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零缺陷管理理论在生殖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通过对1501例不孕患者完成IUI治疗的Ij52周期中应用6西格玛管理理念开展以“零缺陷”为护理目标临床护理,实施以建立临床路径,规范档案管理、证件的多点核查与管理、“两查四对两确认”的精液处置制度和“五查两对”手术室核查等“零缺陷”服务管理措施。结果无1例患者发生不良并发症,未出现因护理因素而暂停治疗的现象,随防率100%。结论认为从抛弃“缺点难免论”、培养安全预警意识、完善护理安全制度、将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与护士培训相结合,建立护理安全预防系统,并落实安全告知的签字制度、重视安全知识宣教和督察、坚持“三全”动态管理,严格执行三级质量控制及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加强护理工作的过程控制,可以实现护理安全零缺陷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2.
3.
羊膜腔灌注治疗胎儿生长受限围生儿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羊膜腔灌注小儿氨基酸治疗胎儿生长受限围生儿的结局。方法:对1996年7月至2004年7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胎儿生长受限孕妇78例,随机分二组,单纯静脉输注氨基酸等(对照组)38例,羊膜腔内灌注小儿氨基酸组(治疗组)40例,进行测定羊水中氨基酸、葡萄糖的含量;研究两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出生1 m in阿氏评分,围生儿并发症等。结果:对照组分娩时孕周(36.4±4.1)周,治疗组为(36.8±4.5)周,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2650±943)g,对照组:(2340±861)g,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羊膜腔灌注前后羊水氨基酸浓度为(29.6±14.1)μmol/L,(38.7±19.4)μmol/L,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葡萄糖浓度为(1.66±2.1)mmol/L,(2.31±1.8)mmol/L,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新生儿1 m in阿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对照组亦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羊膜腔灌注小儿氨基酸能提高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出生时阿氏评分,降低新生儿并发症。胎儿生长受限时,羊水氨基酸、葡萄糖浓度降低,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NNPV)治疗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30例,其中15例接受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采用美国伟康BiPAP呼吸机),另15例为对照组(进行单纯O2疗),观察患者PH、PaO2、PaCO2变化,比较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有效率。结果NPPV治疗组PaO2、PaCO2有明显改善(P〈0.05),NPPV治疗组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有效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NPPV可改善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PaO2、PaCO2,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肺结核病患者甲、乙、丙3型病毒性肝炎的分布特征,为在肺结核病人中开展甲、乙、丙3型病毒性肝炎知识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新疆部分地区肺结核患者的一般资料,采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甲肝抗体IgM(抗HAV-IgM)、丙肝抗体IgG(抗HCV-IgG)以及乙肝(HBV)抗原抗体系统3项血清学指标即乙肝标志物(HBV-M):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和核心抗体(抗-HBc),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采集肺结核病患者有效血清标本共1 355份,各指标阳性率分别为抗-HAV5.46%、抗-HCV3.47%、HBsAg6.64%、HBV感染率55.06%。北疆各指标抗HAV-IgM(5.99%)、抗HCV-IgG(5.58%)、HBsAg(10.74%)、HBV感染(63.02%)的阳性率均高于南疆[抗HAV-IgM(5.17%)、抗HCV-IgG(2.30%)、HBsAg(4.36%)、HBV感染(50.63%)],除抗HAV-IgM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各指标抗HAV-IgM(6.87%)、抗HCV-IgG(4.71%)、HBsAg(7.25%)、HBV感染(56.36%)阳性率均高于女性(抗HAV-IgM(3.51%)、抗HCV-IgG(1.76%)、HBsAg(5.80%)、HBV感染(53.25%)),除HBsAg和HBV感染外,抗HAV-IgM和抗HCV-Ig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岁组与<65岁组相比,抗HAV-IgM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P<0.05);HBsAg和HBV的阳性率均以65~75岁组最高(8.43、64.04%);抗HCV-IgG阳性率以25~35岁组最高(6.69%),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4,P=0.028)。除抗HCV-IgG外,不同民族间抗HAV-IgM、HBsAg和HBV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AV-IgM阳性率其他民族最高(13.92%);HBsAg和HBV的阳性率汉族最高(12.5%、77.98%);抗HCV-IgG阳性率哈萨克族最高(6.90%)。结论肺结核病人甲、丙型病毒性肝炎检出率均较一般人群高,汉族和维吾尔族乙型病毒性肝炎检出率均高于相应的一般人群。甲、乙、丙3型病毒性肝炎检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北疆高于南疆。≥65岁组的肺结核病人比<65岁组更容易罹患甲肝和乙肝;丙肝在25~35岁组高发。除丙肝之外,肺结核病人罹患甲肝和乙肝和民族有关。 相似文献
6.
曾艳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10)
【摘要】目的 研究宫颈锥切术后应用湿润烧伤膏对宫颈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60例宫颈高级别内瘤样变(CIN II-II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试验组(30例),入组者均由同组医师完成宫颈锥切术,对照组术后创面不使用药物,仅给予纱布进行局部压迫止血,并给予抗感染治疗,试验组应用湿润烧伤膏,并给予抗感染治疗,对比两组创面愈合效果、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及炎性因子。 结果 试验组(96.67%)创面愈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阴道出血时间、阴道排液时间、创面脱痂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更短(P<0.05);试验组术后1个月IL-6、IL-8、TNF-α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6.66%)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宫颈锥切术后应用湿润烧伤膏,可促进宫颈创面愈合效果提高,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对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h 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1期)、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全面收集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CV抗体与金标准(聚合酶链反应或重组免疫印迹法)比较诊断丙型肝炎的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4年3月1日。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个研究,共计1 2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SEN合并=0.99[95%CI(0.98,0.99),P=0.000 1],SPE合并=0.98[95%CI(0.98,0.99),P=0.000 0],+LR合并=42.53[95%CI(18.05,100.23),P=0.000 0],–LR合并=0.02[95%CI(0.01,0.03),P=0.026 2],DOR合并=3 005.82[95%CI(1 257.08,7 187.29),P=0.006 6]。SROC曲线下面积AUC=0.997 7(SE=0.000 8),Q*=0.983 3(SE=0.003 6)。结论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CV抗体诊断丙型肝炎敏感、特异、稳定性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实验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抗体)测定结果的可比性,为不同实验室之间检验结果的互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EP12-A2文件,收集100例新鲜血清标本,其中50例HCV抗体初筛阳性,50例HCV抗体初筛阴性,两家医院均采用国产addcare ELISA 1100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简称addcare ELISA 1100)随机盲法检测HCV抗体,同时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确认,通过比较两家医院的符合率,判断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结果 两家医院实验室间检测临床标本HCV抗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相同,分别为100%和96%;阳性符合率100%,阴性符合率100%,总符合率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医院实验室采用不同检测系统检测HCV抗体,在仪器性能良好的情况下,根据自建Cut-off值判断检测结果,其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达到检验结果的互认.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行血气分析时主要经桡动脉采血,由于受患者血管条件、护士的采血方法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穿刺成功率较低。近年来我科在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时采用改变进针角度的方法,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金坛市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5年12月~2011年6月在金坛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并经过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165例为病例组,同时选择52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50岁、年龄≥61岁、BMI超重、患有高血压、患有糖尿病、月经初潮年龄≤12岁、初次分娩年龄≤20岁、一级亲属中有乳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卵巢癌患病史与子宫内膜癌发病有关。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引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为年龄≤50岁、年龄≥61岁、BMI超重、患有高血压、患有糖尿病、月经初潮年龄≤12岁、一级亲属中有结肠癌及卵巢癌患病史。结论:年龄≥61岁、BMI超重、患有高血压、患有糖尿病、月经初潮年龄≤12岁、一级亲属中有结肠癌及卵巢癌患病史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50岁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