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某三甲医院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相关性腹 膜炎临床特点、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防治CAPD相关性腹膜炎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调查该院2013 年1月至2016年6月42个月中,104人126例次CAPD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致病菌分布、耐药性等情况。 结果:在126例次CAPD相关性腹膜炎中,患者出现腹痛104例次(82.54%),发热56例次(44.44%),腹泻49例次 (38.89%),呕吐31例次(23.60%)。126例次CAPD相关性腹膜炎中,发生一次腹膜炎的88人次,多次和反复发作的腹膜 炎16人38例次,其中复发性腹膜炎2例,腹膜炎重现2例,导管相关性腹膜炎3例。在103例送检的腹水标本中,培养 阳性64例次,阳性率达62.14%。共分离出致病菌70株,其中革兰阳性细菌42株,革兰阴性细菌21株,真菌7株。主要 的革兰阳性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主要的革兰阴性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铜绿假单胞菌;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 的耐药率分别为20.00%,36.11%,5.00%,0%,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头孢唑啉、头孢他 啶的耐药率分别为6.25%,10.53%,64.29%,15.38%,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为0%。 结论:革兰阳性菌是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临床不仅应尽早开始经验性治疗,而且要考虑如何通过改善 培养方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可以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以促进患者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治愈和腹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实施空气细菌监测对维护和管理洁净手术部空气质量的意义。方法 对某院洁净手术部的45间手术间进行沉降菌静态、动态空气监测。参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设计规范》GB 50333进行静态空气监测,参照《医院洁净手术部污染控制规范》DB/11408—2007要求进行动态空气监测。其中动态空气监测选择第一台手术不同时间段(手术切皮时、手术2 h或缝合结束、接台-麻醉-皮肤消毒时)进行采样,记录手术过程中可能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相关因素。遇动态、静态空气监测合格率较低时即查找原因,制定并实施管理措施。结果 2010年5月—2021年9月静态空气采样共782间次,合格763间次,合格率97.57%。其中2018年6月静态空气采样6间,合格率为33.33%,针对不合格情况进行原因分析,采取整改措施, 2018年11月—2021年9月静态空气监测合格率为99.48%。动态空气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5月不同级别手术间动态空气监测结果均不合格, 2010年6月—2011年6月,共进行空气动态采样103台次,Ⅰ、Ⅱ、Ⅲ级手术间合格率分别为90.00%、89.80%、95.45%。Ⅱ、Ⅲ级手术间不同位置回风口菌落数比较,进门处回风口菌落数均高于内侧回风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Ⅲ级手术间不同时段动态空气采样菌落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且各级手术间菌落数均随手术进程而逐渐增加。结论 洁净手术室静态、动态空气监测对维护和管理洁净手术部空气质量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进行动态空气监测可及时掌握运行状态手术部细菌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4.
湘雅医院15年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了解湘雅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该院2000—2014年(2006年未进行)某一日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现患率、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率及细菌培养送检率。结果2000—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从6.30%降低至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4,P<0.001);社区感染现患率为15.61%~15.76%,各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的科室为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均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泌尿道置管率呈下降趋势,动静脉置管率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1、96.24,均P<0.001)。2008—2014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体送检率为36.37%~44.51%,医院感染病例病原体送检率为34.00%~44.99%,医院感染病原体检出率为41.57%~68.48%,均呈增长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78、10.03、26.49,均P<0.001)。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G-)菌为主;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与联合用药率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医院感染防控与抗菌药物管理取得初步成效,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均明显下降,感染病原体以G-菌为主,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全面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有效开展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床旁调查与在架病历调查相结合,填写“床旁调查表”及“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次调查应查658例,实查653例,实查率为99.24%;发生感染12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84%;感染居前3位的科室为甲乳二区、NICU、儿内科,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0.4%.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能为目标性监测提供基线调查依据及重点监测的方向,使下一步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某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方法通过与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方法进行比较,发现某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方法的不足。结果通过比较,发现该基层医院在调查人员、表格审阅、感染诊断审核、数据录入等方面存在缺陷,常见问题有:项目填写不全、实查人数和个案表不相符、调查日期输入错误、床旁调查结果与个案调查结果不相符等。结论该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存在诸多缺陷,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7.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评价采取干预措施后的控制效果。方法确定6类手术作为监测对象,分2个监测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了解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本底的感染率,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如手术患者在门诊做好术前准备以缩短术前住院时间,规范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将手术医生的操作进行危险因素的调整后反馈给手术者等进行干预。第二阶段评价采取相应措施后切口感染控制情况及干预效果。结果 2个阶段共监测手术5128例次,手术部位感染168例次,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28%,干预前后分别为4.59%及2.12%,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χ2=24.43,P=0.001),干预对结、直肠切除手术和胆囊及胆管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效果明显(P0.05);其他4类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率亦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能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妇科切口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妇科口感染流行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尽快控制切口感染流行。方法:采取前瞻性及目标性的病例调查,并对手术室、病房换药室综合情况及环境卫生学调查。结果:2000年2月17日-4月20日妇科115例腹部手术中有22例发生切口感染,罹患率为19.13%。首例病人为金葡菌感染。切口感染与手术房间的分布,刀诊,接台及手术 生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但环境卫生学检测手术医生手、无菌物品及换药室空气均超标。结论:此次妇科切口感染流行多种因素有关。主要为手术、换药过程中消毒隔离措施不严。经加强无菌操作及改变换药方式控制了切口感染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确定监测手术类别,填写统一表格。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手术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并在出院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共调查2 399例次手术患者,其中110例次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59%。不同手术类别相同危险指数的手术以结、直肠切除术和胆道手术的感染发生最高(10.16%,χ2=53.09,P=0.000)。同一类别手术,危险指数越高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越高(χ2=6.13, P=0.044);候手术时间≥4 d组手术部位的感染率高于1~3d组(χ2=11.27,P=0.004)。 切口类型级别高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也高,清洁及清洁-污染类型手术在出院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高于其他切口类型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72 h组的手术部位感染率高于≤48 h组 (χ2=7.96, P=0.019)。结论: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与危险指数相关;缩短候手术时间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加强手术后追踪观察可了解感染发生的真实情况;围手术期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反而还会增加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患者预后。为加强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对我院2000~2001年外科住院的手术患者进行切口感染专项监测。并对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