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04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母细胞瘤是常见的小儿腹膜后肿瘤.近30年来,其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其总体生存率已达90%.新的治疗方案要求有最高的治愈率,同时要求治疗的毒性反应最小.本文结合我院病例讨论肾母细胞瘤治疗的较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尿路神经源性功能障碍可发生于许多神经疾病的患者中,但具体发生率尚需要进行进一步流行病学数据的荟萃分析加以确定。对已知有神经疾病的患者应评价是否有下尿路功能障碍。在某些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率很高的疾病中,虽然没有尿路症状,也应评价下尿路功能。另外,如果出现某种特异性下尿路功能障碍,应考虑到可能存在未知的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抑制效应。方法:2013年6月~2014年4月,采用自主研发的膀胱盆底康复治疗仪行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患者23例,男19例,女4例;颈段脊髓损伤3例,胸段脊髓损伤15例,腰段脊髓损伤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1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5例。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时分别记录患者3d排尿日记,并进行患者自我判别的膀胱状态评分(patient perception of bladder condition scale,PPBC-S)。排尿日记包括间歇导尿的次数、每次间歇导尿的尿量以及每天的漏尿量。在记录排尿日记的周期中,患者保持一致的饮水量以及每日间歇导尿的次数,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均完成4周治疗,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患者每次导尿量由258.7±14.7ml增加至282.5±15.2ml(P<0.05),每天漏尿量由766.4±61.5ml降低到563.3±45.4ml(P<0.05),PPBC-S评分由5.2±0.1分改善到4.6±0.1分(P<0.05)。治疗4周后,患者每次导尿量为294.1±15.4ml,每日漏尿量为541.4±47.5ml,PPBC-S评分为4.4±0.1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2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记录排尿日记期间,间歇导尿次数分别为4.3±0.3、4.1±0.3和4.0±0.2次,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能够抑制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漏尿量。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患者的性功能康复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损伤是一种常见疾病。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目前大约有 30万脊髓损伤患者 ,并且每年新增大约 2万例。脊髓损伤最常见的病因为车祸伤与跌伤 ,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是颈部和颈胸椎结合部。脊髓损伤后 ,患者不仅有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而且排尿、排便及性功能也产生障碍 ,对其回归社会 ,享受人生产生很大影响。脊髓损伤患者伤后对性、性的感觉、性的乐趣以及对性行为的态度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这就要求我们医护工作者要详细了解脊髓损伤患者残有的性功能 ,对他们进行性康复教育 ,帮助他们解除烦恼 ,在生理、心理、精神方面能以较好的状态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对排尿的影响。方法对6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DHIC组和非DHIC组尿动力学的相关资料。结果DHIC组患者残余尿量明显大于非DHIC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明显小于非DHIC组(均P<0.01)。结论DHIC加重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排尿障碍,尿动力学检查能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骶神经电调节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尿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下尿路疾病,包括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尿急症、尿潴留等。骶神经电调节适用于那些经保守治疗失败而即将接受膀胱扩大或尿流改道等不可逆手术治疗的患者。本文对该方法的发展历史、作用机制、适应症、技术操作、疗效等内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大便控制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颈、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大便控制能力的变化 ,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利用肛门直肠动力检测技术 ,对比研究 30例颈、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和性别年龄相近的 30位健康人肛门直肠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了解脊髓损伤后大便控制能力的改变。结果 ①静息时 :实验组肛管平均静息压、肛管 直肠压力梯度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②主动收缩肛门时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平均肛管主动收缩压低 ,收缩时间缩短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实验组收缩前后肛管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③咳嗽时 :实验组肛管反射性压力增加幅度小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在静息和腹压突然增加时 ,肛门有一定控制大便的能力 ,自主收缩肛门控制大便的能力丧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BTX-A)尿道括约肌注射临床使用效果分析。方法:我院2002年9月~2016年12月对51例有不同程度排尿困难或合并尿失禁的患者尿道括约肌注射BTX-A,注射部位包含尿道外括约肌(29例)、逼尿肌联合尿道外括约肌(16例)和尿道内括约肌联合尿道外括约肌(6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按国际尿控协会(ICS)标准进行影像尿动力检查,包括膀胱压力、容积、流率测定和尿道压力描记(UPP),指标包含最大尿流率(Qmax)、输尿管反流压(Pdet.reflux)、逼尿肌漏尿点压(DLPP)和最大尿道压力(Pura.max)。排尿后残余尿量(PVR)使用导尿法测定,治疗前查泌尿系超声,治疗后1个月复查上述指标。结果:治疗1个月后,Qmax从(2.7±1.2)ml/s升至(6.4±1.9)ml/s,Pura.max从(75.8±5.5)cmH_2O降至(50.7±4.6)cmH_2O,DLPP从(71.9±22.7)cmH_2O降至(28.4±8.4)cmH_2O,排尿后PVR从(231.3±29.3)ml降至(105.0±16.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有8例患者泌尿系超声提示单侧或双侧肾积水,并且尿动力提示存在输尿管反流,治疗后1个月复查泌尿系超声,3例肾积水无明显减轻,3例肾积水略减轻,2例肾积水消失。随访1~6个月,疗效持续2~3个月。全部患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TX-A注射尿道括约肌是治疗下尿路功能障碍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人工尿道括约肌(artificial urinary sphincter, AUS)植入术用于治疗前列腺术后尿失禁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21年11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12例前列腺术后尿失禁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患者的资料。患者平均年龄(68.5±6.5)岁,其中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8例,前列腺增生术后尿失禁4例。比较不同类型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特点,对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手术后并发症处理及患者尿失禁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5年。截至最近一次随访,10例患者仍然使用初次安装的括约肌装置,手术成功率83.3%。术后10例患者达到社交控尿,其中8例患者达到完全干燥。患者术后尿垫使用量较术前显著下降[(3.9±1.4)片/d vs.(1.1±1.1)片/d,P<0.000 1];尿失禁影响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8.3±1.0)分vs.(2.7±1.2)分,P<0.000 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其中1例患者因尿道溶蚀取出装置,1例患者因排尿困难行膀胱造瘘。结论: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为中-重度前列腺...  相似文献   
10.
神经假体与脊髓损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神经假体(neuroprosthesis)是一类植入体内帮助恢复神经功能的高科技电子装置,是硬科学(数学、物理学)、教科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科学)、工程学(生物医学、电子学、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共同合作的成果。神经假体结构复杂,要求安全、耐用、小巧和高效,包含体内植入部分(电极、导线和皮下接收—刺激器)和体外控制部分(控制盒和发射器)。耗电量大的神经假体(如运动神经假体,多属神经刺激术的范畴,neurostimulation)体内部分不带电源,通过体外发射器经电磁感应为体内装置提供电能和参数指令。耗电量小的神经假体(多属神经调理术的范畴,neurostimulation)体内部分常自带电源。目前临床应用的神经假体种类很多,有些已很成熟,有的仍在研发试用阶段。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因损坏了下行的皮质脊髓束,使损伤平面以下仍存活的脊髓神经细胞与大脑失去联系,因而失去了大脑的意识支配,不能进行意愿性的功能话动。虽然脊髓再生与修复技术有望在21世纪的早期应用于临床,但脊髓功能不可能完全恢复。因此,辅助技术在SCI的功能康复中仍将起重要作用。运动神经假体(motor neuroprostheses)是一类帮助恢复运动功能的电子装置,用人工电刺激的方法来代替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起到控制肌肉活动的目的。SCI造成的肢体和内脏器官功能障薄,包括上肢、下肢、呼吸和排尿排便性功能等。随着人体功效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制作技术的进步,目前已有多种植入式运动神经假体正在研发或已应用于SCI患,有的在我国也有初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