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部手术前后长时间禁食水,术中神经肌肉组织牵拉、药物麻醉、肠道污染,术后水电解质紊乱、引流不畅、个体差异等多因素使得胃肠道处于短暂抑制状态[1],导致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多表现以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或胀满或疼痛,为主要症状。胃肠系统抑制时间越久,其功能受损越严重,可引起肠粘连、肠梗阻、吻合口痿,甚至术口感染、裂开等严重并发症。中医治疗多用汤药内服、针灸、敷贴、耳穴压丸、穴位埋线、中药灌肠等,现将穴位埋线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显微镜下前路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行显微镜下前路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术后随访,观察随访期间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显著改善(P0.05),内固定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患者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均较内固定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随访12个月疗效优12例,良55例,可7例,差0例,疗效优良率为90.54%,植骨融合72例,未融合2例,融合率为97.30%。术后出现吞咽不适症状2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微镜下前路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能够解除脊髓及神经根压迫,恢复神经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正>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又称为Forestier病,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却易被忽略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脊柱和关节的韧带及肌腱附着点的钙化和骨化~([1~3])。DISH累及脊柱时表现为多个椎体前外侧流注性骨赘和钙化等特征性改变,可导致脊柱强直,从而使脊柱易在创伤下甚至微小外力下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脊髓受压征象的MRI分级系统,探讨其可靠性及其与年龄、病程和JOA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9月就诊的78例多节段CSM患者的颈椎MRI资料,男51例,女27例;年龄42~77岁,平均55.1岁;病程0.25~276个月,平均48.8个月。以颈椎MRI中脊髓形态、脊髓信号、脊髓与硬膜囊关系作为分级依据征象,将每个征象按照其严重程度分为3个等级,相应赋予0~2分,按3个征象总分划分为四级:0级,0分;Ⅰ级,1~2分;Ⅱ级,3~4分;Ⅲ级,5~6分。由3位初、中、高级职称医师对78例患者的颈椎MRI从C2/3~C6/7进行2次独立分级和1次共同分级,Kappa分析评价每位医师前后2次之间及3位医师之间分级结果的一致性。将3位医师对三个征象共同分级的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同时将患者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与分级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3位医师分别2次对78例患者的390个节段进行分级,0级82~94个(21.03%~24.10%),Ⅰ级112~126个(28.72%~32.31%),Ⅱ级111~137个(28.46%~35.13%),Ⅲ级47~70个(12.05%~17.95%)。同一医师前后2次分级一致的节段占74.6%~78.5%,Kappa值为0.657~0.706;不同级别医师分级一致的节段占71.5%~76.7%,Kappa值为0.614~0.683。三个征象分级的结果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552、0.603、0.577,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患者年龄、病程与3位医师共同分级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2~0.511、0.388~0.498,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术前JOA评分与3位医师共同分级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409~-0.546,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结论:依据脊髓形态、脊髓信号、脊髓与硬膜囊关系建立的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征象的MRI分级系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与患者年龄、病程呈正性相关,而与术前JOA评分呈负性相关,对脊髓受压后病变的严重程度评估和研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推拿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修复过程中炎症、氧化应激、细胞自噬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推拿治疗骨骼肌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18)、治疗组(n=18),模型组和治疗组再根据取材的时间点随机分为1d、7d、14d三个亚组(n=6)。模型组和治疗组用自备打击器建立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治疗组于造模48h后开始推拿治疗,每日1次,每次15min。各组分别于各自的取材时间点心脏采血后取损伤侧腓肠肌,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损伤部位腓肠肌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前列腺素E2(PGE2)表达水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腓肠肌自噬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cl-2同源结构域蛋白Beclin1、泛素结合蛋白P62表达水平。 结果 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HE染色显示,各时间点模型组较正常组细胞形态崩塌,肿胀明显,7d和14d亚组有成肌细胞核出现。各时间点治疗组较模型组恢复更好,新生肌细胞较多,形态更趋正常。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各取材时间点较正常组同取材时间点血清促炎因子明显升高,但治疗组1d和7d组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SOD和MDA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治疗组SOD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模型组各取材时间点较正常组腓肠肌LC3(II/I)、Beclin1明显降低,P62明显升高,而治疗组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LC3(II/I)、Beclin1显著升高,P62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骼肌损伤后,其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细胞自噬活性明显降低,通过推拿治疗能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其氧化应激损害,提高组织细胞自噬活性,从而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这可能是推拿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早期推拿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肌细胞膜修复相关蛋白dysferlin表达的影响,探寻dysferlin在骨骼肌钝挫伤肌细胞膜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自然恢复组(n=25)、推拿组(n=25)。根据推拿治疗的天数计时,自然恢复组和推拿组分别在1d、2d、3d、5d、7d五个时间点处死,每亚组每个时间点5只,在腓肠肌标记的区域内取肌肉组织,HE观察组织的形态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dysferlin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E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骨骼肌钝挫伤后,1d和2d肌纤维出现肿胀;3d出现炎性细胞浸润且自然恢复组比推拿组更加严重;5d炎性细胞浸润更加明显;7d推拿组炎性细胞较5d明显减少,结缔组织形成较少,7d自然恢复组有大量的结缔组织填充在肌纤维之间。WB结果显示:dysferlin在模型组中比在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各个相应时间点推拿组较自然恢复组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dysferlin在推拿组各亚组、自然恢复组各亚组中的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在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腓肠肌修复过程中,超早期推拿可增加膜修复蛋白dysferlin的表达,促进破裂的肌细胞膜及时修复,可能有利于损伤肌细胞的修复,从而帮助受损的骨骼肌修复。  相似文献   
7.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对于维护民众健康,缓解“看病贵、看病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重庆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的情况,本文就其中存在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难点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组织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每组各12只;模型组、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5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在5周末处死每组大鼠各1只,以验证造模成功。早期干预组和晚期干预组均电针“足三里”“、丰隆”“、三阴交”,1次/d,20 min/次,连续治疗21 d。针刺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的变化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r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TLR4和NF-κB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的ALT、AST、TC、TG及肝脏TLR4、NF-κB的表达均高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各干预组的ALT、AST、TC、TG及肝脏TLR4、NF-κB的表达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可以调节血脂及肝功,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一定良性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可以调节脂代谢,同时可以下调肝脏组织TLR4、NF-κB的表达,减轻炎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小鼠神经功能及病理形态的影响,从基因和生物信息学层面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小鼠的抗炎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24只。采用钳夹法制备脊髓损伤小鼠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后3 h电针双侧“足三里”“夹脊”,每次10 min,每日1次,连续14 d。采用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评估小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HE染色法观察脊髓损伤区病理形态;RNA-Seq技术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验证部分差异基因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BMS评分降低(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脊髓损伤区结构疏松紊乱,出现空洞,炎性细胞浸润严重,细胞核固缩,神经元坏死;模型组共筛选出565个差异基因(包括545个上调和20个下调),其中与炎性免疫相关的基因为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脂联素(Adipoq)、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Pck1),其m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01),蛋白表达量亦显著升高(P<0...  相似文献   
10.
小儿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关节僵硬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86年7月~1995年2月近10年间收治的小儿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关节僵硬54例(60髋),应用先天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综合评定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关节僵硬。41例(44髋)获得随访,最长9年,最短4个月(平均4.5年),依据先天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再治疗结果为:优27例(29髋),良12例(13髋),可2例(2髋)。小儿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关节僵硬与患者年龄偏大、手术中具体操作、术后功能练习有直接关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术前牵引、正确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及时的功能练习是预防小儿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关节僵硬的关键措施,一经发现关节僵硬,需尽早处理,主要应手术松解,对时间短者也可行手法松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