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2篇 |
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8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4篇 |
内科学 | 71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8篇 |
综合类 | 58篇 |
预防医学 | 54篇 |
药学 | 18篇 |
中国医学 | 15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佐辛对全麻下气管插管患者脑电图波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室气管插管下全麻手术患者69例,根据地佐辛不同剂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0.05 mg/kg)组21例、中剂量(0.1 mg/kg)组25例、高剂量(0.2 mg/kg)组23例,比较三组患者脑电图(EGoC)分级、脑电图αβ波相对功率值(αβ%)、Narcotrend麻醉深度指数(NT指数)、BIS指数的差异。结果高剂量组脑电图分级异常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P〈0.05),但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 min,高剂量组患者αβ%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P〈0.05),且较插管前和插管后2 min明显降低(P〈0.05);NT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大至小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且高、中剂量组患者较插管前和插管后2 min明显降低(P〈0.05);插管或用药后2 min,高剂量组BIS指数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且用药后2 min,全部患者BIS指数较插管前和插管后2 min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0.05~0.1 mg/kg地佐辛对气管插管下全麻手术患者脑电图波和BIS指数影响较小,高剂量对其影响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纤维乳管镜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31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纤维乳管镜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2例。纤维乳管镜治疗组患者应用纤维乳管镜行乳管灌洗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理疗和抗生素治疗。结果:以治疗24 h为观察时间点,将患者乳房包块消失,体温恢复正常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准。纤维乳管镜组19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达到上述标准,达标率为79.0%,对照组12例患者中达标4例,达标率为3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乳管镜可作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从而了解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收集26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病例资料,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血尿素氮等;流式细胞分析测定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百分率;按简化MDRD方程计算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按eGFR将患者分为2组,Ⅰ组eGFR〈90mL·(min·1.73m^2)^-1,Ⅱ组eGFR≥90·(min·1.73m^2)^-1。结果I组外周血中CD4^+、CD4^+及CD4^+/CD8^+,与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及Ⅱ组CD4^+T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存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提示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影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辅助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4.
5.
我省于 1987年经卫生部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次年起连续进行了丝虫病横向监测 ,1997年按卫生部下发《消灭丝虫病标准》和《消灭丝虫病审评》文件精神 ,制定了达标监测方案 ,力求 2 0 0 3年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按照丝虫病达标审评要求 ,各级评审主要以资料为依据 ,考察资料的完整性 ,记录的详细真实性 ,数据的准确可靠性 ,通过资料反映实际监测情况是否符合消灭丝虫病标准的要求。丝虫病达标审评所需资料不仅包括现今监测资料 ,还包括既往历史资料 ,主要以基本消灭丝虫病考核后监测资料为主。河南省丝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6.
7.
<正> 由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主持的我国首届螺传寄生虫病(血吸虫除外)学术研讨会于1986年10月28~3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58篇、其中肺吸虫病29篇,华枝睾吸虫病17篇,其它12篇.特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刘月英、陈德华,陈国孝等有关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在大会宣读了全部论文并讨论了有关问题.谨将有关情况扼要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改。 相似文献
8.
<正> 1978年秋,在进行河南省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类调查中,发现华溪蟹科Sinopotamidae 拟溪蟹属(Parapotamon)一新种,兹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通过 Musgrave(1907)报道的17个菲律宾病例,早已知道菲律宾有人体并殖吸虫病。1957年,Yogore 等研究其形态学后,称其与卫氏并殖吸虫相同。1978年,作者根据菲律宾肺吸虫和日本卫氏并殖吸虫间的一些明显不同,提出其为一新种——菲律宾并殖吸虫。同时,简述了该新种成虫形态,并指出:一些更详细的研究对于发现菲律宾肺吸虫与日本卫氏并殖吸虫二者间成虫形态学的分界特征将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0.
<正> 一、隐性丝虫病:系指在血液内不能查见微丝蚴,但可在内脏器管和组织切片中查到微丝蚴的丝虫感染。在丝虫病流行区居民中只有少数人出现隐性丝虫病,其发病机理和免疫病理学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主要表现为:1、热带肺部嗜酸粒细胞增多症(TPE):主要流行于淋巴系丝虫病流行区的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系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多见于男性,主要特征为:夜间阵发性哮喘,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