-1组及正常对照组,模拟临床连续用药3个月.进行急性眼刺激性实验,临床裂隙灯观察,A超测量角膜厚度,考马斯亮兰测房水蛋白浓度,角膜内皮细胞茜素红台盼兰联合染色及组织病理学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1 g·L-1、3 g·L-1 Tet对眼均无刺激性;9 g·L-1 Tet有轻度刺激性.临床裂隙灯观察,1 g·L-1组眼前节正常,3 g·L-1、9 g·L-1组出现不同程度角膜水肿,9 g·L-1组出现明显炎症反应.1 g·L-1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角膜厚度、房水蛋白含量、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 g·L-1、9 g·L-1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角膜厚度、房水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内皮细胞活性率显著降低(P<0.05).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检查示:1 g·L-1组无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3 g·L-1组可见角膜水肿,睫状体上皮水肿,晶状体上皮细胞胞核出现核沟;9 g·L-1组可见角膜上皮细胞、角膜细胞和内皮细胞水肿、变性、坏死,虹膜和睫状体上皮细胞水肿,晶状体上皮细胞胞质出现半透明空化区,线粒体肿胀.结论 Tet的浓度、用药时间与刺激性及毒性呈正相关,1 g·L-1浓度Tet对眼组织无刺激性、毒性,应可安全应用于眼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