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使用2种核心训练运动处方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探讨不同运动处方的优缺点。
  方法  选取20名患有非特异性腰痛的办公室文员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肌训练组、腰肌训练组进行训练,测量训练前、训练后4周、3个月、6个月的腰腹肌厚度、肌力,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探讨不同训练运动处方的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屈腹肌力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腹肌训练组的ODI评分在治疗后6个月的效果优于腰肌训练组(P < 0.05);两组竖脊肌厚度、伸腰肌力均没有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而改善(P>0.05);两组在治疗4周和3个月后,两侧腹直肌厚度均有明显改变(P < 0.05),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右侧腹直肌厚度的均值大于左侧均值(P < 0.05)。不同组别与测量时间对以上指标的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肌训练及腰肌训练两种核心训练运动处方对于改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VAS、ODI、屈腹肌力、腹直肌厚度均有明显效果,腹肌训练对ODI的长期(6个月)改善效果更佳。两种训练对于改善伸腰肌力、竖脊肌厚度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CT导航在腰椎再次手术及翻修手术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8年9月~2009年9月,收治因腰椎再次手术及翻修需进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13例,其中腰椎间盘术后继发椎管狭窄4例,腰椎置钉失败2例,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术后腰椎不稳4例、椎体滑脱3例。在减压解除神经根压迫同时在三维CT导航引导下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采用术中G型臂X线机正侧位摄片与导航路径进行比较测量以及术后三维影像系统(CT、MRI)评估螺钉位置的准确性,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为置钉位置准确,记录螺钉平均置入时间。结果共置入62枚螺钉,术中及术后X线片评估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度为100%,术后三维影像评估螺钉位置准确率为91.8%,螺钉平均置入时间(4.7±0.7)min/枚,未出现螺钉置入相关的近期并发症。结论腰椎再次手术及翻修手术患者术中应用CT三维影像导航辅助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可以有效的提高置钉的精确性以及保证了安全性,降低了脊柱再次手术及翻修手术的风险性,减少放射线的暴露强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在下颈椎退行性不稳的稳定性重建的疗效。方法:2008年8月-2010年8月,收集17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患者。15例确诊为单节段不稳。病变节段C3/4节段1例,C4/5节段2例,C5/6节段7例,C6/7节段5例。2例确诊为双节段不稳,均为C5/6、C6/7。所有患者均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颈肩痛、眩晕或神经根压迫征、或上述症状并存。17例患者均行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手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4.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43±1.36)、术后为(14.8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颈后路关节螺钉固定可以有效的重建下颈椎的稳定性。其手术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肾结石患者的人口学分布和临床合并症特点并探索其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影像学报告为肾结石的10140例患者。根据受累肾脏情况,分为单侧肾结石组(单侧组)及双侧肾结石组(双侧组),分析两组人群在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查、常见临床合并症上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探寻可能影响双侧肾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10140例肾结石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75±13.30岁,男女比例为2.25:1。其中单侧组8171例(80.6%),双侧组1969例(19.6%)。所有肾结石患者最常见的临床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病(HT)、肿瘤、高尿酸血症、糖尿病(DM)、冠心病(CHD)、脑血管疾病。两组在年龄、性别的分布,以及HT、肿瘤、高尿酸血症、CHD的合并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体重指数(BMI)、DM、脑血管疾病的合并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单侧组血清肌酐(Cr)、尿酸(UA)、尿pH值水平低于双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双侧组(P<0.05);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性别(男性)、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双侧肾结石形成的重要相关因素(P<0.05),而合并肿瘤则更倾向于表现为单侧肾结石患者(P<0.05)。结论 肾结石更多见于中年男性,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在肾结石的发展过程扮演了重要角色,有必要加强这些疾患的早期防治。肾结石患者肿瘤合并率高,提示两者存在关联。此外,较单侧肾结石而言,男性、合并高尿酸血症与双侧肾结石形成关系更密切,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对于已经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的多发性胸腰椎转移瘤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3~2015年本院收治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9例多发性胸腰椎转移瘤并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手术患者,采用后路肿瘤姑息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骨水泥充填椎体强化治疗,术后随访1年期内,定期观察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包括疼痛、睡眠、食欲)改善程度和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全组19例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疼痛、食欲、睡眠)获得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P0.01),术后三月约78.9%的患者神经功能获得至少Frankel 1级以上恢复。脊椎稳定性得到加强,在1年随访期内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1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2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10.53%)。结论对于已经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的多发性胸腰椎转移瘤患者,肿瘤姑息切除结合骨水泥注射强化治疗可以在近期内有效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上、下相邻及非相邻节段的运动补偿规律。 方法 通过三维运动采集系统捕捉到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前、后C2~T1各节段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6种状态下的运动角度数据,并将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分析得出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各节段的运动变化规律,发现融合术后其他各节段六种运动状态下运动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下相邻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后伸、前屈及双向侧屈融合效果更好,稍优于左旋及右旋状态下的融合效果。而在运动补偿比例这点,各运动状态,下相邻节段的运动补偿比例(平均值大于30%)也远高于其它节段。 结论 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代偿性运动幅度增加是导致其退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下位节段运动补偿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分析经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下相邻节段的运动补偿特点。方法采用新鲜人体颈椎离体标本试验,以无损方式模拟理想状态下的颈椎C3~5、C4~6、C5~7三种双节段融合手术,从前屈运动、后伸运动、左右侧弯运动四种运动角度研究融合手术对相邻下位节段的运动影响。结果三种模式的双节段融合手术对下位相邻节段的运动具有显著影响(P0.05)或较为显著的影响(P0.05)。大多数情况下下相邻节段对融合节段的运动补偿均超过20%。结论颈椎双节段融合术后,下位相邻节段运动普遍受到影响,融合术后邻近节段代偿性的活动度增加是导致邻近节段退变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结合PVP术治疗胸腰椎骨转移癌的效果。方法对19例出现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胸腰椎骨转移癌,采用单纯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结合骨水泥充填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 19例均获得脊椎稳定,术后患者的疼痛、食欲、睡眠获得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下降,术后2周、1月、3月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月分别有63.2%和78.9%的患者神经功能至少获得Frankel一级以上恢复。结论椎体成形术结合经后路椎弓钉棒系统固定术式相对简单、安全并可有效改善脊柱转移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依那西普(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相关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急性炎症期已经得到控制的患者依那西普如何减量维持。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研究。选取11例伴有髋关节受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给予依那西普50 u,皮下注射,1次/周,疗程12周,之后改为半量注射(25 u),1次/周,继续维持疗程12周。评价指标为Harris髋关节评分、BASDAI评分、BASFI评分、血清学检查指标:ESR、CRP以及MRI检查。观察依那西普维持、减量后患者髋关节状况,随时记录观察期间不良事件。结果 11例患者均完成了24周的治疗期并得到完整随访。在治疗期4周后,患者BASDAI评分、BASFI评分明显下降,髋关节活动评分升高,CPR、ESR均降低,与各自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2周时这种情况继续改善,12~24周减量维持能持续保持效果。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各复查髋关节MRI,提示髋关节滑膜炎性病变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治疗患者在治疗窗口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依那西普可以迅速降低强直性脊柱炎活动度,减轻髋关节炎性反应,改善髋关节的功能,对难治性髋关节病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