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97篇 |
免费 | 35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篇 |
儿科学 | 81篇 |
妇产科学 | 15篇 |
基础医学 | 114篇 |
口腔科学 | 24篇 |
临床医学 | 627篇 |
内科学 | 406篇 |
皮肤病学 | 22篇 |
神经病学 | 130篇 |
特种医学 | 24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426篇 |
综合类 | 1158篇 |
预防医学 | 397篇 |
眼科学 | 35篇 |
药学 | 526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331篇 |
肿瘤学 | 18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100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126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136篇 |
2014年 | 250篇 |
2013年 | 280篇 |
2012年 | 360篇 |
2011年 | 395篇 |
2010年 | 357篇 |
2009年 | 325篇 |
2008年 | 297篇 |
2007年 | 314篇 |
2006年 | 242篇 |
2005年 | 191篇 |
2004年 | 194篇 |
2003年 | 140篇 |
2002年 | 114篇 |
2001年 | 143篇 |
2000年 | 83篇 |
1999年 | 71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 总结无症状甲状旁腺腺瘤(parathyroid adenoma,PA)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主要特征,以提高两病并存时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01至2014-12诊断的12例无症状PA合并PTC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结果 12例中,2例血清钙和血清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增高、血清磷降低.PA镜下实质细胞由主细胞、嗜酸性细胞混合组成.瘤细胞排列成巢状、片状或囊状,核稍大,偶见核分裂象.肿瘤均包膜完整,未见坏死.免疫组化表型所有12例PA病例CK19、PTH、嗜铬粒素A(CgA)均为阳性;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甲状腺球蛋白(TG),降钙素均为阴性,Ki-67阳性指数<3%.结论 无症状PA合并PTC临床上比较少见,术前应仔细检查,排除两病共存的情况,避免遗漏.术中有必要行冷冻病理切片检查,而且还应与甲状旁腺癌、PTC等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阴茎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目前阴茎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联合放疗、化疗等.淋巴转移是阴茎癌主要的转移途径,而腹股沟淋巴结是转移的首站,因此,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是手术治疗阴茎癌的重要步骤[1].开放和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切口大,切除皮下组织多,术后极易发生腹股沟区皮肤缺血坏死或淋巴瘘,造成切口长期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皮桥式腹股沟淋巴结清扫也存在切口大、愈合慢的问题,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及后期治疗[2].我科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对20例阴茎癌患者行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耳后注射给药治疗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的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血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242例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1例;所有患者均行舒血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观察组患耳耳后注射给药,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和血清ROS、sVCAM-1水平.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4%、6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Ⅰ和Ⅴ波潜伏期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Ⅰ-Ⅴ波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ROS水平分别为(0.66±0.38) ng/ml和(2.31±1.12) 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5,P<0.05);sVCAM-1水平分别为(230.5±26.4)和(312.6±47.2) ng/ml,治疗组血清sVCAM-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53,P<0.05).结论 耳后注射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能有效提高耳内药物浓度,提高血管Na+/K-ATP酶活性,有效调节血ROS和sVCAM-1水平,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5.
分析结肠镜检时直肠息肉的漏诊情况,总结息肉漏诊的影响因素,指导临床医生减少结肠镜下息肉的漏诊。选择本院2017年中6个月内先后2次做结肠镜检查的273例患者,收集病例资料,将第2次肠镜检查新发现的息肉判定为漏诊息肉。采用χ2检验分析结肠息肉的漏诊原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漏诊的影响因素。273例患者漏诊率为44.69%,发现的400枚息肉漏诊率为33.00%。息肉单发、扁平型、尺寸偏小及结肠镜操作中退镜时间不足、前后2次操作人员不同为息肉漏诊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肠镜检时存在较多息肉漏诊。单次结肠镜检查对息肉的漏诊率较高,息肉数量、形态、大小及内镜医师的操作因素等对息肉漏诊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提高前列腺癌细胞(PC3)中精脒/精胺N1乙酰基转移酶(spermidine/spermine N1 acetyhransferase,SSAT)表达水平对细胞增殖及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腺病毒载体Ad-SSAT感染PC3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SSAT的表达水平,CCK-8法和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划痕修复实验和Transwell跨膜实验检测细胞的转移能力。结果 Ad-SSAT组细胞的SSA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培养48h后,Ad-SSAT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和Ad-GFP组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形成实验显示,Ad-SSAT组的克隆形成率(14.3%)显著低于对照组(39.7%)和Ad-GFP组的(40.2%)。划痕修复实验显示对照组和Ad-GFP组的迁移率没有明显差异,而Ad-SSAP组迁移速度较慢,在两个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跨膜实验,可见对照组与Ad-GFP组跨膜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SSAP组跨膜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高前列腺癌细胞中SSAT表达能抑制细胞生长,降低细胞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评价心理干预对临床维持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共计168例,对所有患者实行问卷形式进行调查,依据患者的血液透析时间以及工作情况对其分组并对比患者心理状态。结果:维持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躯体症状、抑郁、恐怖等。结论:广大医护人员可根据透析患者的各自出现的心理疾患,制定适当护理手段,从而提升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8例PTMC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38例患者术前均无临床不适症状,为查体时超声波检查所发现.所有病例甲状腺超声显示结节直径≤1.0 cm,结节内有钙化122例,血流丰富84例,边界不清53例.其中术前通过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和细胞学检查54例,明确为微小癌46例,假阴性8例.其余均为术后病理证实.所有病例中单侧单发甲状腺微小癌96例,单侧多发甲状腺微小癌20例,双侧多发甲状腺微小癌22例.采用患侧+峡部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除64例;患侧+峡部腺叶切除35例;双侧甲状腺切除18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25例.行颈部淋巴结清扫76例,未行颈部淋巴结清扫62例.其中合并淋巴结转移26例,无淋巴结转移112例.术后随访1~6年,出现喉返神经损伤4例,喉上神经损伤2例,一过性甲状旁腺损伤2例.局部复发4例,无远处转移和死亡病例.结论 甲状腺高频超声波检查是发现PTMC的重要手段.术前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和细胞学检查是及时判定结节性质的最可靠方法.手术是治疗PTMC的最佳治疗方式.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升治疗效果、较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背景:随着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骨代谢过程的不断认识,分析组织工程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况已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目的:比较和评价常用的微小血管检测方法,明确各种方法的利弊,为研究组织工程骨内微血管的分布和计数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分别用3种常用的血管评价法对SD大鼠膝关节周围微小动脉网进行分析对比,18只SD大鼠均分为免疫组化组、血管造影组、CT扫描重建组。结果与结论:免疫组化技术能观察到血管的分布范围,但是无法评价血管空间分布的整体情况。血管造影技术和CT检查则可以提供形象的血管空间分布图,但是CT检测时部分微小血管显示不清。免疫组化检出(26.50±3.02)条血管数明显多于血管造影(14.12±1.47)条和CT检测(9.00±1.79)条,其中CT检测组可检出的血管数最少。说明免疫组化和血管造影可以为微小血管提供微观和宏观的评价方法,从两个层面一起观察,更好的分析血管的情况,对微血管的评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