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脊髓损伤后保护机制。方法成年清洁级SD大鼠96只,分为假手术组A组,脊髓打击损伤组B组、甲基强的松龙组C组、依达拉奉组D组,每组24只。采用改良重物撞击装置制备脊髓急性打击损伤。A组仅切除椎板,不做打击脊髓处理,缝合后即刻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B组急性脊髓损伤造模成功后即刻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C组造模成功后即刻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腹腔注射;D是造模成功后即刻给予依达拉奉腹腔注射。分别于1h、24h以及48h测定脊髓组织中LD含量、LDH活性以及Na~+/K~+-ATP酶活性。结果伤后1h,24h以及48h四组、LDH活性、Na~+/K~+-A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减少局部组织水肿,保护Na~+/K~+-ATP酶活性,改善局部能量代谢,减少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改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踝关节力学中点的理想的位置,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下肢力线的准确定位提供好的依据.方法 用超声机对64 个健康志愿者的踝关节进行测量,保持中立位,量取踝关节平面胫骨前肌腱外侧缘、母长伸肌腱外侧缘、足背动脉中心、趾长伸肌腱内侧缘和内外踝连线中点至踝关节中心的距离,从而确定最理想踝关节力学中心点的解剖标志,并且在最大外旋位和内旋位时,测量各标志相对中立位时的变化值.结果 用超声机在踝关节平面测得的各标志距踝关节的平均距离是:胫骨前肌腱外侧缘(10.2 ±2.9)mm、拇长伸肌腱外侧缘(2.1 ±1.3)mm、足背动脉中心(0.5 ±1.1)mm、趾长伸肌腱内侧缘( -7.1 ±3.1)mm 和内外踝连线中点( -2.3 ±1.3)mm.足背动脉的中心位于踝关节的中心的内侧,平均距离为(0.5 ±1.1)mm,与内外踝中心距踝关节中心的平均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足背动脉与拇长伸肌腱位置较为固定.踝关节最大内旋位时,各体表标志相对中立位时变化较大,而在最大外旋位时各指标变化较小.结论 在TKA 手术时,足背动脉和拇长伸肌腱外侧缘是最为理想的踝关节力学中心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资料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一种罕见报道的疾病,但随着抗凝药物的使用以及磁共振成像(MRI)应用的普及,该病的发病率及诊断率明显提高。SSEH是指无明显外伤及非医源性因素所导致的血液在椎管内硬脊膜外腔隙内非特异性的聚集~([1])。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及时手术是该病治疗的最佳选择,但逐渐有学者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股骨髁间C型骨折3种内固定方法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选择适当的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髁间骨折及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经我院采用股骨髁支持钢板(CBP)、动力髁螺钉(DCS)、锁定加压钢板(LCP)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股骨髁间C型骨折病人62例.所有随访病例均进行膝关节评分,数据经统计分析后,分别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两方面比较3种内固定的差异.结果 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LCP组与CBP组、DCS组差异显著(P<0.05),CBP组和DCS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方面,LCP组与CBP组、DCS组差异显著(P<0.05),CBP组与DCS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股骨髁支持钢板、动力髁螺钉、锁定加压钢板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髁间C型骨折各有利弊,LCP内固定方法的疗效优于CBP和DCS,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少于CBP和DCS.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区局部微环境中巢蛋白和突触素Ⅰ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120只清洁级Winstar大鼠(雌雄不拘)随机(随机数字法)取87只分为3组.假手术组29只:切除相应的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组29只: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细胞移植组29只: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后,给予BMMNCs移植治疗.各组大鼠分别于5d、1周、2周、4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RT-PCR检测脊髓组织中巢蛋白(nestin)与突触素Ⅰ (Synapsin Ⅰ)的表达变化及利用MIAS-2000图像处理系统分析观察nestin和Synapsin Ⅰ阳性产物在脊髓的分布,并测量阳性产物的吸光度值.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数据,组间比较,方差齐者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样本间的两两比较用q检验;方差不齐者用成组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Nemenyi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免疫组织染色、RT-PCR及图像处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在伤后约5d可见损伤区域附近nestin表达升高,2周达高峰,4周后nestin表达明显下调,细胞移植组在脊髓伤5d可见损伤区域附近nestin表达升高,1周达高峰,4周后nestin表达明显下调,且各时期与假手术组、模型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5d后,在损伤区域出现突触素Ⅰ的表达,但模型组、细胞移植组突触素Ⅰ的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假手术组,细胞移植组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同种异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改变了局部的微环境并上调了脊髓内巢蛋白和突触素Ⅰ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