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应用PNF技术辅助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TKA患者(2017年7月—2018年7月)的术后康复资料,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及TKA技术治疗,在TKA术后3 d及治疗一个月后,均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表(HSS)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患者HSS评分、BBS评分分别为(84.46±8.62)分、(41.18±6.23)分,明显高于TKA术后3 d(68.84±7.26)分、(27.45±4.26)的HSS与BB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KA术后,于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PNF技术,可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肩胛胸壁关节运动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探讨其对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肩袖损伤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按照常规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肩胛胸壁关节运动训练,疗程12周。治疗前及治疗6周和12周后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及肩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及12周后,2组CM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除力量测试评分外其他项目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VAS及关节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VAS评分及肩关节前屈角度改善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2组日常活动、活动范围及CMS总分3个方面较治疗6周后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CMS总分及各分项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及关节活动范围均较治疗6周后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及增加肩胛胸壁关节运动训练在治疗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中均有明显疗效,但增加肩胛胸壁关节运动训练后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静态进展性牵张训练对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前臂骨折术后旋转功能障碍患者42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静态进展性牵张训练,分别在旋转角度、骨间膜腱性部分厚度和虚拟现实游戏得分三方面进行评估,治疗4周后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旋转角度、骨间膜厚度和长度及虚拟现实游戏得分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旋转角度、虚拟现实游戏得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骨间膜腱性厚度和长度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静态进展性牵张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前臂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摇车训练同步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仅有主被动运动功能手摇车训练,试验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具有同步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接受4周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FMA-UE评分、STEF评分、MBI评分及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除了MAS评分外,试验组患者以上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手摇车训练同步功能性电刺激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早期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每次40min,1次/日,每周治疗6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A3)进行下肢强化训练,每次20min,1次/日,每周训练6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 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 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记录和分析患者患侧的皮质电位P40波幅和P40潜伏期。 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运动FMA评分[(13.24±5.47)和(13.75±5.31)分]和MBI评分[(31.61±6.45)和(32.25±6.23)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经8周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FMA评分[(18.37±5.49)和(23.93±5.63)分]和MBI评分[(47.36±7.19)和(65.67±8.39)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P40波幅[(1.47±0.35)和(1.42±0.37)μV]和P40潜伏期[(39.12±2.31)和(39.25±2.23)m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P40波幅[(1.77±0.41)和(2.13±0.43)μV]和P40潜伏期[(34.57±2.74)和(29.87±2.16)ms]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恢复(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A3)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SEP可以作为一项良好的康复疗效评价指标,能准确、客观、定量地反映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化营养神经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系统康复训练配合神经节苷脂(GM-1)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FIM评分和MBI值分别为(36.26±10.52)分和(39.15±10.32)分,对照组的分别为(39.58±10.46)分和(40.62±11.57)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FIM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FIM评分和MBI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联合应用系统康复训练配合GM-1药物治疗及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脊髓损伤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虚拟现实技术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肢Brunnstrom分期[分别为(4.19±0.73)和(3.29±0.70)分]、FMA-UE评分[分别为(51.10±8.05)和(37.14±7.69)分]、MBI评分[分别为(63.10±5.87)和(49.76±7.32)分]以及STEF评分[分别为(66.62±7.17)和(54.90±9.40)分]较组内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述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病例分析教学和传统教学在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肌肉骨骼康复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3名2011级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进行肌肉骨骼康复学的临床实践教学(共12学时)。其中针对一班41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针对二班42名学生采用病例分析教学,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临床病例分析、实践操作及病例讨论。学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试和问卷调查;应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均以(x±s)表示,两组间行配对t检验。结果 采用病例分析教学的二班学生的理论成绩为(83.37±5.59)分,优于一班的(80.85±6.98)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而在实践操作成绩方面二班(72.65±8.05)分优于一班(66.49±12.86)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二班学生对病例分析教学的各项满意度均高于一班对传统教学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例分析教学在肌肉骨骼康复学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效果优于传统教学.可推广至康复治疗专业的其他临床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