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79篇
  免费   825篇
  国内免费   363篇
耳鼻咽喉   286篇
儿科学   866篇
妇产科学   468篇
基础医学   679篇
口腔科学   402篇
临床医学   4443篇
内科学   2875篇
皮肤病学   435篇
神经病学   1027篇
特种医学   9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08篇
外科学   1990篇
综合类   15292篇
预防医学   3896篇
眼科学   631篇
药学   4725篇
  24篇
中国医学   7655篇
肿瘤学   43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34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457篇
  2019年   408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321篇
  2016年   427篇
  2015年   554篇
  2014年   1250篇
  2013年   1478篇
  2012年   1920篇
  2011年   2120篇
  2010年   1985篇
  2009年   1816篇
  2008年   2619篇
  2007年   2131篇
  2006年   1701篇
  2005年   1953篇
  2004年   2656篇
  2003年   3222篇
  2002年   3387篇
  2001年   2804篇
  2000年   2649篇
  1999年   1627篇
  1998年   1591篇
  1997年   1323篇
  1996年   1017篇
  1995年   1296篇
  1994年   808篇
  1993年   605篇
  1992年   525篇
  1991年   491篇
  1990年   504篇
  1989年   526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因,分析影响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 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2021 年5月诊治的89 例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 个月时结局分为生存 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与早产儿消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消 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死率为25.8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胃壁肌层缺损是早产 儿消化道穿孔常见的病因。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患儿从发现气腹至手术时间在8 h 之内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 (χ2=15.22,P<0.01)。预后不良组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33.19,P<0.01)。预后不良组术后合并需非计划二次 手术的并发症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7.24,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OR=0.06,95%CI:0.02~0.21,P<0.01)和 气腹至手术时间大于8 h(OR=0.23,95%CI:0.07~0.81,P<0.05)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NEC 和胃 壁肌层缺损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主要病因,脓毒性休克和从气腹发生至手术时间大于8 h 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 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儿童腹水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儿童腹水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减少漏诊、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间住院诊断腹水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165例腹水儿童,男女比例1.53∶1,平均发病年龄(6±4)岁。腹水病因依次为:外科急腹症(39例,23.6%)、感染性疾病(39例,23.6%)、肿瘤性疾病(27例,16.4%)、肝源性疾病(18例,10.9%)、胰腺炎(10例,6.1%)、心源性疾病(8例,4.8%)、风湿免疫性疾病(6例,3.6%)、肾源性疾病(5例,3.0%)等。按发病年龄分为婴儿33例,幼儿24例,学龄前期30例,学龄期41例,青春期37例。外科急腹症、肝源性疾病是引起婴儿组腹水的主要原因(P<0.05),幼儿组的首要病因是肿瘤性疾病(P<0.05),青春期组的首要病因为感染性疾病(P<0.05)。结论 外科急腹症、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肝源性疾病是儿童腹水的常见病因;不同年龄段儿童腹水的主要病因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率较高且病情复杂,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可造成显著影响,但其因病因不明,临床尚未形成治疗共识。近年来基于患者医学影像进行仿真建模的有限元法生物力学分析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及其病因研究中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应用。本文即从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病因研究、现有局限等角度对有限元法生物力学分析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共识聚焦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病因检查,由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发起,组织妇产科、生殖医学科、男科、风湿免疫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专家共识编写组,经反复讨论修改撰写而成。内容涉及RSA病因检查各方面,包括从RSA病因的精准筛查时机及项目、解剖结构筛查、遗传学筛查、内分泌因素筛查、免疫因素筛查、易栓症筛查、感染筛查及其他不良因素与男性因素筛查等8个内容16条建议,为RSA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探究黄挺教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特色经验。[方法] 通过门诊跟师侍诊,收集相关医案,试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探究黄挺教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特色经验,并举一医案予以佐证。[结果] 黄挺教授认为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病机为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中焦脾虚、气血羸弱为本,气郁瘀阻、癌毒内盛为标,脾虚肝郁是核心病机,治疗上以健运脾土、行气揉木、解毒抑癌为基本治法,总结创拟理气健脾方,随证加减,其效甚验。所举验案乃脾虚肝郁、癌毒内盛之证,治以健运脾土、行气揉木、解毒抑癌之法,以自拟理气健脾方为底方,随证加减,标本兼顾,患者带瘤生存至今6年余,疗效颇佳。 [结论] 黄挺教授治疗晚期肝癌,紧扣脾虚肝郁之病机,总结创拟理气健脾方,以顾护脾胃为重,兼以适当祛邪,临证知常达变,随证灵活用药,疗效显著,值得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临床常见慢性肝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患病率及检出率逐年上升。通过检索有关文献总结NAFLD的病因、病机、主要证型、体质类型及特征,从体质可分性、体质与证型相关性、体质可调性认识NAFLD与体质的关系,并在综合阐述的基础上提出对NAFLD防治研究的展望,以期更好地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目前已越居我国居民致残和死亡的首要病因。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有着重要特色和优势,目前在医学领域中仍占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现就针对古代医家及近现代医家对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以及中医药治疗方面针对经典方、经验方、中成药、中医外治等方面进行总结综述。  相似文献   
8.
古典医籍中的痢后风特指于泄痢后期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症状的一类病症,主要发生于下肢关节,其临床表现与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关节病变类似。古代医家认为痢后风发病与外邪侵袭、痰瘀凝滞、痢后体虚有关,可采用祛风除湿、活血化痰通络、补脾肾、益气血等治法,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关节病变提供了一定的指导。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儿童卒中的发病率显著增长,其中动脉缺血性卒中比例居多,儿童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与成人不同,早期识别、及时对因治疗,能显著降低致残率。 目的:分析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对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儿科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就诊的动脉缺血性卒中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主要结局指标: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结果:50例患儿纳入本文分析,男29例,女21例。发病年龄9个月至17岁,平均年龄(8.8±3.9)岁,7~10岁21例(42%)。病因包括烟雾病39例(78%),感染5例(10%),头部外伤3例(6%),血管炎、心脏病和未找到明确病因各1例(2%)。卒中发作时47例(94%)表现为肢体瘫痪,感觉减退或麻木、语言障碍各9例(18%),其他表现包括中枢性面瘫、意识障碍、癫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梗死灶位于多发脑叶19例(38%)、基底节区15例(30%)、单发脑叶10例(20%),脑干1例(2%),多发病灶(基底节、脑叶、小脑及脑干)5例(1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前循环受累34例,其中23例(67.6%)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结论:学龄期是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发病高峰,肢体瘫痪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烟雾病和感染是主要病因,前循环受累较后循环多见,其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梗死最常见。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癌(iCCA)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鉴于生物学行为差异,分为小胆管型和大胆管型(5年术后生存率分别为20%和60%)。分型不仅重要而且具有临床相关性,且被2019年新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认可。小胆管型通常具有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病史,可能由间隔/小叶间胆管或小胆管发生,组织学特征为导管样管状腺癌,管腔模棱两可,可伴IDH1/2、BAP1和FGFR2基因改变;而大胆管型可能起源于胆管树二级分支,可能病因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肝内胆管结石,镜下由黏液生成的胆管癌组成,类似于肝门周围胆管癌,常表现为胆管周围浸润或胆管内息肉样生长,基因改变以KRAS和SMAD4突变及MDM2的扩增更为常见。小胆管型iCCA可能具有小灶大胆管型的形态,而大胆管型浸润前沿可呈小胆管型形态,特别是肿瘤与肝实质之间的界面,两型鉴别需辅助标记。因此,作者于55例术前无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标本中选取了50例[小胆管型(n=31)和大胆管型(n=19)]蜡块制成组织芯片,按Akita等人的标准,小胆管型主要由腺腔模糊的管状腺癌组成;而大胆管型腺癌具有主要的胆管形态和较小的管状成分。对于分化较差的腺癌,应在分化程度更高的区域确定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