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探究肝切除术前行门静脉栓塞术(PVE)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在肝切除术前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及PVE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6例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4.6±6.2)岁,年龄范围46~63岁。每2个月(±2周)通过影像学检查并依据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1版本)评估肿瘤缓解情况和剩余肝体积。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和肿瘤进展情况。结果:6例患者在治疗前3例为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A期,3例为B期。肝切除术前,1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5例患者疾病稳定。6例患者行PVE及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前剩余肝体积百分比(29.0±8.9)%,肝切除术前末次评估剩余肝体积百分比(41.3±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9,P<0.001)。5例患者行肝切除,1例患者剩余肝体积增长不足至末次评估未行肝切除。5例行肝切除的患者中1例发生肝切除术后肝衰竭(B级)和严重术后并发症(需要经皮胸腔穿刺引流的胸腔积液)。随访时间范围1.0~12.3个月,中位数4.5个月,5例肝切除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中,肝切除术前行PVE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5岁。因肝细胞肝癌第6次TACE术后半年余,复查MRI发现肝右叶病灶增大伴下腔静脉癌栓形成而入院。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30余年,于2007年12月随访AFP升高,CT发现肝左右叶肿瘤,在我院行肝左叶切除术,病理示肝细胞肝癌,分化Ⅱ~Ⅲ级。术后于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共行6次TACE,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均可。2009年9月  相似文献   
3.
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指南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手段,随着各种新颖的穿刺器械不断开创、操作技术的提高及医学理念的更新,该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于缓解胆道梗阻。为更好地应用此项技术,本文就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术后处理、并发症及预防、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作为制订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指南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膈下动脉供血在肝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膈下动脉侧支形成原因和膈下动脉供血病灶的分布范围,探讨膈下动脉供血在肝癌介入化疗加碘油栓塞(TACE)术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膈下动脉供血的肝癌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41-67岁,平均58岁,其中原发性肝癌17例,结肠癌肝转移3例,乳腺癌肝转移1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发现膈下动脉供血后,行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灌注化疗药,注入碘油,明胶海绵栓塞血管,并摄肝内碘油平片。结果:膈下动脉造显示接受膈下动脉供血的肝内病灶沿膈下动脉走行分布,供血以右膈下动脉为主,病灶多发,多数与其他动脉支同时供养肿瘤组织,注入碘油后,病灶内碘油沉积良好,结论:膈下动脉是供养肝肿瘤的重要侧支血管,原发于肝动脉的供血支闭塞是促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氧化二砷对猪髂动脉内皮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对猪髂动脉内皮细胞 (PIEC)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采用MTT、细胞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细胞爬片HE染色、细胞涂片苏丹Ⅲ染色、透射电镜等观察三氧化二砷作用后PIEC的变化。结果 PIEC细胞与三氧化二砷共孵育后出现细胞变圆、贴壁减少、上浮、细胞空泡样变性 ,脂肪颗粒增多 ;电镜等观察到核膜皱缩、核染色质凝结、边集等细胞凋亡现象 ,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现象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明显。结论 一定浓度的三氧化二砷能抑制PIEC细胞的生长 ,细胞脂肪变性 ,并诱导细胞凋亡。提示向肿瘤组织局部导入三氧化二砷可以抑制肿瘤局部供血动脉内皮的生长 ,促进供血动脉闭塞。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肝静脉-门静脉联合栓塞术(HVE+PVE)安全性、促进预留肝脏增生的能力及联合系统治疗用于初始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转化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例肝左、右叶多发初始不可切除CRLM病例经系统治疗后,病灶缩小,但剩余肝体积(FLR)不足,行HVE+PVE后转化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HVE+PVE后平均18.6 d,FLR从平均423.6 mL增生至561 mL,平均增长率32.8%;剩余肝体积(FLR)/标准肝体积(SLV)从平均33.5%增至43.8%,无并发症发生。HVE+PVE后平均23 d行右半肝+左肝部分切除术等,平均出血333.3 mL,未输血。术后无Clavien-Dindo Ⅲ级以上并发症,无肝功能衰竭及90 d死亡。均获得R0切除。平均11.3 d出院。结论 HVE+PVE通过介入操作即可使FLR快速增生,具有操作简捷、创伤小、安全等优点。联合系统治疗可以增加初始不可切除CRLM的转化切除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同步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大肝癌(直径>5 cm)和巨块型肝癌(直径>10 c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经皮MWA同步联合TACE治疗的65例大肝癌或巨块型肝癌患者(肿瘤直径5~18 cm),治疗程序为先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接着超声引导下行经皮MWA,最后行再次血管造影并选择TACE治疗。结果  同步治疗耐受性好。造影剂外渗3例,经栓塞后消失。术后仅见轻微肝功能受损和血液毒性及少量的胸腔积液,未见脓肿、胆道损伤、肝功能衰竭及其他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TACE碘油栓塞剂用量平均为8 mL。随访2~21个月,65例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6.3±1.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6、12及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1.3%、81.5%及48%。2例患者获得II期手术切除。结论  MWA联合同步TACE治疗大肝癌和巨块型肝癌安全、有效,既可扩大消融的适应证,又能减少TACE栓塞剂的用量,是值得推广的肝癌治疗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125I粒子串近程放射治疗兔植入性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32只新西兰大白兔门静脉主干植入VX2肿瘤细胞株,随机分为治疗组(T组,n=16)和对照组(C组,n=16).治疗组、对照组兔MPVTT中分别植入出I粒子串、无放射性粒子串,术后定期监测兔一般情况、体重、实验室检查变化,术后2周治疗组、对照组各处死8只兔,作病理学检查.余下兔饲养至死亡作尸检,对比两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Ki-67标记指数、凋亡指数,并以此为基础评估该疗法的有效性.结果 近程放射治疗后每个观察时间点均表明,对照组兔体重下降更加明显,两组兔肝功能、血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平均MPVTT体积为分别为(565.4±220.9) mm3、(2 269.9±437.0) mm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Ki-67蛋白指数分别为(4.14±1.84)%、(33.82±6.07)%,凋亡指数分别为(6.51±1.92)%、(0.91±0.26)%,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9.50±2.37)d、(27.38±1.22)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125I粒子串近程放射治疗兔植入性MPVT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前,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的5年生存率尚不到10%.HCC易侵犯门静脉形成癌栓,几率高达30.0%~60.2%[1].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形成被认为是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因素[2].我科自2008年采用腔内植入125Ⅰ粒子条及支架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HCC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但该疗法要求患者的门静脉二级分支血流必须通畅,部分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往往出现广泛性PVTT,因门静脉二级分支血管闭塞,或癌栓超过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无法放置内支架.故我们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门静脉腔内125Ⅰ粒子条联合TACE治疗HCC合并PVTT.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兔下腔静脉腔内置入125I粒子条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2枚粒子)和B组(4枚粒子),各12只。将6711型125I粒子制成粒子条。备好的粒子条经下腔静脉前壁荷包中央置入并悬挂固定在下腔静脉内壁。比较125I粒子条置入前后血常规及肝功能的变化;分别饲养1周、2周、4周、2个月、4个月后称体重,行实验室、多层螺旋CT(MDCT)增强扫描、DSA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两组间做比较。结果两组均未发现与125I粒子辐射相关的腹泻及死亡。各组125I粒子条置入前后及两组间体重、血常规、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CT增强及DSA显示下腔静脉血流通畅,但CT显示粒子金属伪影严重、计数困难。大体标本示下腔静脉无穿孔、血栓形成。两组光镜下均见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中膜及外膜无明显改变。两组邻近125I粒子旁肝细胞坏死明显,B组较A组严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所修复;远处肝脏及其他组织无异常。结论兔下腔静脉管腔内置入线状排列125I粒子条是安全、可行的。影像学尤其DSA是粒子置入术对血管影响较好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