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2.
目的:探索影响坐位调膝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即刻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5例采用坐位调膝法治疗的KOA患者,采用SPSS 21.0软件对可能影响该法疗效的10个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指数(BMI)、疼痛程度、日常活动程度、影像学K-L分级不同水平之间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轻度疼痛比较,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的KOA患者疗效较好[OR=5.54,95%CI(1.44,21.34);OR=7.62,95%CI(1.46,39.86)];与日常活动程度为轻度比较,日常活动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的KOA患者疗效较好[OR=13.21,95%CI(3.26,53.61);OR=13.48,95%CI(2.42,75.01)];与在影像学分级0级比较,Ⅳ级患者的疗效差[OR=0.10,95%CI(0.01,0.77)]。结论:日常活动程度、疼痛程度及K-L分级是影响坐位调膝法治疗KOA疗效的因素。疼痛程度越严重,日常活动程度越差,K-L分级越低,坐位调膝法治疗KOA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析针灸推拿联合功能性训练和单纯功能性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5-2020年发表的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瘫RCT,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Ebsco Medlin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onMed)全面检索,根据既定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通过I2检验评估研究间的异质性以选择拟合模型后,以儿童神经发育中期(3周岁)为界分亚组进行Meta分析;采用Egger检验检测发表偏倚,运用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并评价结局指标的质量等级。结果 共纳入文献19篇,样本1 812例。联合治疗组为针灸推拿联合功能性训练,训练组为单纯功能性训练。结局指标显示联合治疗组疗效更优。主要结局指标为总有效率:联合治疗组为89.19%,训练组为69.38%,其OR为3.75,95%CI为(2.86,4.92),且两个年龄段的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Barthel指数:SMD=3.16,95%CI(2.91,3.40),P<0.000 1;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SMD=1.40,95%CI(1.08,1.73),P<0.000 1,3岁以内联合治疗的康复速度高于3~6岁联合治疗;综合功能评定(FCA):SMD=0.53,95%CI(0.35,0.71),P<0.000 1。Egger检验提示3个结局指标不存在发表偏倚。GRADE证据质量分级显示:总有效率、Barthel指数和FCA为中等级别,GMFM为低级别。结论 针灸推拿联合功能性训练能够提高小儿脑瘫运动障碍治疗疗效,加快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脊柱微调手法的颈部操作进行力学特性分析,为该推拿手法的临床推广提供可参考的力学数据。方法微调手法创始人、手法熟练者和手法初学者3位测试者用微调手法在健康人体颈椎两个节段上操作,采用FingerTPS Wireless System采集拇指力量大小的数据,分析在右手拇指力量最大时双手拇指力量大小的差异,以及拇指力量大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各测试者双手拇指力量最大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01);不同的手法测试者在应用脊柱微调手法时,都存在作用力的加力过程(波谷至波峰的时间T1)比减力过程(由波峰至波谷的时间T2)略长,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微调手法操作上存在主力手和辅助手,微调手法操作是慢速加力和快速减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颈椎治疗过程中骨与椎体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和颈周肌群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探讨颈椎稳定性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对颈椎病患者非手术疗法的效果以及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结果进行评定。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8-11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生物力学三级实验室完成。将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牵引组,30名正常人做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对照组相匹配的颈椎病患者30例,比较两者不稳节段发生率、不稳发生节段部位,以及颈肌力学指标,并观察颈椎病患者采用推拿和牵引治疗2周后的颈椎椎体位移以及颈周肌肌力。 结果:①与正常人相比颈椎节段出现不稳病例数及节段数均显著升高。②推拿组患者治疗后颈椎不稳病例数和不稳节段数均显著减少。③颈椎病患者颈伸肌和颈屈肌在60 (°)/s等速运动状态下峰值力矩(PT)、F/E显著低于正常人群。④推拿手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峰值力矩、主动肌/拮抗肌比值都有显著的改善。 结论:①颈椎稳定性和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肌力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改善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的肌力是颈椎病手法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发生作用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颈椎治疗过程中骨与椎体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和颈周肌群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探讨颈椎稳定性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对颈椎病患者非手术疗法的效果以及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结果进行评定.方法:实验于2005-09/2008-11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生物力学三级实验室完成.将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牵引组,30名正常人做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对照组相匹配的颈椎病患者30例,比较两者不稳节段发生率、不稳发生节段部位,以及颈肌力学指标,并观察颈椎病患者采用推拿和牵引治疗2周后的颈椎椎体位移以及颈周肌肌力.结果:①与正常人相比颈椎节段出现不稳病例数及节段数均显著升高.②推拿组患者治疗后颈椎不稳病例数和不稳节段数均显著减少.③颈椎病患者颈伸肌和颈屈肌在60(°)/s等速运动状态下峰值力矩(PT)、F/E显著低于正常人群.④推拿手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峰值力矩、主动肌/拮抗肌比值都有显著的改善.结论:①颈椎稳定性和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肌力变化足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改善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的肌力是颈椎病手法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发生作用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颈伸肌群对颈椎间盘和小关节内压力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颈椎周围肌群是维系颈椎关节稳定和功能的动力系统,其性能改变对颈椎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验拟观察新鲜颈椎标本椎问盘和小关节内压力变化,探讨颈周肌群在颈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材料:实验于2005-03107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5具新鲜尸体颈椎结构标本由原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提供.②实验方法:将C3~4、C4~5、C5~6、C6~7的颈椎间盘前缘和关节突关节C3~4、C4~5、C5~6、C6~7等处同时埋置8个微型压力传感器,并应用模拟颈伸肌正常生理段性能的弹簧.③实验评估:观察颈椎结构包括颈伸肌等在颈椎活动时的压力变化情况.结果:随前屈角度的增加,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和颈伸肌的拉力明显增加.而随后伸角度的增加,小关节内的压力明显增加.加载模拟伸肌后,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压力明显减低.结论:颈伸肌群分担了一部分颈椎载荷,屈颈几率和强度的增加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丧失(PGD)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1年6月间108例肺移植的临床资料.术后监测所有受者的血液气体分析及胸部X线表现,连续监测有创动脉压、肺动脉压和(或)中心静脉压.术后3d保持受者液体负平衡,根据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或)血氧饱和度控制吸入氧浓度(FiO2),根据血液气体分析结果及生命体征调节呼吸机通气参数,以预防PGD的发生.术后早期一旦出现PaO2、FiO2急剧下降(低于200),且胸部X线片显示移植肺中下肺野密度增高,在排除超急性排斥反应、静脉吻合口梗阻、心源性肺水肿及肺部感染后,根据国际心肺移植协会制定的标准将PGD分级为3级的患者明确诊断为PGD.对于PGD级别的不同,分别给予受者加强通气支持、液体负平衡、延长呼吸机治疗时间、使用肺血管扩张药如前列地尔及使用ECMO等治疗措施.结果 术后共有10例受者发生PGD,发生率为9.3%(10/108).10例患者中,6例常规使用呼吸机支持治疗,持续时间为(285.8±238.6)h,其中2例逆转,4例死于PGD后呼吸衰竭;4例使用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其中2例在发生PGD后24 h内应用了ECMO,成功逆转后长期存活,另2例由于应用时间较晚(24 h后),病情恶化,分别在应用ECMO后第8和第11天死于PGD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肺移植后PGD的发生率高,应在围手术期加强管理,进行积极预防;一旦受者发生PGD,应尽快给予相应治疗,如达到使用EC MO的指征,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与牵引组,手法组32例,其中30例获得随访,男10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2.31±13.23)岁;平均病程(12.40±6.23)个月;平均体重(61.21±10.23)kg。牵引组33例,其中30例获随访,男11例,女19例;年龄30~65岁,平均(45.54±14.35)岁;平均病程(13.25±6.06)个月;平均体重(62.31±10.45)kg。分别用Biodex Ⅲ system等速测试系统和TeleMyo2400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和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各测试1次。结果: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在60°/s角速度和120°/s角速度等速运动时,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比值(F/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PT、AP、F/E、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疲劳程度:两组治疗前左右两侧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IEMG、MPF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右侧IEMG、MP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有改善趋势。结论:手法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颈部肌群屈肌群和伸肌群的协调能力,提高颈伸肌群的放电频率,有利于恢复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力学性能和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根据DAS2.1.1版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推拿手法组)32例与对照组(牵引组)33例。应用TeleMyo 2400 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测试1次。结果 2组治疗前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IEMG、MPF、MF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IEMG、MP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可以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状,牵引疗法也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状,但推拿手法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