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8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73篇
综合类   400篇
预防医学   81篇
药学   263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对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1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患儿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术后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复苏质量、麻醉诱导药物用量、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2、6、24 h,观察组FLAC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除喉罩时间、离开恢复室时间、术前麻醉诱导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6.66%)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具有复苏效果好,可减少全身麻醉用药,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或地塞米松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腰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择期行腰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75例,男42例,女33例,年龄35~65岁,BMI 18~3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组(RX组)、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组(RS组)和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三组麻醉诱导前均行ESPB,RX组两侧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5μg/kg混合液20 ml, RS组两侧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20 ml, R组两侧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4、8、12、24、48 h静息和翻身时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记录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24 h内镇痛满意度及术后当晚睡眠质量。记录术后下肢运动阻滞、穿刺部位血肿、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手术部位感染和切口延迟愈合等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术后12、24 h RX组和RS组静息和翻身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感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迟(P0.05),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24 h内镇痛效果及术后当晚睡眠质量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三组穿刺部位血肿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无一例发生术后下肢运动阻滞、低血压、心动过缓、手术部位感染和切口延迟愈合。结论右美托咪定或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后路腰椎手术竖脊肌阻滞,可以延长感觉阻滞时间,有效控制术后急性疼痛,临床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作为罗哌卡因佐剂,对髋部骨折手术超声引导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之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择期行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6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行PENG阻滞组(VD组)、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PENG阻滞组(RD组)、单纯罗哌卡因行PENG阻滞组(RC组),每组21例。3组均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前行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术后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维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3分;当VAS评分>3分时,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主要观察指标:3组患者阻滞后4 h(T1)、8 h(T2)、12 h(T3)、24 h(T4)、48 h(T5)的VAS评分,术后首次PCIA时间。次要观察指标: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48 h内镇痛满意度评分,补救镇痛例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最终纳入患者61例,其中RD组20例,VD组20例,RC组21例。RD组在T3~T5时刻VAS评分均明显低于VD组和RC组(P<0.05);与VD组和RC组比较,RD组术后首次PCIA时间推迟、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镇痛满意度提高(P<0.05)。各组均未出现穿刺部位感染、血肿、神经损伤;3组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情况)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作为罗哌卡因佐剂用于PENG阻滞,能够有效延长神经阻滞作用时间,提高患者髋部骨折手术术后镇痛满意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罗哌卡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免疫紊乱和组织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构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Control组、CI/R组、CI/R+ROP 0.5 mg/kg组、CI/R+ROP 1 mg/kg组和CI/R+ROP2 mg/kg组进行后续实验。HE染色检测脑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跳台实验和Y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流式分选检测外周血中M1、M2含量;ELISA检测IL-6、IL-10含量;试剂盒检测SOD、GSH、MDA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脑组织中Arg-1、iNOS、Bax、Bcl-2、Caspase-3、c-My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CI/R组呈现明显脑缺血再灌注病理损伤,跳台实验犯错次数增加,新异臂进入次数减少,M1、IL-6、MDA含量和iNOS、cleaved Caspase-3/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M2、IL-10、SOD、GSH含量和Arg-1、c-Myc蛋白水平降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I/R组相比,CI/R+ROP 1、2 mg/kg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用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对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0年2至10月内蒙古包钢医院收治的拟在局部麻醉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复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0.25%罗哌卡因联合1%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复合组给予0.75%罗哌卡因联合1%利多卡因进行麻醉。比较2组患者各时段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Ramsay镇静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患者苏醒状况与术中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术后2组患者术前1 d(T0)时,术后2 h(T1)和术后4 h(T2)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呈下降趋势,术后各时间段复合组的VA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P<0.05);所有患者应激反应指标对比,T1时2组血清皮质醇、IL-6水平较T0时期增高,但复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T2时间段2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比T1时间段下降,且复合组应激反应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术后苏醒情况比较,复合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合组(1/40)明显低于对照组(7/40)(P<0.05)。 结论0.75%罗哌卡因联合1%利多卡因对腹股沟疝术后的患者有显著的镇痛效果,可以降低炎症,不良反应少,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对腹股沟疝患儿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保定市儿童医院82例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患儿41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试验组采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统计2组麻醉前(T1)、麻醉后10 min(T2)、术后即刻(T3)、术后8 h(T4)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氯胺酮用量、苏醒时间、术后5、60、120 min时疼痛的改良面部表情评分(facial expression scoring,FLACC)及苏醒期躁动评分(awakening period score,AS)、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T2时2组血清皮质醇、IL-6水平较T1时期增高,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T3及T4时2组血清皮质醇、IL-6水平较T2时期降低,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氯胺酮用量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5、60、120 min试验组FLACC及AS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呕吐(7.32%)、躁动(12.20%)、嗜睡(9.76%)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腹股沟疝患儿手术治疗过程中采取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可减少氯胺酮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减轻术中应激反应程度,还有利于减轻术后疼痛感及躁动程度,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及致热因子的影响。方法适合阴道分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0例,孕37~41周,年龄20~35岁,ASA I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0.075%罗哌卡因组(A组)、0.1%罗哌卡因组(B组)和0.125%罗哌卡因组(C组),每组40例。宫口扩张至3 cm时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A组0.0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B组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C组0.1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记录镇痛后1、2、3、4和5 h、胎儿娩出即刻、分娩后2 h产妇鼓膜温度;分别在镇痛前、胎儿娩出即刻及分娩后2 h采集产妇静脉血,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浓度;记录产程时间;采用改良Bromage法评定三组产妇在镇痛后1 h及胎儿娩出即刻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结果与镇痛前比较,镇痛后5 h及胎儿娩出即刻三组鼓膜温度明显升高,C组发热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与镇痛前比较,胎儿娩出即刻三组血清IL-1β、IL-6、TNF-α浓度明显升高(P0.05)。C组第二产程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和B组,B组第二产程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三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均能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低浓度罗哌卡因分娩镇痛产妇发热率低,产妇分娩期间发热与致热因子水平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联合羟考酮静脉术后镇痛对剖宫产术后宫缩痛和产妇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手术产妇60例,年龄22~3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羟考酮组(O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羟考酮联合罗哌卡因组(OR组)。O组患者于手术缝皮前静脉注射羟考酮0.1 mg/kg,R组患者于手术缝皮前皮下注射0.5%罗哌卡因15 ml浸润麻醉,OR组患者于手术缝皮前静脉注射羟考酮0.1 mg/kg联合皮下给予0.5%罗哌卡因15 ml浸润麻醉。术后VAS评分4分者静脉注射曲马多50 mg作为补救镇痛。比较三组产妇术后4、8、16、24、48 h的切口痛和宫缩痛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术后48 h曲马多补救镇痛例次、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皮肤瘙痒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6、24 h O组和OR组宫缩痛VAS评分明显低于R组(P0.05),O组和R组切口痛VAS评分明显高于OR组(P0.05),术后曲马多补救镇痛例次明显大于OR组(P0.05)。O组和R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OR组(P0.05)。三组其他不良反应和术后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手术应用羟考酮静脉术后镇痛联合罗哌卡因切口浸润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能对产妇的切口痛和宫缩痛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其中羟考酮在减轻宫缩痛方面作用明显,且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预置硬膜外导管实施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选择单胎、头位、足月、有镇痛需求的初产妇364例,年龄22~30岁,BMI 25~30 kg/m~2,随机分为两组:预置管组(n=180)在出现规律宫缩、宫颈接近消失后硬膜外穿刺置管,产妇自觉疼痛剧烈要求镇痛时开始镇痛;常规组(n=184)在出现规律宫缩、宫口开大1 cm后开始硬膜外穿刺置管镇痛。两组镇痛液配方均为0.0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记录分娩镇痛的有效性评分,包括镇痛开始时的VAS评分、镇痛起效时间(从产妇要求镇痛到疼痛缓解的时间)和镇痛期间最高VAS评分;分娩期间补救镇痛情况,以及产程时间、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产间发热情况等。结果与常规组比较,预置管组镇痛开始时的VAS评分明显降低[3(2~4)分vs 5(4~5)分,P0.05],镇痛起效时间明显缩短[(18.45±7.05)min vs (33.2±10.51)min,P0.05],但镇痛期间最高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6)分vs 4(2~6)分],预置管组的有效性评分明显较高[4(3~5)分vs 3(2~4)分,P0.05]。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次数、产妇发热比例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预置管可以提高分娩镇痛的有效性,且不影响产程和母婴安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分娩镇痛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51-154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进行腹横筋膜阻滞(transverse abdominal fascia block,TAP)阻滞时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镇痛效果的差异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1~6月12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40例。麻醉方式均采用腰硬联合阻滞。术毕进行TAP阻滞,A、B、C三组分别予0.4%、0.5%、0.6%浓度罗哌卡因40 mL。术后患者均口服双氯酸芬钾50 mg/6 h。如服药期间不能维持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ber rating scale,NRS)评分≤4分,静脉注射曲马多。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的静息、运动状态NRS评分及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及首次下地、首次排气时间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镇静程度(Ramsay评分法)及术后镇痛满意度。结果术后24 h,A组静息状态NRS评分明显高于B、C两组,术后36 h,A组静息和运动状态NRS评分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36 h,A组曲马多使用量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者首次下地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恶心、呕吐,镇静程度及术后镇痛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使用0.5%罗哌卡因40 mL与使用0.4%浓度比较,能够提供长时效的镇痛,与0.6%浓度比较基本相当,因此更适合剖宫产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