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48篇 |
完全免费 | 9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841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178篇 |
2014年 | 231篇 |
2013年 | 157篇 |
2012年 | 143篇 |
2011年 | 241篇 |
2010年 | 219篇 |
2009年 | 192篇 |
2008年 | 187篇 |
2007年 | 178篇 |
2006年 | 153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73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4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关跟骨骨折复位与内固定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内固定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4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的一些与其骨折内固定有关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 :跟骨的长度为 68.6± 6.4mm ;跟骨前部、跟骨沟部及跟骨后部的宽度分别为 2 2 .3± 3 .2mm ,2 4.4± 2 .9mm和 3 0 .3± 3 .2mm。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 3 .6± 3 .0mm ,15 .3± 2 .2mm和 9.5± 1.2mm ,载距突与跟骨水平面存在 2 7.7°± 6.8°的上翻角。Gissane′s角为 116.7°± 8.0°。结论 :本文结果对跟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目的 :探讨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和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结合观察测量结果 ,分析 45例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片中的载距突移位情况。结果 :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 (2 3 .6± 3 .0 )mm ,(15 .3± 2 .2 )mm和 (9.5± 1.2 )mm。在 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中 ,无一发生载距突移位。在跟骨载距突的周围 ,有牢固的肌腱、韧带和关节囊附着 ,故当跟骨骨折时 ,这些结构可限制载距突移位。结论 :载距突周围的解剖特点决定了载距突在跟骨骨折中不会发生移位 ,故临床上可利用稳定的载距突骨块作为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术时的固定点。 相似文献
3.
跟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目的: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形态学的依据和标准。方法:观察成人正常跟骨的形态特征和骨小梁分布情况,测量跟贩的长、宽、高和Bohler’s角、Bissane‘s角等。结果:(1)骨形态结构较复杂,骨皮汪,骨松质多,跟骨前部跟骨沟下方骨小梁稀疏,后梁侧骨小梁密集。(2)正常跟骨各指标左右俩则无明显差异,而不同性别暗除Gissane’s角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有高/长的比值〉1/2。结论:(1)跟 相似文献
4.
股骨髁上骨折四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对股骨髁上骨折4种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全面,客观的依据,方法:取16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造成股骨髁上骨折模型(AO分类的C1型),分别用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GSHN),动力髁螺钉(DCS),L形髁钢板(L-CCP),Ender钉固定,利用实验应力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股骨髁上骨折和内固定系统的力学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轴向应力实验中,GSHN固定优于DCS,L-CCP和Ender钉内固定(P<0.01),在扭转实验中,GSHN和DCS优于L-CCP和Ender钉(P<0.01),尤以DCS为最佳,结论:采用GSHN和DCS内固定生物力学强刚度最佳,优于其它内固定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聚乳酸螺钉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实验旨在研究一种自制PDLLA螺钉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用自制粘均分子量达 43× 10 4 的PDLLA螺钉内固定治疗 8只犬股骨外髁骨折 ,并以金属螺钉固定为对照。动物术后 2、4、8、12周处死 ,观察骨组织愈合影响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表现。光镜示两组骨折 2周时形成大量纤维性骨痂 ,12周时都已顺利愈合 ,实验组成骨过程明显较对照组缓慢 ,但成骨活动正常。扫描电镜示两组胶原纤维都排列规则 ,12周时顺利钙化成骨 ,实验组 12周时见大小不等 ,高电子密度颗粒。因而临床上应当适用于血供丰富部位骨折。 相似文献
6.
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30侧干燥跟骨标本分3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剖开,观察跟骨骨小梁排列。解剖13例26侧成人足部标本,观察跟骨周围的肌腱、血管、神经走行,以及关节囊和韧带的附着。对其中3侧新鲜足标本分别以红黑墨水灌注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观察跟骨及其足部皮肤的血供状况。结果:跟骨骨小梁的分布特点为内、后、上致密,外、前、下稀疏。胫后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前下部骨质和足底前2/3皮肤,腓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后上方骨质和足跟底部皮肤,胫前动脉则供应跟骨中央和足背绝大部分皮肤。结论:应根据跟部皮肤的血供选择手术切口。载距突和跟骨结节可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的固定点。 相似文献
7.
过伸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研究过伸不同角度前纵韧带受力大小及过伸角度和骨折脱位整复的关系。方法:采用8具新鲜胸腰段脊柱标本,制作损伤模型,模拟手术方式进行过伸整复,测定过伸角度和复位的关系及过伸角度和前纵韧带受力情况。结果:随着后弓角的矫正和前纵韧带的伸展,脊柱每后伸8°~11°,脱位整复2~3mm。最佳过伸整复角度是13°±3°,此时前纵韧带(T12~L1)应变为14.3±3%,小于前纵韧带的最大应变。结论:前纵韧带的充分伸展可提供足够的过伸整复矫正力,脊椎的过伸运动可有效地整复骨折脱位、后弓角,恢复生理弯曲和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8.
桡骨短缩对桡腕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后桡骨短缩对桡腕关节的影响。方法:12只成人上肢标本于距关节面3 cm处截骨去除1 cm骨块,使骨块可向近端移动,制作桡骨远端骨折后桡骨短缩模型,利用压敏片测试桡腕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和受力面积改变情况。结果:随着桡骨短缩的增加,舟骨的接触面积无显著变化(P>0.01),接触应力显著增大(P<0.01);月骨的接触面积轻度增加,接触应力显著增大(P<0.01),桡骨短缩≥4 mm时即有显著变化,桡骨短缩≥4-6 mm造成尺骨撞击三角骨。结论:桡骨远端骨折短缩4 mm以上时,接触应力有显著变化,影响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续断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观察续断对大鼠去卵巢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骨折愈合中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取30只4月龄大鼠,分为假手术骨折对照组、去卵巢骨折对照组、去卵巢骨折中药处理组。后两组去卵巢3月造成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之后三组均造成桡骨远端骨折,灌药1月后检测桡骨骨痂生物力学强度。结果:中药处理组最大剪切力17.76±1.25N,剪切应力1.12±0.13N/mm2,生物力学性能与基础骨折对照组相接近,明显优于去卵巢骨折对照组(P<0.01)。结论:续断能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骨痂的生物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具脊柱标本上模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共拧入60枚螺钉,观察螺钉在椎体内的位置、椎体终板与螺钉的位置关系、前纵韧带和膈肌脚的位置及毗邻。结果:侧面观椎弓根螺钉于椎体上1/4处;冠状面观,螺钉位于椎体侧缘,距椎体边缘5~8mm,螺钉前端可直达椎体前缘;矢状面观,椎弓根螺钉紧贴上终板,距终板仅2~3mm。膈肌脚纤维粗大,左右各一,呈腱肌混合纵行,紧密附着于椎体前侧方。结论:(1)椎弓根螺钉在椎体内的位置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直接撬拨复位的解剖学依据;(2)腰大肌及膈肌脚纤维是经伤椎椎弓根撑开复位的软组织夹板样结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结构特点进行伤椎复位;(3)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科学和可靠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