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59篇
神经病学   162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脉内溶栓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多中心研究证实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文章对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治疗前评价、病例和药物选择等研究现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3.
牛津郡社区卒中分型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各分型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情况。方法根据OCSP分型,将835例患者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腔隙性梗死(LACI)和后循环梗死(POCI),其中356例患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评价临床症状对侧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结果在356例患者中,TACI组的颈内动脉颅外段50%以上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三型(P〈0.05);38.9%(35/90)PACI患者、43.7%(28/64)POCI患者、43.6%(24/55)TACI患者和45.6%(67/147)LACI患者存在颅内动脉50%以上狭窄,且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症状对侧的颈内动脉颅外段50%以上狭窄与OCSP分型相关,TACI组患者比其他三型更易出现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采用Neuroform EZ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39例(41枚)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即刻和复查DSA造影,评价Neuroform EZ支架在辅助动脉瘤栓塞中的安全有效性。结果 41枚动脉瘤中破裂13枚(31.7%),未破裂28枚(68.3%)。共应用Neuroform EZ支架47枚,均准确释放(100%)。其中单枚支架辅助栓塞35枚,双支架辅助栓塞6枚(双支架套叠4枚,Y形支架2枚)。栓塞后即刻mRaymond分级1级19枚(46.3%),2级7枚(17.0%),3a级11个枚(26.8%),3b级4枚(9.6%),其中破裂、未破裂动脉瘤分别为1级10枚(76.9%)、9枚(32.1%)。术中发生血栓事件1枚(2.4%)。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显示,mRaymond分级改善13枚,变差2枚,发现载瘤动脉再狭窄1枚(2.4%)。结论 Neuroform Z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仍需多中心研究和远期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术后、^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阴性伴^131I治疗后SPECT/CT显像示淋巴结显影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治疗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首次行^131I治疗的psTg阴性(<2μg/L)且^131I治疗后5~6 d SPECT/CT显像示淋巴结显影的DTC术后患者108例[男28例、女80例,年龄(45.7±10.4)岁],根据治疗后6~24个月治疗反应将患者分为疗效满意(ER)组与非ER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2组间年龄、性别、腺外浸润等多个因素差异的比较,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治疗反应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显影淋巴结大小(长径)对非ER的预测价值。结果108例患者中82例(75.93%)为ER组,26例(24.07%)为非ER组,2组患者在年龄(t=-2.540,P=0.016)、腺外浸润(χ^2=5.764,P=0.016)、T分期(χ^2=19.857,P<0.001)、N分期(χ^2=14.145,P=0.001)、复发风险分层(χ^2=11.487,P=0.003)、治疗前超声结果(χ^2=44.819,P<0.001)、首次^131I剂量(U=780.0,P=0.018)、显影淋巴结大小(U=184.0,P<0.001)、psTg水平(U=776.0,P=0.037)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显影淋巴结大小和治疗前超声结果与治疗反应密切相关,其比值比[OR(95%CI)]分别为:1.123(1.025~1.231)、4.275(1.893~9.653)和260.86(8.123~8376.764)。显影淋巴结大小以5.5 mm为界值时预测非ER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26/26)、70.73%(58/82)、77.78%(84/108)、52.00%(26/50)和100%(58/58)。结论首次^131I治疗后淋巴结显影伴治疗前psTg阴性的DTC患者中有部分患者治疗反应未达ER;年龄、治疗前超声、显影淋巴结大小可作为预测其治疗反应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6.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了解颈动脉斑块的组成成分和预防斑块破裂,对于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MRI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且重复性好等优点,是最具潜力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手段之一.文章就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中的应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因血管严重纡曲行PTAS未成功外,27例30处行PTAS成功。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79.3±12.1)%降至术后(4.5±7.8)%。PTAS治疗后NIHS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TAS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病情无变化7例,病情加重并死亡2例。随访1~30个月,仅1例出现脑缺血再发作,1例术后1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经再次PTAS治愈;1年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例,1例再次行PTAS治愈,1例无症状而动态观察治疗。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应用PTAS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6例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后,5例患者解剖性治愈(造瘘口消失),另1例患者症状好转。1例患者乙状窦栓塞后吞咽困难,1例患者海绵窦栓塞后外展不佳,经对症治疗均好转。结论静脉途径栓塞是治疗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CTA)对颈内动脉狭窄诊断的精确性。方法对41例(82支颈内动脉)有前循环脑缺血症状的患者,使用双源64层CT机进行扫描,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进行重建,轴位像扩大测量血管直径。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标准进行血管狭窄度分级。以DSA为标准,观察CTA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82支血管中70支CTA和DSA检查结果一致,占85.4%;较DSA诊断结果,CTA诊断狭窄率偏高为10支,占12.2%,偏低为2支,占2.4%。狭窄率〉70%时,CTA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4%,阳性预测值为95%,阴性预测值为100%,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8.8%;〉50%时,CTA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6.1%,阳性预测值为93.9%,阴性预测值为100%,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7.6%。CTA与DSA诊断结果呈正相关(r=0.96,P〈0.01)。由CTA推算DSA的回归方程为Y(DSA)=0.965X(CTA)-1.305。CTA可清晰地显示58支血管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双源64层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作为颈部血管狭窄筛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