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颈椎病是颈椎的退行性病变,在临床t分为:①颈型:②神经根型;③脊髓型;③椎动脉型;⑤交感神经型;⑥混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因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其病因有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的病史,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性疼痛或有麻木感或手指麻木疼痛。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在病损的椎体旁,夹脊肌、斜方肌上部肌腱纤维、冈下肌、肩胛骨内上角等处有明显压痛.压顶实验、臂丛神经牵拉实验可阳性。X线检查:侧位片可见颈椎曲度变化,椎间隙变窄。椎体前或后缘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斜方位可见颈椎关节联合处有增生,椎问变小。CT检查可见椎间盘向椎体周边膨出或突出.压迫椎问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普通针刺加红外线治疗脑卒中面瘫基础上,加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面瘫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脑卒中面瘫患者62例分为普通针刺加红外线组(对照组)31例,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观察组)31例。对照组每天治疗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每次15min,每周5次。每4周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入组时)、治疗后(治疗4周)对2组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结果 2组面神经功能评定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3.87,高于对照组的61.29%(P〈0.05)。结论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能提高脑卒中面瘫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9例患者为青年女性,1例为中年男性。CT平扫肿瘤呈混杂密度结节或团块影,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可见延迟强化,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8例无胰管和胆管扩张。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结合临床,可与其它胰腺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的MSCTA表现,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手术证实的8例SMAD的MSCTA图像,采用VR、MPR、CPR及MIP进行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血管重建,总结SMAD的特征性表现。结果:8例均可显示破口,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10~35 mm,夹层动脉瘤长度12~42 mm,8例均可见内膜片及真假腔,2例伴假腔动脉瘤样扩张。结论 :MSCT肠系膜上动脉成像能准确评估SMAD,并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6.
宫颈病变治疗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的规范化和人性化治疗。方法对2010年1月至12月因疾病就诊及健康体检而进行妇科检查的1532例患者进行追踪访问。结果 1073例存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年龄<35岁发病率最高(61.98%)。有宫颈病变史的患者,曾经治疗组和未治疗组于绝经后宫颈病变愈合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规范宫颈病变的诊断与治疗,合理掌握治疗的适应证和方法,避免宫颈病变的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自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160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康复组84例,对照组76例;对照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康复组的药物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并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心绞痛分级结合本院制订的康复程序进行康复训练。结果康复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康复程序实施简单,容易掌握,任何冠心病心绞痛级别均可进行,而且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显著(P<0.05),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冷食刺激配合手法治疗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脑卒中后发生吞咽障碍的40例患者按人院顺序,以奇偶数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用冷食刺激配合手法及吞咽言语诊疗仪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3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饮水试验结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1.72±0.82)vs (4.38±0.56)分,P<0.05]与对照组[(2.41±0.34)vs (4.26+0.63)分,P<0.05]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2组均能改善吞咽障碍,而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0%vs 75.0%,P>0.05).结论 冷食刺激配合手法及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患者无痛苦,容易接受,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盐酸多奈齐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及脑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收集104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胶囊,观察组给予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盐酸多奈哌齐胶囊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血清炎性因子、脑神经递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8.46%明显高于对照组73.08%(χ2=3.962,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6.722,10.246,4.090,P<0.05,P<0.01);脑神经递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明显高于对照组(t=10.162,7.887,3.884,P<0.05,P<0.05,P<0.01);2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1.54% vs 7.69%)(χ2=0.443,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盐酸多奈齐有助于提高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疗效,可能与抑制炎症状态、调节脑神经递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12例均单发,其中女性11例,男性1例;肿瘤位于胰头6例,胰颈1例,胰体尾部5例;肿瘤呈圆形、类圆形,部分分叶状,呈囊实性;7例肿块内可见钙化,1例肿块内可见出血;12例均未见胰、胆管的扩张;肿瘤边界清晰,均有纤维包膜;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呈延迟强化,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结合临床,可与胰腺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