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受体与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已经得到证实,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也证实TRPV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其在海马区、皮层及中脑的广泛分布更是为TRPV1受体与认知学习记忆功能的相关性架起了桥梁。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TRPV1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生物学作用,总结其与认知相关疾病的关系,旨在为TRPV1受体是否可作为治疗认知相关疾病的药物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3.
背景 远程康复(TR)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服务提供模式,其基于通信、远程感知与控制、虚拟现实/增强和计算机技术实现跨越地区的康复医疗服务,但目前TR运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的有效性尚不明确,且相关研究方法学质量良莠不齐,较少有研究者对其进行系统性地评价。 目的 对关于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 方法 于2021年8月,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有关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AMSTAR 2量表对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GRADE系统对纳入文献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AMSTAR 2评价结果显示:2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高,3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低,5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极低。未报告前期研究方案、排除研究清单与理由、原始研究发表偏倚及其资金来源等是导致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0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涉及的7种结局指标、41个证据体中,8个GRADE分级为中级,23个GRADE分级为低级,10个GRADE分级为极低级。TR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抑郁症状、言语功能等的改善,与"面对面"的康复治疗或常规护理具有同等疗效,甚至部分TR疗法的干预效果优于传统康复疗法。 结论 TR可促进卒中患者功能康复,但考虑到目前关于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和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大多偏低,仍需严格、规范、全面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证据支持。本研究结果可为未来TR研究的选题、设计及成果报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各种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患者肢体痉挛的总有效率。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自建库至2021年10月20日。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和Cochrane Handbook偏倚风险工具分别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和R 3.6.2软件gemtc、rjags程序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查阅9 324篇文献后,最终纳入21篇研究,总样本量为1 522例,其中试验组764例,对照组758例,共涉及7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温针灸、火针、腹针、芒针、张力平衡针法、电针、毫针。结论 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效果具有一定优势,其中温针灸的总有效率最佳,火针次之。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脑卒中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致残率也随之增加。据统计,幸存患者中有70%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另有统计,我国每年花费在脑卒中患者的支出大约在100亿元以上~([2])。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站立能力及正常步行功能,因此,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是对联合应用电针和穴位埋线对早期脑卒中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坐位与卧位下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坐位组和卧位组,每组各1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坐位组接受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时采用坐位,卧位组采用卧位,并于治疗前后分别用X线检查、上肢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检查、上肢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坐位组优于卧位组(P0.05)。结论:在常规内科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时坐位效果优于卧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腕踝针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2例。在内科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腕踝针组予腕踝针治疗,穴取患侧上4区、上5区、上6区;常规针刺组予针刺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等,两组均每次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S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腕踝针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SHSS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FMA-UE、MBI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腕踝针组总有效率为96.9%(31/32),高于常规针刺组的90.6%(29/32,P<0.05)。结论:腕踝针可有效减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