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IgA肾病(IgA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及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IgAN患者45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分为3组:轻度组29例,中度组10例,重度组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IgAN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免疫双标记染色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 CD80 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DC与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①P-选择素在正常肾组织中基本不表达,在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广泛高表达,重度组肾小管间质表达明显强于轻、中度组,且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轻重显著相关.②正常人肾组织中基本未见CD1a CD80 DC分布,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明显增多;其在患者肾小管间质的分布于重度组明显高于轻、中度组,亦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及血肌酐显著相关.此外,CD1a CD80 DC在患者肾小管间质分布与P-选择素表达明显相关.结论:P-选择素尤其DC可能参与了IgAN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且推测DC肾炎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选择素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荧光双标记染色样本的图像分析,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炎患肾组织中的分布定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133例。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与低照度荧光图像分析检测方法,观察DC在肾炎患肾组织中分布与改变、结果:肾炎患肾组织中DC分布的面积、数量及密度均明显增多。从分布特点来看,DC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而肾小球基本未见分布,此外,DC在肾小管间质分布程度随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增加,两呈正相关。结论:DC可能参与肾脏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应用真皮模板改善创面愈合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真皮模板应用后对创面微血管形成的影响,为真皮模板应用改善创面愈合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1/2002Ш度小面积烧伤患者,采用真皮模板(异体无细胞真皮基质)加自体薄皮复合移植的方法,修复Ш度烧伤患者切痂后创面,并以单纯自体薄皮移植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1,2,3,4,6周取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例次,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标本中CD34的表达。结果:在术后1~6周,随着创面的修复,真皮模板组CD34表达逐渐降低,而薄皮组CD34持续高表达,且有逐渐升高趋势,其结果与HE染色所见一致。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真皮模板与自体薄皮复合移植后,可以抑制创面毛细血管超常增生,从而减少瘢痕形成,改善创面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4.
热休克蛋白90在人精子冻融前后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 90 (HSP90 )在人精子中的定位及其在冻融前后的变化。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定位HSP90在人精子中的部位 ,联合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 2 0例正常男性的精液进行冻融前后精子HSP90表达的定量差异研究。结果 HSP90定位于人精子的体部与尾部。图像分析共识别冻融前精子43 6个 ,冻融后精子 484个。冻融前精子HSP90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和积分灰度值分别为 69.2 9± 11.16和 692 5 .73± 3 184.84,冻融后精子HSP90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和积分灰度值分别为 61.3 6± 10 .72和 5 75 7.41± 2 3 15 .2 4,两者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冻融后精子HSP90的表达量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 ,这种下降可能是精子在冻融后运动特性改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体外培养的食道癌细胞株和食道癌细胞的体内移植瘤动物模型上,考察天然物质大黄素通过提高活性氧水平增强砷剂(As2O3)诱导凋亡的作用,同时探讨大黄素造成的氧化还原状态改变对凋亡与抗凋亡信号转导机制的影响.方法 在食道癌细胞株上联合应用大黄素与As2O3,检测细胞凋亡率、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生存相关转录因子NF-κB活性及下游抗凋亡蛋白survivin表达;在食道癌移植瘤动物模型上应用不同剂量大黄素与As2O3腹腔注射化疗,化疗后检测瘤体质量,瘤组织切片上检测凋亡、NF-κB入核和下游抗凋亡蛋白survivin表达.结果 大黄素增强As2O3诱导的凋亡,促进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抑制NF-κB促转录活性;大黄素与As2O3合用增强裸鼠移植瘤凋亡,抑制NF-κB入核,并下调survivin表达.结论 大黄素能够促进体内外食道癌细胞的凋亡,机制涉及增强促凋亡信号转导和抑制抗凋亡信号转导,提示了大黄素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以及抗P-选择素单抗的抗粘附凋抑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和抗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各18只,按不同梗阻时间(1、3、7 d)再分为3组,另设假手术组(n=6)作为对照.分别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P-选择素及DC在肾组织中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大鼠UUO第l d起即见P-选择素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在肾小管间质中表达上调,伴随CDl a+CD80+DC在以肾间质为主部位的浸润;第3dP-选择素明显表达,且CDla+CD80+DC显著增多;至第7 d P-选择素表达遂下调,而CDla+CD80+DC在肾间质分布聚集达峰,出现了明显的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经抗P-选择素单抗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受到抑制,CDla+CD80+DC分布聚集减少,且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减轻.结论提示树突状细胞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早期病理损伤过程,其肾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选择素早期介导有关,抗P-选择素单抗对此具有抗粘附调抑和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IgA肾病病理改变中广泛存在或伴随着肾小管间质损害 ,黏附分子介导的炎细胞浸润是肾小管间质免疫炎症反应重要前提。树突状细胞 (DC)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其炎症组织迁移依赖于黏附分子P 、E 选择素介导。为此我们探讨了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P 选择素表达和DC分布变化 ,以及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之间的关系。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4 5例IgA肾病患者 ,其中男 2 5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4 5 .4± 1.5 )岁。根据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分为 3组 :轻度组 2 9例 ,中度组 10例 ,重度组 6例 ;10例正常人肾组织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法…  相似文献   
8.
百草枯诱导小鼠α-突触核蛋白表达升高并聚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除草剂百草枯诱导小鼠黑质细胞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表达及聚集,探讨环境因素在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小鼠按体重10mg/kg经腹腔注射百草枯,应用原位杂交、RT—PCR分析α—syn mRNA表达.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黑质区α—syn显色.并进一步确定表达rsyn的神经元表型及α—syn聚集。结果注射百草枯组小鼠黑质区α—syn mRNA表达量升高,rsyn阳性细胞数相对增加;rsyn与硫磺素、酩氨酸羟化酶(tyroxine hydroxylase,TH)及硫磺素复合染色的阳性细胞数均升高。结论百草枯诱导小鼠黑质细胞α—syn表达升高并出现蛋白聚集可能是导致PD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大鼠浅Ⅱ度烫伤创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浅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主要涉及表皮角质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生长因子等多种因素调控着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从而完成创面修复 ,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factor ,EGF)尤为重要。EGF是表皮角质细胞的化学性趋化因子和特异性促有丝分裂原 ,必须通过与相应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结合 ,才能在愈合过程中发挥其生物学活性。目前关于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表达水平及其促愈作用的报道较多 ,但关于内源性EGFR表达水平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 ,从蛋白质水平上动态观察了浅Ⅱ度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切除大鼠肾小管间质中的分布与作用及缬沙坦对DC作用的影响.方法建立慢性肾衰5/6肾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和缬沙坦治疗组(n=18).分别于建模1、4、12周,采用免疫双染和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CD80+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在肾组织中的表达;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程度.结果模型组CD1a+CD80+DC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以肾间质最为明显;其分布数量于12周较1周、4周明显增多,且与慢性肾功能减退呈正相关;12周时,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以肾小管间质为主表达和TIF程度明显增加,并与CD1a+CD80+DC分布数量呈正相关;经缬沙坦治疗后,CD1a+CD80+DC分布减少,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表达下降,TIF程度减轻及肾功能改善.结论DC可能启动或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缬沙坦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和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