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绝经后髋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血清铁蛋白、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身高、体质量、BMI等指标间的联系,探讨两种疾病的临床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绝经后女性分为OA组60例、OP组109例、非OP组(对照) 161例,利用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OA和OP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骨转换指标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70~79岁年龄段OA组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高于OP组(P=0. 019),两组其余年龄段骨转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OP组各年龄段及OA组70~79岁、80~89岁两年龄段较对照组血清铁蛋白升高(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铁蛋白为OA危险因素,年龄、铁蛋白为OP危险因素,BMI为OP保护因素。结论绝经后女性OA和OP患者都存在"铁蓄积",两者骨转换无差异,且致病因素一致,OP采用的部分防治方法可能对骨关节炎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关节镜辅助骨折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7-01在关节镜下复位骨折联合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3例胫骨平台骨折。末次随访时采用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80 min;术中出血量50~120 ml,平均80 ml。3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6~30)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2.5~4)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6例,良3例,可4例,优良率87.9%。结论关节镜辅助骨折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近年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性骨关节炎的手术方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截骨手术治疗相关文献,对膝关节周围截骨术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疗效进行总结。结果对于有症状且年轻、活动度大的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术方式有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股骨远端外侧张开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外侧张开楔形截骨术。不同截骨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优缺点不同,选择正确的截骨手术方式对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结论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有多种手术方式,为获得良好预后、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最合理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关节穿刺生理盐水冲洗治疗四肢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4-10采用关节穿刺生理盐水冲洗治疗的332例(382个关节)骨关节炎,其中关节镜术后患者244例,观察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关节冲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患者主观满意度良好。治疗后3个月,关节镜术后组复诊218例,再治疗20例,复诊治疗率9.17%;单纯冲洗组复诊73例,再治疗11例,复诊治疗率15.07%;治疗后6个月,关节镜术后组复诊148例,再治疗36例,复诊治疗率24.32%;单纯冲洗组复诊45例,再治疗15例,复诊治疗率33.33%;治疗后9个月,关节镜术后组复诊88例,再治疗31例,复诊治疗率35.23%;单纯冲洗组复诊21例,再治疗11例,复诊治疗率52.38%。结论关节穿刺生理盐水冲洗治疗四肢骨关节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量脊柱椎体终板截面的横径与矢径,利用数理学原理分析脊柱椎体—椎间盘受力传递规律,分析人体脊柱椎体—椎间盘的受力规律与临床病理联系。方法测量10具完整脊柱标本C_2~S_1各椎体上下截面的横径(L)、矢径(H),运用几何学相似原理:椎体/椎间盘上下截面面积变化可近似用数学方程表达,S_1/S_2=(a*b)/(A*B),S=π/4*L*H,分析椎体上下截面的结构规律;根据椎间盘的结构,利用物理学静水液压原理:F_1/F_2=S_1/S_2,分析椎间盘压力变化规律;根据数理学原理推测脊柱椎体—椎间盘的结构与力学规律。结果脊柱椎体截面的结构从C_2下截面到L_4下截面面积呈"S"形曲线递增,L_4下截面面积最大,L_4下截面到S_1上截面递减;椎体—椎间盘间截面横径矢径决定其椎体截面面积、压力系数K,K=L*H。结论脊柱椎体—椎间盘自身结构决定了脊柱特有的力学传递与分布规律;建立数理学方程来认识脊柱的结构与力学传递规律能更直观的理解与观察脊柱力学特性与临床脊柱病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0-02诊治的1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按标准踝关节骨折手术顺序(外踝、后踝、内踝)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腓骨骨折或外踝骨折常规采用重建钢板或腓骨远端解剖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采用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内固定。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2~36)个月。术后X线片与CT检查显示下胫腓联合复位良好。6例因纽扣带袢钢板放置在腓骨钢板表面或患者要求取出,在取出骨折内固定物的同时取出纽扣带袢钢板,取出后没有发现下胫腓联合复位丢失。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优11例,良7例。结论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效果满意,能维持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同时保持微动状态,最大限度避免内固定物断裂风险。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8):1647-1651
[目的]总结分析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1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49例,女63例;年龄60~91岁,平均70.23岁。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的方法。[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1~72个月的随访,平均36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32~91分,平均78.86分。112例患者中23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0.54%,其中髋内翻7例,内固定物断裂10例,近端螺钉突出并切割股骨头颈3例,骨折延期愈合3例。10例内固定物断裂者其中9例行二次翻修手术:内固定加植骨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5例;另1例患者放弃再次翻修手术。[结论]适应证选择不当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而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复位不良都将增加失败的发生率;内固定失败者,结合患者年龄、股骨近端骨质情况及髋关节功能行再次内固定加植骨或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负重位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探讨增强腘绳肌腱力量对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方法 纳入符合条件并经临床和MRI诊断证实的前交叉韧带(ACL)撕裂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均在损伤水肿期过后进行标准六阶段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康复训练,包括等速运动练习、等张收缩练习、单足或双足跳、本体感受器练习、心血管功能练习等;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腘绳肌强化训练,包括负重屈曲膝关节6~8次为1组,训练3组,每周至少5次,训练3个月。所有患者均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结束后1个月之内进行膝关节被动松弛度检查、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和负重位MRI检查;负重位磁共振测量患者在负重状态下的胫骨前移度(TAS)。 结果 训练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膝关节的被动松弛度[(4.9±1.6)和(4.7±1.3)mm]及Lysholm评分[(78.9±5.3)和(79.1±4.6)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2组患者膝关节的被动松弛度[(4.8±1.6)和(4.9±1.2)mm]与组内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训练后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82.3±7.5)和(85.9±6.9)分,明显高于组内训练前评分(P<0.05);而2组训练后的Lysholm评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训练组和对照组的TAS分别为(1.5±1.0)和(3.5±1.2)mm,明显小于组内训练前[(2.5±1.2)和(3.4±0.9)mm],且训练组训练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训练后,训练组的TAS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增强腘绳肌肌力可以减少负重直立位的胫骨前移度,从而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同一椎体一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对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7—2017-06采用一侧PVP与对侧PKP治疗的31例(33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以及椎体前缘、椎体中部、PVP侧与PKP侧高度变化。结果两侧骨水泥注入量以等量注入为原则,单侧注入平均3.2(1.5~4.0)ml。单个椎体手术时间22~35 min,平均30 min。本组5例(椎)发生骨水泥渗漏,PVP侧4例,PKP侧1例。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椎体前缘、椎体中部、PVP侧与PKP侧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侧PVP与对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但对椎体的复位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的髋部骨折66例,参照AO分类法分型。其中56例行手术治疗,10例未行手术。手术组中粗隆间骨折27例28髋,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固定1例,全髋置换1例,PFNA内固定25例26髋;股骨颈骨折29例,空芯加压螺钉固定8例,半髋置换18例,全髋置换3例;手术前后采用Harris评分对照。结果手术组56例患者中,1例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位置欠佳但术后获得无痛髋,其余手术患者髋关节功能都获得恢复,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9.43±5.06)分提高到术后的(84.54±10.35)分,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未手术的10例髋部骨折均为粗隆间骨折,2例建议保守治疗,随访中达到骨愈合;4例建议手术而患者未手术,半年内死亡2例,另2例轮椅代步;4例不建议手术的半年内3例死亡,1例仍卧床或轮椅代步。结论髋部骨折的积极手术治疗对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