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我科确诊的72例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其中男性62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0岁(28-81岁)。比较单发转移组(14例)与多发转移组(58例)、转移合并局部复发组(14例)和转移无局部复发组(58例)以及综合治疗组(61例)和单纯支持治疗组(11例)间的生存率。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各组生存率,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转移合并局部复发组1年、2年生存率14.3%、1.1%,中位生存期8.2个月,较转移无局部复发组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38.5%、20.3%、11.6m)低,P〈0.05。单发转移组与多发转移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7.5%、20.0%与37.5%、12.5%,P〉0.05。综合治疗组与支持治疗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7.2%、16.1%与40.0%、12.0%,P〉0.05。两组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26)、合并局部复发(P=0.020)是影响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转移性鼻咽癌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并未提高总生存率。性别、有合并局部复发是影响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切除(PVCR)治疗严重脊柱畸形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2010年严重脊柱畸形病例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进行后路椎体切除手术。手术时平均年龄17.6岁(15~32岁),在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片上对弯曲度和平衡情况进行测量,以评估畸形矫正程度、脊柱平衡性、相关并发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8h(4.2—5.9h),失血量平均1800ml(1500~2800m1),最短随访9个月,平均1.8y。平均切除椎体1.05个(范围1—2个),切除1个椎体19例,2个椎体1例。除7例外,其它患者椎体前方重建采用钛网。术前冠状位主弯为102°(范围78°~110°),柔韧性小于30%;术后末次随访冠状位主弯为38.3°(范围27°-62°),末次随访平均侧弯校正58%。术前胸椎后凸64°(范围52°~95°),末次随访时校正到36°(范围25°~48°),术前腰椎前凸25°(范围8°-32°),术后校正到33°。末次随访矢状位失衡改善68%。术后所有的患者情况平稳,神经功能改善无加重。1例患者术后伤口血肿,经清创换药治愈。结论:PVCR是一项有效的技术,可以使复杂的僵硬性畸形得到成功的校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小鼠区域性局部皮内和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后瘤周淋巴结PET/CT成像的差异,评估~(18)F-FDG在肿瘤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成像效果。方法:构建4T1原位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模型,区域性局部皮内和次日静脉注射~(18)F-FDG,进行小动物PET/CT显像,对淋巴结摄取~(18)F-FDG较高者隔日再行瘤周局部皮内注射锝硫胶体(technetium sulfur colloid,99mTc-SC)后行小动物SPECT/CT成像。显像完成后,取淋巴结组织进行H-E染色,以及上皮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 5/6,CK5/6)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局部皮内注射时,有微转移的小鼠瘤周淋巴结摄取~(18)F-FDG异常增高,ID%/g值为19.2±2.0(n=2),显著高于对照(自身对照时对侧淋巴结;ID%/g值为6.8±0.4)和无转移小鼠(ID%/g值为7.2±0.4)相同位置淋巴结(P0.001)。静脉注射时,未发现任何小鼠淋巴结摄取异常增高(ID%/g值为2.5±0.5;P=0.870)。局部皮内注射99mTc-SC时,可观测到多个腋淋巴结,其中1个瘤周淋巴结与~(18)F-FDG高摄取淋巴结位置相吻合。H-E染色和CK5/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18)F-FDG高摄取的淋巴结为发生微转移的淋巴结。结论:区域性局部皮内注射~(18)F-FDG能定性前哨淋巴结,比静脉注射法早期发现肿瘤微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膀胱破裂快速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外伤性膀胱破裂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彩超引导下注水试验,入出量有差异。腹腔穿刺液肌酐值以及血肌酐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膀胱造影证实膀胱破裂。膀胱破裂修补术、膀胱造瘘术后均临床治愈。结论根据病情,选择腹膜腔穿刺,腹腔穿刺液肌酐测定,血肌酐测定,多普勒彩超定位下膀胱检查以及注水试验,膀胱造影,以及亚甲蓝液膀胱注射等检查,有助于快速有效的诊断,积极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合并小关节交锁。方法:对18例下颈椎脱位合并小关节交锁患者行前路减压、复位、Cage植入及AO颈椎带锁钢板固定。结果:18例者平均随24.5个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并发症,均获得解剖复位,恢复颈椎生理曲度11例,脊髓不完全损伤者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前路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复位和即刻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与鼻咽癌转移有关的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对92例完成首程治疗并随访5 a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2例转移性鼻咽癌中不同T分期、N分期和临床分期构成比:T1+T239%(36/92),T3+T4 61%(56/92);N0+N1 44%(40/92),N2+N3 56%(52/92);Ⅰ期+Ⅱ期25%(23/92),Ⅲ期+Ⅳa/b期75%(69/92)。常见的转移部位:骨转移44%(40/92),肺转移33%(30/92),肝转移17%(16/92)。不同病理类型的构成比:角化型鳞癌44%(40/92),非角化癌56%(52/92)。非角化癌中未分化型62%(32/52),分化型38%(20/52)。放疗后1~2 a出现远处转移比例为70%(65/92),全组中位转移时间为13个月(2~235个月)。结论 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越高转移几率越大。常见转移部位是骨、肺、肝。非角化癌中未分化型转移倾向高。大部分转移出现在鼻咽癌根治后2 a内。首次治疗效果、模式与无转移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7.
丹参—三七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对丹参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三七药对不同配伍比例(3∶1、2∶1、1∶1)前后丹参素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丹参—三七药对常用配伍比例(3∶1、2∶1、1∶1)前后丹参素的含量。色谱柱:Luna C18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冰醋酸—水(11∶1∶89);检测波长:280nm;流速:1.0mL/min;柱温:室温;理论塔板数按丹参素色谱峰计大于5000。结果:丹参素在0.08μg~1.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4,平均回收率为98.4%,RSD为2.0%(n=6)。丹参—三七不同比例配伍前后丹参素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丹参素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丹参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控制;共煎液中,三七对丹参素的溶出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由小鼠全身动态PET显像数据获得药物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利用器官内剂量评估/指数模型分析软件(organ level inter dose assessment/exponential model,OLINDA/EXM)估算18F-fluo-roestradiol,18F-FES)在人体内的吸收剂量、全身有效剂量和有效剂量当量。方法:健康雌性KM小鼠尾静脉注射18F-FES后行160 min动态PET采集,经3D-OSEM/MAP算法重建获得PET图像。再行高分辨率CT显像,在PET/CT融合图像上,选取各脏器勾画感兴趣体积(volume of interest,VOI),获得相应时间-活度曲线和其曲线下面积、滞留时间、成年女性体模对应各器官的滞留时间。依据美国核医学会医用内照射剂量学委员会提出的内照射剂量计算方法(MIRD体系),利用OLINDA/EXM软件计算18F-FES在人体内的吸收剂量、全身有效剂量和有效剂量当量。最后所得数据与已公开发表计算18F-FES内照射剂量的文献数据行配对t检验,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结果:人体内胆囊壁、膀胱壁、小肠、上部大肠和肝脏的吸收剂量最高,分别为0.0725、0.0445、0.0430、0.0315和0.0282 mGy/MBq。大脑、皮肤、乳腺、心脏壁和甲状腺吸收剂量最低,分别为0.0052、0.0011、0.0012、0.0012和0.0013 mGy/MBq。对放射性敏感的器官如骨原细胞、胸腺和红骨髓的吸收剂量均较低,范围为0.0014~0.0218 mGy/MBq。全身平均吸收剂量为0.0147 mGy/MBq,全身有效剂量当量为0.0250 mGy/MBq,全身有效剂量为0.0190 mSv/MBq。对于常规注射185 MBq18F-FES,人体有效剂量为3.5150 mSv。与直接测量18F-FES在健康人体各主要脏器内吸收剂量的文献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8,P=0.153)。结论:利用OLINDA/EXM软件根据小鼠全身动态PET/CT数据可有效估算18F-FES在人体内的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18F-FES可安全地用于人体,其有效剂量低于允许范围上限。该研究可为临床放心使用18F-FES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和评价椎体切除术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按WBB分区范围进行部分或全椎体切除术,4例行植骨融合加内固定,1例单纯植骨融合。结果 4例行植骨融合加内固定,1例单纯植骨后发生植骨块部分吸收、塌陷、成角畸形,无1例肿瘤复发。结论 椎体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椎间大块植骨融合配合的坚强内固定,是治疗脊柱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注射用呋布西林钠在葡萄糖注射液和氯化钠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情况,为临床提供安全用药信息。方法:模拟临床用药,将注射用呋布西林钠分别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中,利用GWJ-4型微粒检测仪计数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注射用呋布西林钠在两种溶媒中含≥10μm不溶性微粒数均有增加,含微粒数由多到少依次为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10%葡萄糖注射液50 ml>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其中在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中含≥10μm及≥25μm微粒明显增多。结论:呋布西林钠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比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更为适宜,配伍后的微粒数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