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篇 |
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临床医学 | 57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4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4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皮质下失语症是指病变部位局限于丘脑、基底核-内囊区、脑室周围白质的失语症。其可表现为具有特征性的皮质下失语综合征,主要包括丘脑性失语症和基底核性失语症。也可表现为其他各种类型的失语症。对其机制目前主要有3种解释:①神经功能联系不能理论:即皮质下病变阻断了皮质下与皮质的功能联系,使皮质区因传入减少而发生功能和代谢下降,导致失语。所伴随的皮质低灌注是低代谢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②皮质下结构参与语言活动,其损害直接导致失语。③皮质下损害导致皮质的血流低灌注(血肿影响、缺血半暗带),由此引起失语。目前最多达到共识的是对第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2.
入静意念对脑电地形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借助脑电地形图研究入静意念的客观作用。方法:选15名站桩练习者采取同一“三圆”站桩姿势,先后进行单纯站桩(不用入静意念)及入静站桩(用入静意念诱导入静),各30min。比较两种站桩前后脑电地形图各脑区琢1、琢2、茁1、茁2、啄、兹波的功率变化差异,从而判断入静意念这一大脑行为修正对脑电地形图的影响。结果:在入静站桩30min后,受试者琢2波功率在各脑区、琢1波功率在部分脑区均较安静时显著增加(P<0.05—0.01),且大多数脑区的琢1、琢2波功率显著高于单纯站桩30min水平。单纯站桩30min后部分脑区茁1波功率升高,个别脑区琢1波功率降低,琢2波功率升高,茁2、啄、兹波功率入静与单纯站桩无显著差异。结论:入静意念可使脑电琢波功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和下肢运动能力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和下肢运动能力的相关因素,预测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方法:5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经临床和CT或MRI确诊入院治疗。评估内容包括躯干和下肢运动能力(MO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以及包括病史和检查在内的20余项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治疗前运动能力(MOA0)和治疗前ADL(ADL0)分别为(18.77±12.78)个月和(58.71±3.22)分;治疗后运动能力(MOA1)和治疗后ADL(ADL1)分别提高到(27.34±14.26)个月和(74.86±3.02)分,均有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MOA0与年龄、发病到康复入院时间、合并吞咽障碍、弛缓性瘫痪、觉醒障碍等因素呈负相关,与痉挛性瘫痪、吸烟、发病后住院时间及ADL0等因素成正相关。影响MOA1预后的自变量包括发病到康复入院时间、弛缓性瘫痪、患肢腱反射的程度等负性因素,以及MOA0、痉挛性瘫痪等正性因素。结论:患者年龄越轻,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运动能力恢复越快。伴有肌张力低下的弛缓性瘫痪是运动能力恢复的阻碍因素,而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的痉挛性瘫痪,由于重视了抗痉挛治疗,反而成为有利于运动功能恢复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言语治疗学科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程不同,美国约有100年、日本约50年、韩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约有40年的历史。在我国大陆地区,言语治疗的建立应视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有30多年历史。我国言语障碍患者众多,发展性、获得性和退变性神经肌肉疾病以及言语相关器官伤病均可导致言语语言障碍。我国言语治疗师即ST(对应于国外的言语语言病理学家即SLP)数量严重不足。目前经过专业培训的言语治疗师仅1000人左右,包括全国的聋儿语训或听力康复教师,总计约6000人左右。其中许多是由其它专业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自主性运动对小鼠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学习记忆损伤的早期影响及其影响途径.方法 将24只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2.5±2.5)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只.采用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制备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模型,运动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12 d的自主性运动,对照组和模型组不进行运动.采用Y迷宫和旷场试验分别检测小鼠短期学习记忆能力和情绪改变;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区胶质炎性反应.结果 模型组较对照组小鼠短期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进臂正确率:52.60±1.46,65.50±2.78,t =4.111,P=0.003),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进臂正确率有显著提升(58.57±2.17,52.60±1.46,t=-2.385,P=0.044);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海马CA1区深染的神经细胞比例(%)明显增加(5.11±0.57,2.52±0.52,t=-4.894,P=0.003).另外,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数量以及小胶质细胞数量,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分别下调17.86%(与对照组比值:0.99±0.13,1.17±0.10,t=2.455,P=0.036)和26.23%(与对照组比值:0.93±0.04,1.19 ±0.11,t =2.412,P=0.043).运动对小鼠的情绪变化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自主性运动能改善Aβ25-35小鼠海马胶质炎性反应,减轻神经细胞损伤,从而改善Aβ25-35诱导的小鼠学习记忆缺陷. 相似文献
7.
Ogawa等于1990年首次在活体大鼠显示了血氧浓度对脑血管显影的影响。奠定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实验基础。1991年Kwong小组和Ogawa小组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明尼苏达大学独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批人脑fMRI实验。从而揭开了脑功能研究历史的崭新一页。该项技术以脱氧血红蛋白为内源性对比剂,是一种完全不需要放射性核素和其他对比剂的非侵人性体层扫描成像技术。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可在同一个体反复测量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目前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神经科学、心理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而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基础研究的积累。fMRI近年来也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神经科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该项技术正逐渐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9.
单春雷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1998,(4)
<正> 导致非特异性的与工作有关的颈肩痛(NSP)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几项研究已认识到颈-胸关节功能和颈肩痛的关系。一项颈-胸关节长时间过屈位置的研究表明,健康人在过屈位置感到的疼痛主要对应于C_7~T_1水平。另一项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研究认为:C_7~T_1水平功能障碍是激发颈肩痛的机制。Norlander等报道,在C_7~T_1水平的运动减低是颈肩痛发生的标志性因素。Yabuki和Ki-iuchi强调要特别注意C_7平,因为近侧神经节背根受累在C_7颈神经根病变患者中多见,因此该部关节活动是肌肉骨骼病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三期康复干预对偏瘫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6个月内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80例发病3周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进行一般临床治疗,康复组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在入组前、发病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活动能力。结果:在发病1个月时,康复组的修饰、用厕、穿衣三项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发病3个月时,除上述能力进一步存在组间差异外,转移、行走、上下楼三项能力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发病6个月时,除大便控制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外,其余各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康复的早期干预有利于大多数患者的ADL项目的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