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30篇
  免费   1189篇
  国内免费   367篇
耳鼻咽喉   72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38篇
基础医学   1959篇
口腔科学   266篇
临床医学   784篇
内科学   1698篇
皮肤病学   90篇
神经病学   630篇
特种医学   49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30篇
综合类   1857篇
预防医学   1175篇
眼科学   140篇
药学   2857篇
  12篇
中国医学   921篇
肿瘤学   30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90篇
  2022年   298篇
  2021年   567篇
  2020年   545篇
  2019年   545篇
  2018年   376篇
  2017年   396篇
  2016年   434篇
  2015年   510篇
  2014年   778篇
  2013年   997篇
  2012年   805篇
  2011年   817篇
  2010年   636篇
  2009年   658篇
  2008年   636篇
  2007年   589篇
  2006年   509篇
  2005年   491篇
  2004年   369篇
  2003年   338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113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83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62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48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2篇
  197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优化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的基质处方工艺, 研究其对膝骨关节炎(KOA)大鼠滑膜炎症的干预效应。  方法  以综合感官、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为评价指标, 以聚丙烯酸钠、甘羟铝、酒石酸、甘油为考察因素, 采用正交实验筛选最优基质处方。随后,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组、三色散传统制剂组、三色散凝胶贴膏剂(含促渗剂)组。采用改良的Hulth法构建KOA模型, 造模成功后, 各给药组外敷膏药28 d。末次给药后,提取各组大鼠滑膜组织。HE染色评估滑膜炎症, 天狼星红染色评估滑膜胶原沉积情况,Krenn评分评价滑膜炎症情况。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滑膜IL-1β、TNF-α、IL-6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  经过筛选得到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的最优基质处方为聚丙烯酸钠50 g,甘羟铝2.5 g,酒石酸3 g,甘油500 g,三色散150 g,纯水50 mL,卡波姆120 g,薄荷脑36 g。大鼠给药28 d后, HE及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组和三色散传统制剂组炎性细胞浸润、胶原沉积减少,纤维化程度减轻,Krenn评分显著降低(P < 0.01), 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P<0.01);与三色散传统制剂组比较,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组Krenn评分,IL-1β、TNF-α和IL-6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IL-1β、IL-6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TNF-α 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与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组比较,三色散凝胶贴膏剂(含促渗剂)组Krenn评分显著降低(P < 0.05), IL-1β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TNF-α和IL-6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IL-1β、TNF-α、IL-6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 P<0.01)。  结论  优化的基质处方工艺稳定可行, 操作方法简便, 制备得到的三色散凝胶贴膏剂外观及黏附性良好, 且能有效减轻KOA大鼠滑膜炎症, 效果不亚于三色散传统制剂。加入促渗剂能增强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的抗炎效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生理发育因素对左乙拉西坦(LEV)在儿童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评价和优化LEV给药剂量,促进个体化用药。方法: 根据203例0.42~15岁癫痫患者的LEV血药浓度及相关临床资料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考察生理发育因素对LEV药动学参数的影响方式和强度。基于模型,模拟和评价不同体质量和年龄段的儿童患者的LEV给药方案。结果: LEV在儿童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符合一级吸收和消除的一室模型。在本研究中,LEV的表观分布容积和清除率的群体典型值经过体质量矫正后分别为0.54 L ·kg-1和0.082 L ·h-1 ·kg-1。年龄和体质量对LEV在儿童体内的清除率具有显著影响,可以用指数不固定的年龄成熟模型来表征上述关系。模拟结果显示,为了达到LEV的目标谷浓度范围,7.5~15 kg (0.6~3岁)、15~35 kg (3~10岁)和35~55 kg (10~15岁)的患者分别应采用的最优方案为20 mg ·kg-1 bid、15 mg ·kg-1 bid和10 mg ·kg-1 bid。给予体质量矫正剂量相同的LEV时,高年龄段儿童的谷浓度水平更高。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LEV在儿童群体中的生理发育药动学模型,定量阐述了生理发育因素对LEV药动学的影响,可为不同发育程度的患者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um sp.产抗肿瘤天然产物brefeldin A的发酵优化,以期获得高产率目标化合物。方法 运用单因素实验设计,重点考察了培养方式、发酵培养基组成 (如碳源、氮源、盐度等)以及培养条件 (温度、摇床转速)等因素。结果 最佳发酵条件为:马铃薯200 g/L,麦芽糖10 g/L,淀粉20 g/L,海盐15 g/L,28 ℃, 摇床转速160 r/min,培养14天。结论 在该发酵条件下,brefeldin A的实际产量达到40 mg/L,较优化前提高了近10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支气管扩张症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探究。方法 基于2 907例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运用Lantern 5.0和SPSS 20.0软件分别进行频次描述性统计、隐结构及系统聚类分析,综合判断潜在证型,为提出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常见中医证型提供依据。结果 纳入的2 907份病历记录中涉及43个证型,其中频率大于5%的有痰热蕴肺证(52%)、痰湿阻肺证(25.5%)、肺气阴两虚证(9.1%)、痰瘀阻肺证(7.8%)、肺脾气虚证(7.1%)、肺肾气虚证(6.6%);共记录有219个症状,将出现频次>30次的67个症状作为显变量,综合聚类成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痰瘀阻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共8个证候;对频次>60次的52个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肺脾气虚兼外感证、阴虚内热兼血瘀证、肺肾气虚证、脾气虚证、兼证络伤咳血证共10个证候。以上3种方法推断出的证型中,重复出现至少两次的证型共有8个,即可认定为支气管扩张症常见证型。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8个常见的证型为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痰瘀阻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型并评估35个插入/缺失多态性(DIP)位点在陕西汉族中的多态性及法医学应用效能,并探索陕西汉族的群体遗传结构。方法 收集来自陕西地区汉族305名无关健康个体血样,基于课题组前期甄选并构建的包含35个DIP位点的复合扩增体系进行检测和分型,并计算35个DIP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法医学参数。通过分子方差分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多维尺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遗传结构分析,进一步探索陕西汉族与29个参考群体之间的群体遗传关系。结果 35个DIP位点在陕西汉族中累积的个体识别率和非父排除率值分别为0.999 999 999 999 991 119和0.9991。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陕西汉族与我国不同地区的汉族群体遗传关系更近。结论 35个DIP位点在陕西汉族的多态性较高,可应用于法医学个体识别,也为陕西汉族的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研究他克莫司的有关物质。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C18(150 mm × 4.6 mm,3.5 μm)色谱柱,以0.01%甲酸水溶液-乙腈-甲基叔丁基醚为流动相体系,对他克莫司及其强制降解试验样品中的有关物质进行梯度洗脱分离;电喷雾正离子化-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ESI-Q-TOF/MS)测定各有关物质的母离子及碎片离子的准确质荷比和元素组成,并解析鉴定有关物质的结构。在所建立的条件下,他克莫司与其有关物质分离良好,检测并鉴定出35个主要有关物质,其中2个分别为他克莫司的互变异构体Ⅰ和Ⅱ(他克莫司的有效成分),3个为美国药典收载的已知杂质,其余30个为新鉴定的未知有关物质。研究结果可为他克莫司发酵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日间手术模式下经皮穿刺内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ation,LDH)管理流程的建立、优化及应用效果。 方法借鉴笔者所在医院已经开展的日间手术管理经验,根据前期PELD日间手术流程遇到的问题,对日间管理流程进行改进,制定PELD日间手术治疗LDH的管理制度和诊疗流程,改进工作规范,于2021年7月起应用PELD日间手术治疗患者100例,对全部患者进行最少30 d的随访,对诊疗流程应用前后患者的手术时间、伤口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爽约率、当日取消率、未准点开台率、入院前的等待时间、30 d内再入院率、延迟出院率及患者满意度共计十项评价指标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自2021年3~12月在日间病房共完成PELD的200例。其中2021年3~6月期间日间病房收治的100例PELD患者为对照组;自2021年7~12月期间日间病房共收治100例PELD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节段、突出类型及手术入路等基本信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日间手术管理流程建立和优化后,患者在入院前的等待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爽约率及未准点开台率方面均明显下降;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伤口感染、当日取消率、30 d内再入院率、延迟出院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ELD日间手术开展初期,可以借鉴传统日间手术的模式,建立适合本院医疗结构的PELD日间手术流程,笔者建立的改进措施能够降低患者手术前院外等待时间、降低爽约率、提高准点开台率等,可供相关医疗单位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优化门诊流程在改进超声报告质量方面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依托北京协和医院科室信息化平台,通过超声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升级,设立门诊督导岗位,并形成一体化转会诊体系,搭建高清数字化远程示教会诊系统。统计流程优化后超声医学科科室报告质量改进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门诊流程优化前后(2016年下半年和2019年下半年)科室临床满意度的变化。 结果通过门诊流程优化,99%以上的患者可在就诊单元获取高质量报告。2018年至2019年共6683位门诊患者通过转会诊体系获得高水平超声报告。仅2019年科室完成125例疑难罕见病例的远程会诊。2019年下半年患者临床满意度评价得分[(96.71±0.21)分]显著高于2016年下半年[(93.68±0.3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132,P<0.001)。 结论实施门诊流程优化,实现了超声诊断水平和医疗服务效率、患者及临床满意度等全面提升,能有效提高超声医学科医疗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键启动”流程优化在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6月入院进行静脉溶栓的41例为对照组,2020年7-12月入院进行静脉溶栓的4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流程,观察组采用“一键启动”流程优化进行干预。比较2组入院至见到神经内科医生的时间(door to physician,DTP)、入院至实验室检查出报告时间(door to laboratory,DTL)、入院至溶栓用药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入院至完成CT检查的时间(door to imaging,DT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与改良 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结果 观察组 DTP、DTL、DTI、DN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Z=-8.506,P<0.001; Z=-6.750,P<0.001; Z=-5.812,P<0.001; Z=-6.026,P<0001)。观察组患者溶栓后24 h、出院时NIHSS评分及出院时MRS评分均低于照组(Z=-2.689,P=0.007; Z=-2.354,P=0.019; Z=-2.255,P=0.024)。结论 “一键启动”优化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流程,减少了院内延误时间,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临床应用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弱视是由于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各种异常的视觉经验导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远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而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目前普遍观点认为,弱视的发病机理主要源于视皮层。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作为一种先进的活体成像技术,促进了对视网膜形态结构的大量研究,同时也被应用到弱视的研究领域。陆续有不同的研究人员利用OCT发现弱视患者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等眼部结构存在改变。笔者将对弱视眼底OCT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