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调查有和无重叠症状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神心理状况,分析有重叠症状IBS患者生活质量特点,探讨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凶素及重叠症状产生的可能原因.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在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76例IBS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采用消化道症状调查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其分为有重叠症状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肛门直肠症状)和无重叠症状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理状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有重叠症状组IBS患者生活质量较无重叠症状组降低,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比例高于无重叠症状组(P<0.05).结论 伴随重叠症状的IBS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其生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及重叠症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F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和直肠感觉特征。方法:采用肛门直肠测压方法检测44例FC患者的肛门直肠静息压、缩榨压、直肠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窘迫感觉阈值和最大耐受容量指标,并与14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FC患者肛门静息压、最大缩榨压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FC患者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窘迫阈值和最大耐受容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模拟排便时,FC组31.82%的患者在直肠收缩时伴有肛管括约肌的矛盾收缩。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异常,可能与FC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肠道表面树突状细胞(DCs)及炎症细胞因子VIP、IL-1β在肠功能紊乱时的表达,以及外周血中VIP、IL-1β的表达,探讨大鼠肠道免疫耐受的变化.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冷-束缚应激动物模型.将大鼠处死后,取大鼠回肠末端、远端结肠各长约2 cm的肠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道表面CD11c、VIP、IL-1β的表达,留取腹主动脉血清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清中VIP、IL-1β的表达.结果:在回肠末端,实验组大鼠CD11c的表达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性;实验组大鼠VIP、IL-1β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177.67±35.44 vs 92.64±22.19,359.56±45.48 vs 216.46±41.56,均P<0.05).并且VIP的表达与IL-1β呈正相关(r=0.78,P<0.01).在远端结肠,实验组大鼠CD11C、IL-1β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性;而实验组大鼠远端结肠VIP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380.15±33.24 vs 254.04±40.53.P<0.05);在外周血中,与对照组相比较,VIP、IL-1β表达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149.03 ng/L±56.82 ng/L vs 104.24 ng/L±39.03 ng/L,8.82 ng/L±3.91 ng/L vs 5.49 ng/L±3.79 ng/L.P<0.05).结论:冷-束缚应激后肠功能紊乱大鼠中,末端回肠和远端结肠黏膜存在轻度的炎症反应,DCs尚不能解释肠功能紊乱后肠道存在轻度炎症反应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探讨大鼠肠道免疫耐受功能变化.方法 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用福氏志贺痢疾杆菌灌胃制造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然后评价两组大鼠同肠末端和远端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免疫组化检测肠道表面分子CD11c与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检测IL-1β、IL-4表达.结果 建立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后,免疫组化示实验组大鼠远端结肠CD11c、CD80、CD86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且回肠末端和远端结肠IL-1β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肠道局部免疫耐受功能降低,影响肠道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表达失衡,使肠道功能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以食欲不振为首发症状的中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在我院消化内科2003年2月至2007年11月住院治疗以食欲不振为首发症状187例中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临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共计52例(27.8%),感染性疾病患者共计49例(26.2%),良性胃病共计21例(16.6%);药物性肝损害、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占有不同比例。主要伴随症状有乏力、体质量下降、精神淡漠、低热,在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良性胃病三类疾病占比例分别为(75.0%、86.5%、23.1%、30.8%)、(46.9%、26.5%、53.1%、75.5%)、(29.0%、45.2%、22.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老年患者以食欲不振主诉就诊消化科较为常见,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远超过良性胃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至2013年经内镜、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102例,进行ESD治疗,完整剥离病变后送病理检查,所有病例术后1、3、6、12、24个月随访。结果 9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ESD完整剥离病变成功率97.1%(99/102)。ESD术中及术后出血各1例,出血率1.96%(2/102),穿孔6例,均在内镜下缝合,ESD穿孔率5.88%(6/102),穿孔成功修补率100%。经随访ESD术后复发率4.90%(5/102)。结论ESD能一次性完整剥离较大的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神经肽和IL-1β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黏膜标本取自21例IBS患者、17例正常人回盲部和乙状结肠,分别运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P、VIP和IL-1β,免疫组化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计算SP、VIP和IL-1β阳性面积和积分光密度值(IOD)。结果放免法检测IBS回盲部黏膜IL-1β、SP和VIP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乙状结肠黏膜SP和VIP含量也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乙状结肠黏膜IL-1β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盲部IL-1β和VIP存在直线相关性(r=0.75,P〈0.01),IL-1β和SP无相关性(r=0.15,P〉0.05)。免疫组化检测IBS回盲部和乙状结肠黏膜VIP阳性面积和积分光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回盲部黏膜IL-1β阳性面积和积分光密度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P〈0.05),而乙状结肠粘膜IL-1β较对照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盲部和乙状结肠粘膜SP阳性面积和积分光密度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光镜下可见SP、VIP和IL-1β特征性阳性反应部位。结论IBS回盲部黏膜IL-1β表达增高,存在炎症反应;SP、VIP参与IBS发病,VIP可能是IBS重要的标记物,参与免疫抑制调节。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变化可能在IB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下挖除术(ESE)切除胃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手术方式、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下隆起病变,超声内镜诊断胃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患者53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ESE.结果 中位瘤体直径13.2 (5~35)mm.48例患者瘤体成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90.6% (48/53),中位手术时间45(30 ~ 150) min.3例(5.7%,3/53)出现术中搏动性出血,没有术中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6例(11.3%,6/53)出现术中穿孔,5例金属夹闭合创面.5例难以剥离和1例穿孔无法修补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术后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ESE可以完整切除胃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安全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