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假体材料选择与应用在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换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假体材料发展及应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目前人工关节假体材料须兼具高强度、富韧性、可塑性、抗疲劳、耐磨损等特性,常用材料包括合金、陶瓷、高分子聚合体等。通过对假体界面不同材料进行组合和改性,未来有望开发出在生物相容性、力学相容性、固定度、使用寿命等方面表现更优的假体材料,为髋关节置换手术提供更多科学合理选项,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3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伴腘动脉损伤的诊疗经验。方法2011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3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伴腘动脉损伤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分别为27、70、31岁。损伤累及双侧1例、单侧2例。血管损伤时间10、4、3 h。采用一期修复血管、二期修复韧带治疗。结果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30、5、10周,随访时间为9.5、3.5、3.0年。1例患者血管修复术后下肢皮肤、皮下组织部分坏死结痂,经再次植皮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肢体均成活,随访期间无感染、血管再损伤或新鲜血栓形成。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合并双侧腘动脉损伤者并发双侧跟腱挛缩,1例术后膝关节不稳复发再次手术。结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伴血管损伤临床较少见,多学科协作、及早发现和评估血管损伤、优先处理腘动脉损伤逆转肢体缺血及固定肢体是治疗此类损伤的有效方法,能够保存肢体并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损伤的外侧半月板后根部进行不同位置的修复固定,比较不同缝合方式时膝胫股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果,探讨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最佳缝合术式。方法使用8例人体尸体膝关节,胫腓骨固定装置维持膝关节在0°位,在1 k N压缩载荷下,采用Tek-scan压力感测片收集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完整、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断裂、将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分别缝合至中心点、中心点偏后5 mm、中心点偏前5 mm、中心点偏外5 mm位置下的平均接触压力、峰值压力以及接触面积。结果在外侧间室,与完整状态相比半月板后根部损伤断裂后会导致平均接触压力和峰值压力明显增加(P0. 01),接触面积减少(P0. 05)。4种缝合固定方法均可减少平均压力和峰值接触压力,接触面积较根部断裂时均有增加。在半月板后根部中心点偏外5 mm缝合时,生物力学结果更接近完整膝关节(P0. 05)。比较缝合位点在根部中心点和中心点偏后5 mm时,平均接触压力影响差别微小,峰值接触压力、接触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在内侧间室,生物力学指标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发生撕裂后会导致膝关节外侧间室的平均接触压力、峰值压力以及接触面积相比正常膝关节发生显著改变;半月板缝合位置在原根部中心点偏外5 mm时,其生物力学功能更接近完整膝关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肩袖修补术中冈上肌肌腱足印区处以90°、45°置入金属锚钉时钉体及周围骨组织的受力情况。 方法利用CT数据建立肱骨近端和锚钉的三维模型,在冈上肌肌腱止点足印区、肱骨大结节和关节软骨交接区模拟90°、45°置入锚钉,且加载15°、30°、45°、60°、75°、90°的100 N拉力,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模拟分析锚钉和肱骨近端骨组织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在所有的模型中,锚钉的最大等效应力集中在锚钉下方小孔和近端螺纹之间。45°置入的锚钉周围骨组织的最大等效应力集中在近端锚钉螺纹和牵引侧的骨组织表面之间;而90°置入的锚钉周围骨组织等效应力比较均衡的分布在近端螺纹周围。以100 N的拉力从15°~75°对锚钉进行牵拉时,45°置入的锚钉所受的最大等效应力大于90°置入锚钉所受应力;随着角度的增大,两个角度置入锚钉之间应力差异逐渐减小。90°牵拉载荷时,90°置入的锚钉所受的应力稍大于45°置入锚钉所受应力。金属锚钉受从15°~90°牵拉载荷时,45°置入锚钉周围骨组织所受的最大等效应力均大于以90°置入锚钉周围骨组织的所受的最大等效应力。 结论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以90°置入锚钉时锚钉及其周围骨组织所受的应力较45°置入锚钉更小,建议肩袖修补手术中采用90°置入锚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B-PT-B)及自体月国绳肌腱(HT)重建ACL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骨关节科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0例,均为运动损伤。其中关节镜下行自体B-PT-B重建术30例,自体HT重建手术30例。B-PT-B组病例股骨及胫骨端均以界面螺钉固定;HT组病例,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1枚界面螺钉固定,1枚门型钉加固。术后静脉常规使用抗生素1 d,术后1日扶拐下地行走,7日开始被动活动,6个月时恢复正常的活动,12个月恢复体育训练。使用lysholm与IKDC评分系统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评分,并采用lachman试验与轴移试验评估膝关节稳定性。结果自体BPT-B与自体HT重建ACL的病例术后3日至12个月内lysholm与IKDC评分系统膝关节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使用自体B-PT-B、自体HT重建ACL在12个月内随访无明显差异,手术技术及术后功能康复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伴骨关节炎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THA治疗DDH伴骨关节炎45例47髋.其中Crowe Ⅰ型8髋,Ⅱ型18髋,Ⅲ型15髋,Ⅳ型6髋.手术采用外侧入路,术中行髋周软组织松解、延长患肢以恢复真臼重建.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6个月.术前Harris评分28~63分,平均45分;术后Harris评分82~95分,平均87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优33髋,良10髋,可4髋,近期优良率达到91.5%.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均得到缓解,活动功能满意,无假体松动及翻修病例. 结论 THA是治疗成人DDH伴严重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实行有效地软组织松解以及最大程度地恢复患髋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是重建髋臼和稳定髋臼假体的良好基础,正确选择和安放合适的假体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股骨髓腔解剖形态参数变化,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DDH病例43例53髋,其中女31例,男12例。采用Crowe分型,其中Ⅰ型20髋(37.7%)、Ⅱ型19髋(35.8%)、Ⅲ型7髋(13.2%)、Ⅳ型7髋(13.2%)。Ⅰ、Ⅱ、Ⅲ、Ⅳ型分别对应Ⅰ、Ⅱ、Ⅲ、Ⅳ组。分别进行下肢全长DR影像学(正侧位)及股骨CT三维重建检查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DDH各组间患者股骨形态相似,股骨峡部平均位于小粗隆下115 mm处。DDH组股骨髓腔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DDH组髓腔张开指数相似,多表现为锥形髓腔。DDH组股骨头中心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DDH组II型、Ⅲ型、Ⅳ型颈干角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大。所有DDH组与对照组相比前倾角变大。结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其股骨髓腔形态变异较大,尤其是CroweⅢ、Ⅳ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切除旋转平台型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股骨相对于胫骨的前后运动模式和股骨后髁偏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的变化,探讨二者对膝关节屈曲度(range offlexion,ROF)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9年6月40例40膝采用PCL切除旋转平台型假体行TK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22例;年龄56~87岁,平均70.6岁。病程5~14年,平均9.1年。左膝11例,右膝29例。术前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KSS)为(48.0±5.5)分,ROF为(77.9±9.0)°。手术前后摄X线片测量PCO及股骨后滚距离,以术后最大屈膝时股骨后滚距离和PCO的变化值为自变量,以膝关节最大ROF的改善值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4.7个月。末次随访时KSS评分为(91.9±3.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00,P=0.000);临床效果优良。末次随访时ROF为(102.0±9.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05,P=0.000)。术前PCO为(31.6±5.5)mm,末次随访时为(30.6±5.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5,P=0.001)。术后末次随访时股骨后滚距离为(—1.2±2.1)mm,95%可信区间为—1.9~—0.6 mm;27例(67.5%)发生矛盾性前移,1例(2.5%)位移为0 mm,12例(30.0%)出现后移。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成立(R=0.785,R2=0.617,F=61.128,P=0.000),股骨后滚距离可纳入方程(t=7.818,P=0.000),但PCO被剔除(t=1.471,P=0.150),最终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25.587+2.349x。结论 采用PCL切除旋转平台型假体行TKA术后的股胫运动学多表现为屈膝过程中股骨相对胫骨的矛盾性前移,它是限制术后膝关节ROF的因素之一;术后PCO改变与术后ROF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3DCT)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单侧髋臼发育不良Crowe分型为Ⅲ、Ⅳ型的患者25例进行THA,其中男性5例5髋,女性20例20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7.9岁。所有患者术前行骨盆正位数字X射线摄影(DR)及3DCT,依据髋臼三维重建数据指导手术,术后行骨盆正位DR,并对比手术前、后患侧与健侧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来评价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恢复程度。结果CT显示髋臼前后径变小,髋臼后壁增厚,髋臼深径较浅。以上测量指标与正常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测量髋臼前后径为(32.98±1.02)mm,髋臼深径为(14.21±0.56)mm,与术前影像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6~38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0.15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2.0~9.3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95 mm,理想旋转中心外侧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74,P〈0.01)。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18~42 mm,平均垂直距离23.58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6.0~13.4 mm,平均垂直距离为3.25 mm,理想旋转中心上方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53,P〈0.01)。结论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行THA,3DCT技术可以量化指导如何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髋臼骨移植重建部位、髋臼假体安放角度等;对于恢复头臼假体同心复位,恢复髋关节解剖结构,重建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和探讨人工臼顶造盖术治疗大龄儿童髋关节疾患的手术适应证及效果。方法:人工金属臼顶加盖术治疗3~13岁患者17例29个髋关节。结果:17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10年,平均7年。按照Mckay临床评定标准为:优2l髋、良5髋、可3髋,优良率89.6%。结论:大龄儿童髋关节疾患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人工金属臼顶造盖术增加了髋臼的宽度和深度,改善了股骨头的包容和覆盖。该术式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流血少、疗效好,髋关节稳定性好和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因此,对大龄儿童髋关节疾患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