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1篇
  免费   347篇
  国内免费   133篇
耳鼻咽喉   30篇
儿科学   72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138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488篇
内科学   415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50篇
特种医学   87篇
外科学   191篇
综合类   793篇
预防医学   419篇
眼科学   50篇
药学   253篇
  1篇
中国医学   377篇
肿瘤学   9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探索E3泛素连接酶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介导的碱基切除修复蛋白8-氧代鸟嘌呤-DNA糖基化酶(OGG1)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发生过程中的泛素化降解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沉淀实验检测OGG1的泛素化修饰及其与SKP2的结合能力。采用中波紫外线(UVB)照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SRA01/04构建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和过表达模型细胞中SKP2的蛋白表达。通过转染SKP2质粒,增加SKP2的表达并观察细胞中OGG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OGG1蛋白存在泛素化修饰。UbiBrowser软件预测能与OGG1结合的潜在E3泛素连接酶,并通过免疫沉淀实验证明SKP2与OGG1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氧化损伤环境下,SRA01/04细胞中SKP2蛋白表达出现先下降后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UVB照射10 min时SKP2表达下降最为显著。对照组、转染空载质粒组和转染SKP2过表达质粒组SRA01/04细胞中SK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40±0.007、0.920±0.008和1.330±0.020,与转染空载质粒组相比,转染SKP2过表达质粒组细胞中SKP2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空白对照组、UVB组、UVB+转染空载质粒组和UVB+转染SKP2过表达质粒组细胞中OGG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5±0.01、5.05±0.16、5.20±0.07和3.83±0.10;与UVB+转染空载质粒组相比,UVB+转染SKP2过表达质粒组SRA01/04细胞中OGG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3泛素连接酶SKP2能够促进OGG1发生泛素化降解,导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内部损伤性DNA的累积,从而导致AR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喉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头颈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在对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呼吸道恶性肿瘤放疗疗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喉癌等头颈肿瘤相关性研究等方面,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近年来治疗前血浆纤维蛋 白原水平与不同恶性肿瘤尤其是喉癌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喉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观察在常规促排卵方案基础上加用自拟益肾助孕方对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厚度、类型及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70例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常规促排卵方案治疗: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连续5?d服用枸橼酸氯米芬片50?mg/d,若未排卵,则下一周期用量增加50?mg/d,最大量可至150?mg/d ;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口服戊酸雌二醇1?mg/d,若有排卵则于排卵10?d后停药,若未排卵则服药至月经周期第20天;若发现优势卵泡,待其直径达18?mm时肌注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组在常规促排卵方案基础上加用自拟益肾助孕方。2组患者疗程均设为3个月经周期,如有妊娠,则结束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A型内膜率及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增加(P< 0.05),治疗组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A型内膜率为57.97%(40/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25%(25/80) (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子宫动脉PI与RI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在常规促排卵方案基础上加用益肾助孕方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可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调节子宫内膜类型,提高子宫血流灌注,从而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为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提供良好条件。关键词?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益肾助孕方;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长期随访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OVS)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OVS患者187例, 将之分为NIPPV组和未使用NIPPV组。其中NIPPV组92例, 男85例, 女7例, 年龄47~80(66.5±8.5)岁;未使用NPPV组95例, 男89例, 女6例, 年龄45~79(67.4±7.8)岁。自入组后开始随访, 平均随访39(20, 51)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 具有可比性。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全因病死率无差异(log rankP=0.229), 但未使用NIPPV组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更高(分别为15.8%、6.5%, P=0.045)。年龄、体重指数、颈围、PaCO2、FEV1、FEV1占预计值%、中重度OSA(AHI>15次/h)、mMRC、CAT、慢阻肺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次数, 与OVS患者发生死亡相关(P<0.05)。其中, 年龄(HR为1.067, 95%CI:1.017~1.119, P=0.00...  相似文献   
6.
【摘要】 甲病种类繁多,近年其诊断与治疗取得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纵行黑甲、罕见的甲单元特异性肿瘤、甲营养不良等。纵行黑甲存在黑素瘤可能,而活检与手术本身是肢端黑素瘤的诱发因素,因此是否手术以及如何把握手术原则很重要。此外,在诊疗过程中应结合年龄、临床评估、皮肤镜表现以及病理检查进行评估,最终做到恶性黑甲不漏诊,良性黑甲不畸形。临床上对特发于甲单元的少见肿瘤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的总结较少,诊断难度高,尤其甲母质细胞癌和甲鞘癌属恶性肿瘤,损害大,本文重点描述从而提醒临床医生避免漏诊。甲营养不良病因复杂,由炎症性疾病导致的甲营养不良可选用局部或系统药物治疗,而由遗传、足趾畸形、行走姿势不当、机械性损伤、甲沟慢性炎症导致的各种甲畸形则需进行物理或手术矫正。本文将对这几种甲病诊疗中存在的挑战和相应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变应原的准确检测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诊疗至关重要。 体外检测是当前变应原检测的主要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对检测血清 sIgE 的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酶免疫分析、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免疫印迹法、液相芯片法,以及直接检测变应原的生物共振法进行了概述,并对各种体外检测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以期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变应原体外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低氧方式和低氧程度对机体的影响不同, 为探讨急性间歇低氧暴露对健康受试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开展了本前瞻、随机、交叉对照性研究。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随机暴露于急性间歇低氧、急性持续低氧、常氧, 监测心肺功能指标(心率、血压、最低血氧饱和度以及肺功能)的变化, 并在干预结束后再次测定肺功能和夜间睡眠呼吸监测。研究结果提示, 一定强度急性间歇低氧暴露对人体心肺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 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儿童常用口服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用的中成药,即馥感啉口服液、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和小儿双清颗粒。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索上述4种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对比单独服用常规西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立至2021年8月16日。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R 4.0.3和Stata 1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6篇文献,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上述4种中成药辅助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常规西药单独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直接Meta分析结果一致;根据等级概率图排序得出,馥感啉口服液+西药的临床总有效率最优,其次依次为小儿双清颗粒+西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西药和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口服液)+西药,上述4种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临床总有效率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口服液),二者差别不大;馥感啉口服液和小儿双清颗粒的纳入文献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报道。结论:以常规西药为基础,分别联合使用4种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均能使疗效显著提高,其中馥感啉口服液与西药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但基于现有文献的质量和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结论还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中国极早产儿救治数量显著增加,中心血管导管已成为国内NICU的常用技术,极早产儿救治中可能存在中心血管导管的不合理使用,但目前尚缺乏其使用现况数据。 目的:通过回顾采集和分析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数据库正式运行第1年极早产儿中心血管置管现况,并对各医院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发现当前极早产儿中心血管导管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质量改进提供基线数据。 设计:横断面调查。 方法:基于2019年CHNN成员医院登记的极早产儿中心血管导管数据,描述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中心血管导管使用状况(置管率、留置时间),问卷调查CHNN成员医院中心血管导管病房规范及管理、置管指征、拔除指征、维护实践和并发症情况。纳入CHNN数据库中入院日期在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生后24 h内收入NICU、出生胎龄24+0~31+6周的极早产儿连续病例;排除存在严重先天性畸形者,治疗未结束时转至非CHNN医院者,未达到医生建议的出院标准家长主动选择终止维持生命支持的治疗并出院者;剔除病例纳入不完整或数据质量不合格的成员医院的数据。根据胎龄分为24~28周和~31周亚组。根据医院类型分为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综合医院。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病房规范及管理、留置及拔除指征、中心血管导管维护、中心血管导管相关并发症现况,由NICU主任或经主任授权的高年资新生儿专科医生填写问卷。 主要结局指标:中心血管导管置管类型、置管率和留置时间。 结果:①CHNN成员57家三级医院NICU 6 532例极早产儿进入本文分析,留置中心血管导管4 563例(69.9%),其中脐动脉导管(UAC)368例(5.6%)、脐静脉导管(UVC)2 532例(38.8%)、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3 895例(59.6%)和外科中心静脉置管(SCVC)55例(0.8%)。相对于未留置中心血管导管患儿,留置中心血管导管患儿的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小于胎龄儿比例高、多胎比例高、本院出生比例低及5 min Apgar评分<7分比例高(P均<0.01),同时其母亲妊娠高血压、产前激素使用以及剖宫产比例均较高(P均<0.01)。留置与未留置中心血管导管极早产儿相比,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各项并发症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任意中心血管导管置管率总体呈现随胎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胎龄24~28周亚组和~31周亚组中心血管导管置管率分别为87.8%和63.1%。UAC和UVC置管率随胎龄增加而下降。PICC置管率随胎龄呈哑铃状,胎龄25~28周置管率最高(75.2%~85.5%),但仍有52.8%的胎龄~31周亚组患儿留置。留置≥2类中心静脉置管(UVC以及PICC或SCVC)占29.0%,随胎龄增加而下降,胎龄~31周亚组占21.8%。③UAC、UVC和PICC中位留置时间分别为6(4~8)d、7(4~9)d和22(15~31)d。不同类型医院CHNN成员医院中心血管导管置管率及留置时间差别显著。④共发放问卷57份,回收52份(91.2%),50% CHNN成员医院对中心血管导管管理有病房规范文件。在各类导管的留置指征、拔除指征、最长留置天数上存在单位间差异。62%和23%的CHNN成员医院在近1年内发生过中心血管导管相关的渗漏和血栓并发症。 结论:国内NICU中极早产儿中心血管导管留置较为普及,存在过度置管和置管不足共存、PICC置管时间过长、CHNN成员医院差异大等主要问题。亟需建立统一指南和规范,并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促进更加合理、规范的中心血管导管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