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从孕期开始介入盆底肌康复训练(PFMT)对产后盆底恢复的影响。方法:300例孕周满16周的初产妇,按照自愿原则分成观察1组(96例)、观察2组(92例)和对照组(101例)。观察1组从孕周16周开始进行PFMT,维持到产后42d;观察2组在产妇产后状态良好后开始进行PFMT,维持到产后42d;对照组参加了产前健康教育,但未听取建议进行孕期及产后的PFMT。通过测量Ⅰ、Ⅱ型肌纤维肌力、会阴肌力、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评分综合评估妇女产后盆底恢复情况。结果:产后42d3组产妇的恢复情况比较,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中Ⅰ、Ⅱ型肌纤维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更高于观察2组(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中盆底肌力Ⅱ级及以下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Ⅲ级及以上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中患有UI、POP的人数、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中UI、POP的总发生率少于观察2组(P0.05)。结论:从孕期开始介入PFMT能提高当今妇女围产保健水平,预防和减少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高妇女产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经皮电刺激治疗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丘脑出血并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的丘脑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介入头穴丛刺治疗,并进行1个月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评价2组疗效,对比2组患者丘脑痛的疼痛程度变化、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降低,FMA、BI指数评分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FMA、BI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可降低患者丘脑痛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肌筋膜是人体运动系统中肌骨组织的重要支撑结构,具有明确的机械力传导效应及多功能感受器,与机体运动性能密切相关。运动损伤极易伴发肌筋膜组织纤维化,导致疼痛及运动性能显著下降;而肌筋膜处理技术在解决组织纤维化及远隔部位肌骨疼痛方面疗效显著。本文基于肌筋膜构成及生物力学特点对其在运动损伤中扮演的角色及在康复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综述,为运动损伤康复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吸气肌力量训练(inspiratory muscles strength training,IMST)是通过对机体吸气过程施加相应的负荷阻力,从而训练以膈肌为主的具有吸气功能的肌肉,以增强肌力和耐力,强化其携氧能力,延迟肌肉疲劳的发生,同时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运动能力的恢复。此种训练方式在心肺康复临床中的应用已超过30年,目前国际康复领域中,吸气肌力量训练的研究重点仍然集中在心肺疾病上~([1]),但随着吸气肌训练在临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吸气肌"血液窃流"原理,观察吸气肌力量训练(IMT)对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5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Power Breathe K5吸气肌训练器进行渐进加阻的吸气肌力量训练,阻力值为30%吸气肌力量/最大口腔吸气压(MIP),MIP每周重新评测,并根据最新结果进行阻力调整;对照组增加无效阈值阻力MIP=3cmH_2O的吸气肌训练,直至观察周期结束。IMT训练30次为1组,2组/日,6日/周,共训练6周。训练前后对各组进行结果评测,利用K5对吸气肌功能指标:最大吸气压(MIP)、吸气流速峰值(PIF)、吸气容积(volume)、能量(energy)进行评测;利用MotoMed有氧踏车时间对运动耐力进行评测;利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周训练后:(1)吸气肌功能MIP、PIF、能量:治疗组训练后明显高于训练前(P0.01),对照组训练前后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训练后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以MIP、PIF增高更为显著(P0.01)。吸气容量:两组训练后结果较训练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后比较,两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2)踏车时间:两组训练后踏车时间均明显长于训练前(P0.01),且治疗组踏车时间延长更为显著(P0.01);(3)MBI评分:两组训练后MBI均明显高于训练前(P0.01),且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功能,尤其对吸气肌力量(MIP)及吸气流速(PIF)改善更为有效。同时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入吸气肌功能训练可以更加显著的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耐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