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2组脑瘫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神经发育促进技术、肌肉牵张、作业治疗及家庭康复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VR技术及常规平衡功能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对2组患儿进行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左右偏移、轨迹长、单位面积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轨迹长[(49.00±12.17)mm]、单位面积轨迹长[(35.40±22.13)mm]、矩形面积[(2.52±0.91)mm2]、外周面积[(1.62±0.63)mm2]、Berg平衡量表评分[(30.07±1.04)分]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R技术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感觉统合训练联合认知行为训练对多动症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就诊的多动症患儿105例,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感觉统合训练组55例、联合组50例。感觉统合训练组给予感觉统合训练干预,联合组在感觉统合训练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训练干预。完成瑞文测试(CR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续性操作测试(CPT)及Conners儿童行为父母用量表。结果 联合组干预后CRT各项评分、完成总应答、完成分类、持续性应答、概念化水平高于感觉统合训练组,错误应答、持续性错误数水平低于感觉统合训练组(P<0.05)。联合组干预后错误数、漏报数少于感觉统合训练组,反应时间短于感觉统合训练组(P<0.05)。联合组干预后精神状态改善总有效率高于感觉统合训练组(P<0.05)。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联合认知行为训练能提高多动症患儿认知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贴扎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头颈部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肌内效贴贴扎技术进行斜颈的治疗,间隔2 d进行1次,单次贴扎时间≤48 h,共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两组患儿头部倾斜、颈部侧屈角度及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并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头部倾斜角度、颈部侧屈角度、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患儿头部倾斜角度[(4.46±3.00)°]、颈部侧屈角度[(62.92±7.68)°]、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4.92±3.06)°]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治愈率(46.15%)、好转率(50.00%)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3.85%)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贴扎,能更好地改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头颈部活动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辅以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小组模式训练的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经8周治疗后,2组患者FMA-UE、UEFT评分、M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UE、UE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MBI指数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MS联合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能提高训练疗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肩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康复干预包括运动训练、作业治疗及物理因子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机器人训练,每次训练持续20min,每周训练6次,共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后分别采用MJS上肢本体感觉测试系统评估2组患者上肢平均轨迹误差值(ATE)及测试执行时间(Time),通过等速测试仪评定患者肩关节内旋、外旋30°、60°时关节位置觉。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ATE及Time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ATE及Time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实验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ATE及Time值均较治疗4周时进一步改善(P<0.05);并且实验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关节内旋、外旋30°、60°主动运动角度与参考角度相关性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主动运动角度与参考角度相关性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实验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主动运动角度与参考角度相关性值均较治疗4周时进一步改善(P<0.05);并且实验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可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肩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