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总结3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伴腘动脉损伤的诊疗经验。方法2011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3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伴腘动脉损伤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分别为27、70、31岁。损伤累及双侧1例、单侧2例。血管损伤时间10、4、3 h。采用一期修复血管、二期修复韧带治疗。结果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30、5、10周,随访时间为9.5、3.5、3.0年。1例患者血管修复术后下肢皮肤、皮下组织部分坏死结痂,经再次植皮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肢体均成活,随访期间无感染、血管再损伤或新鲜血栓形成。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合并双侧腘动脉损伤者并发双侧跟腱挛缩,1例术后膝关节不稳复发再次手术。结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伴血管损伤临床较少见,多学科协作、及早发现和评估血管损伤、优先处理腘动脉损伤逆转肢体缺血及固定肢体是治疗此类损伤的有效方法,能够保存肢体并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股骨髓腔解剖形态参数变化,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DDH病例43例53髋,其中女31例,男12例。采用Crowe分型,其中Ⅰ型20髋(37.7%)、Ⅱ型19髋(35.8%)、Ⅲ型7髋(13.2%)、Ⅳ型7髋(13.2%)。Ⅰ、Ⅱ、Ⅲ、Ⅳ型分别对应Ⅰ、Ⅱ、Ⅲ、Ⅳ组。分别进行下肢全长DR影像学(正侧位)及股骨CT三维重建检查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DDH各组间患者股骨形态相似,股骨峡部平均位于小粗隆下115 mm处。DDH组股骨髓腔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DDH组髓腔张开指数相似,多表现为锥形髓腔。DDH组股骨头中心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DDH组II型、Ⅲ型、Ⅳ型颈干角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大。所有DDH组与对照组相比前倾角变大。结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其股骨髓腔形态变异较大,尤其是CroweⅢ、Ⅳ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3DCT)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单侧髋臼发育不良Crowe分型为Ⅲ、Ⅳ型的患者25例进行THA,其中男性5例5髋,女性20例20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7.9岁。所有患者术前行骨盆正位数字X射线摄影(DR)及3DCT,依据髋臼三维重建数据指导手术,术后行骨盆正位DR,并对比手术前、后患侧与健侧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来评价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恢复程度。结果CT显示髋臼前后径变小,髋臼后壁增厚,髋臼深径较浅。以上测量指标与正常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测量髋臼前后径为(32.98±1.02)mm,髋臼深径为(14.21±0.56)mm,与术前影像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6~38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0.15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2.0~9.3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95 mm,理想旋转中心外侧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74,P〈0.01)。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18~42 mm,平均垂直距离23.58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6.0~13.4 mm,平均垂直距离为3.25 mm,理想旋转中心上方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53,P〈0.01)。结论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行THA,3DCT技术可以量化指导如何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髋臼骨移植重建部位、髋臼假体安放角度等;对于恢复头臼假体同心复位,恢复髋关节解剖结构,重建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B-PT-B)及自体月国绳肌腱(HT)重建ACL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骨关节科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0例,均为运动损伤。其中关节镜下行自体B-PT-B重建术30例,自体HT重建手术30例。B-PT-B组病例股骨及胫骨端均以界面螺钉固定;HT组病例,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1枚界面螺钉固定,1枚门型钉加固。术后静脉常规使用抗生素1 d,术后1日扶拐下地行走,7日开始被动活动,6个月时恢复正常的活动,12个月恢复体育训练。使用lysholm与IKDC评分系统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评分,并采用lachman试验与轴移试验评估膝关节稳定性。结果自体BPT-B与自体HT重建ACL的病例术后3日至12个月内lysholm与IKDC评分系统膝关节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使用自体B-PT-B、自体HT重建ACL在12个月内随访无明显差异,手术技术及术后功能康复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包括股骨头脱位、半脱位及髋臼发育不良等在内的疾病。儿童期筛查不严、治疗方法不佳,甚至未经治疗,导致很大一部分患者在成人期出现严重髋关节的发育不良甚至脱位,同时多数可继发严重的骨关节炎。此时,保守治疗和其他矫形手术往往难以奏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成为其重要的治疗选择之一。髋关节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对髋臼发育不良病理形态的认识应注重于整体性、立体性。本文就成人发育髋关节不良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到2012年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病例34例临床疗效。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前、术后6周、12周、52周肩关节前屈上举及体侧外旋角度,评价术前术后肩关节功能。结果关节镜下修复肩袖随访1年,所有获访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症状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中32例患者肩关节疼痛完全消失,前屈及体侧外旋均达到正常角度,2例患者肩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前屈角度正常,体侧外旋60°受限,术后6、12、52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有明显差异,其术后随时间推移,肩关节功能及疼痛均逐渐好转。结论肩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是治疗肩袖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损伤的外侧半月板后根部进行不同位置的修复固定,比较不同缝合方式时膝胫股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果,探讨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最佳缝合术式。方法使用8例人体尸体膝关节,胫腓骨固定装置维持膝关节在0°位,在1 k N压缩载荷下,采用Tek-scan压力感测片收集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完整、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断裂、将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分别缝合至中心点、中心点偏后5 mm、中心点偏前5 mm、中心点偏外5 mm位置下的平均接触压力、峰值压力以及接触面积。结果在外侧间室,与完整状态相比半月板后根部损伤断裂后会导致平均接触压力和峰值压力明显增加(P0. 01),接触面积减少(P0. 05)。4种缝合固定方法均可减少平均压力和峰值接触压力,接触面积较根部断裂时均有增加。在半月板后根部中心点偏外5 mm缝合时,生物力学结果更接近完整膝关节(P0. 05)。比较缝合位点在根部中心点和中心点偏后5 mm时,平均接触压力影响差别微小,峰值接触压力、接触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在内侧间室,生物力学指标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发生撕裂后会导致膝关节外侧间室的平均接触压力、峰值压力以及接触面积相比正常膝关节发生显著改变;半月板缝合位置在原根部中心点偏外5 mm时,其生物力学功能更接近完整膝关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3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伴腘动脉损伤的诊疗经验。方法2011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3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伴腘动脉损伤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分别为27、70、31岁。损伤累及双侧1例、单侧2例。血管损伤时间10、4、3 h。采用一期修复血管、二期修复韧带治疗。结果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30、5、10周,随访时间为9.5、3.5、3.0年。1例患者血管修复术后下肢皮肤、皮下组织部分坏死结痂,经再次植皮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肢体均成活,随访期间无感染、血管再损伤或新鲜血栓形成。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合并双侧腘动脉损伤者并发双侧跟腱挛缩,1例术后膝关节不稳复发再次手术。结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伴血管损伤临床较少见,多学科协作、及早发现和评估血管损伤、优先处理腘动脉损伤逆转肢体缺血及固定肢体是治疗此类损伤的有效方法,能够保存肢体并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