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96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治疗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过程中,大鼠"足三里"穴区局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 1)及其受体CD 24表达及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探讨穴区电针刺激缓解慢性神经痛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CI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行假手术,其余两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慢性神经痛模型。手术后1周开始测定大鼠双侧热刺激缩腿反应的潜伏期(PWL)。电针组于CCI术后8d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连续5d。电针结束后用免疫沉淀法检测"足三里"穴区乙酰化HMGB 1蛋白表达,用蛋白免疫印迹、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HMGB 1和Toll样受体4(TLR 4)蛋白、CD 24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穴位局部组织β-EP的含量,并在穴位局部注射CD 24的中和抗体,观察阻断HMGB 1-CD 24通路对电针效应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CI后各组动物双侧PWL差值明显增加(P0.05);与CCI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动物的痛觉过敏明显减轻(P0.05)。CCI后穴位局部的HMGB 1和TLR 4蛋白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电针后,和CCI模型组比较,HMGB 1乙酰化程度增高,CD 24mRNA表达升高,同时穴位局部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是HMGB 1及TLR 4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穴位局部注射CD 24的中和抗体后,电针升高局部β-EP含量、抑制动物痛觉过敏的作用明显减弱(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可缓解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效应与穴位局部HMGB 1活性及其受体CD 24表达升高导致的局部β-EP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左心室内压(LVP),左心室内压变化率(dp/dt)及左心室终末舒张压(LEDP)等是评价左心室功能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的检测主要依赖于左心导管的插入。而大鼠、兔因对心血管药物反应敏感,且经济、易饲养、易获得,故在这类指标的相关研究中应用最多。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对这两种动物于颈动脉行左心导管插入术时,其难易程度并不完全取  相似文献   
3.
<正>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M1)作为一种具有神经保护和修复双重作用的神经修复剂,在国内上市以来,已较广泛应用于颅脑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目前在治疗急性脑卒中方面也逐渐受到重视。本院自2008年12月将GM1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通过对6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4.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中医的"口疮"范畴。目前临床西医对该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认为该病可辨为心脾两经积热,脾虚清阳不升,阴虚火旺等证。中药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方面有独特优势,有人偏重于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有人偏重于强调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补肾健脾等,只要辨证精准都可以取得肯定疗效。针灸、针药结合、穴位贴附、埋线疗法等中医特色治疗也是可行的选择。本文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中医药的内服外治法等方面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EA)镇痛的累积效应,及其与海马及下丘脑突触素(SYN)表达的关系。方法:Wistar雌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组(n=30),去卵巢(OVX)+CCI组n=30)。后2组又各分为不电针、EA2d和2周组,每组10例。OVX动物去除双侧卵巢,每天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7周后水迷宫法测试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慢性痛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1次/d,不同组分别电针2d、2周。辐射热照射测定大鼠缩腿潜伏期,以两足的差值作为痛敏分数(HAS)。结果:CCI后,动物HAS明显增大。CCI+EA2周组HAS的绝对值显著低于CCI组、CCI+EA2d组(P〈O.05);显著低于OVX+CCI+EA2周组(尸〈O.05)。与CCI组比较.CCI+EA2周组下丘脑PVN、海马CA1区SYN积分灰度值明显较低(表达上调;P〈0.05);而CCI+EA2d组无明显变化。OVX+CCI+EA2周组两脑区SYN积分灰度值明显低于OVX+CCI组(P〈0.05),而显著高于CCI+EA2周组(P〈0.05)。与CCI+EA2周组比较,OVX+CCI+EA2周组SYN表达的上调程度低(P〈0.05)。结论:重复电针有累积镇痛效应:海马及下丘脑SYN表达上调与针刺累积效应密切相关;神经记忆力的减退在可减弱针刺镇痛的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来针灸学术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10年来针灸学术发展的梳理,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反映针灸学科在针灸基础、临床、器材、教学和标准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展示针灸学术发展的科技进步成果和亮点,分析针灸学术发展进程中的瓶颈与困难.结果表明,目前针灸研究主要存在针灸理论研究规模小、投入少,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经穴-脏腑相关性有待系统深入研究,穴位主治作用的临床研究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今后应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整体思维方法等固有规律,探索和发现针灸学术发展的新规律,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全面推进针灸学术事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刺的科学基础:第一部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
From 29th of September to 3rd of March of 2001, the International Neuroscience Symposium for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b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be 4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Neuroscience was held in Hong Kong. This meeting was organized mainly by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North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and tbe Department of Biology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ique. More than 300 scholars atten…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针灸及中医2008年学术年会(Australian Acupuncture & Chinese Medicine Annual Conference,AACMAC)于2008年5月23日-5月26日在悉尼"Darling 港湾"举行,来自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澳门、新西兰、美国、英国、中国及澳洲各州的代表大约300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0.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可能是电针“内关”促使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恢复的中枢环节之一。刺激该区可增强电针效应,电解损毁该区又可消除这一效应,因此,PO-AH在“内关”-心脏相关联系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记录家兔PO-AH神经元放电及其对躯体性刺激的反应,观察电针的效应。结果如下: 1.本实验共记录了家兔80例PO-AH神经元自发放电。其放电频率多在1~20次/秒,其中以1~9次/秒者居多,放电类型可细分为六种,即单放、簇放、单放夹对、单放加簇、混合型与爆发型。对其中30例连续观察了40~60分钟,其放电频率波动在±20%,基本稳定。 2.电针“内关”可明显影响大多数PO-AH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其反应形式主要为增频型与减频型。 3.在25例PO-AH神经元上观察了触觉、压觉、痛刺激和电针“内关”穴区对同一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躯体刺激都可激活或抑制某些神经元的电活动,而以电针“内关”的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