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3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形外科治疗范围的扩大和更加精细简便与显微外科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游离皮瓣移植、肌肉移植、断指(肢)再植、器官再造等方面使整形外科从粗糙走向了精细."稳、准、轻、巧"是显微外科操作的基本要求,整形美容手术要求精细、准确,手术创伤小且效果好,两者完全吻合,故在对整形医生的培养过程中,显微外科培训必不可少.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学好显微外科技术,对今后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精确完成手术操作、开阔视野都有着深远意义,我科对整形医生的培养包含显微外科培训这一过程,现将显微外科培训在整形医生培养过程中的意义及培训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 (SDF-1) on the migration of epidermal stem cells (ESC) in the healing process of frostbite-wound model ex vivo. Methods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full-thickness frostbite of skin was constructed (with slot-like wound) out of skin equivalent. The expression of SDF-1 in wound stroma was observed with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on post injury days (PID) 3 and 7. The model frostbite wound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PBS 50 μL per wound) , SDF-1 group (treated with 100 ng/mL SDF-1, 50 μL per wound) , and AMD3100 group [treated with 100 ng/mL AMD3100 (50 μL per wound) for 30 minutes, and then SDF-1 50 μL was added per wound]. The redistribution of ESC around wound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SDF-1 in wound stroma increased gradually on PID 3 and 7. Compared with those in control and AMD3100 groups, there were more ESC and epithelial cell layers, and more integrin β1-positive cells appeared at the basal layer of wound in SDF-1 group, and some of the positive cells migrated upward to epidermis. Conclusions SDF-1 contributes to wound repair through promoting ESC to migrate toward and gather around wound edge. This may be one of the mechanisms of ESC participating in wound repair.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分泌的卷曲相关蛋白2(SFRP2)在耳垂瘢痕疙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为瘢痕疙瘩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线索.方法 利用原位杂交和Western Blot检测伤后3、6、12、24个月耳垂瘢痕疙瘩组织边缘区和中央区SFRP2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耳垂瘢痕疙瘩组织中,边缘区伤后12个月组SFRP2的表达显著高于3、6个月组(P<0.01),而24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央区伤后12个月SFRP2的表达出现下降(P<0.01);边缘区SFRP2的表达均高于同一时期中央区的表达(P<0.05,P<0.01).瘢痕疙瘩表皮和血管内皮及周围组织SFRP2的表达也增强.SFRP2 mRNA和蛋白质的变化相似,只是中央区SFRP2蛋白质的衰减较SFRP2 mRNA延后.结论 SFRP2的高表达可能参予了瘢痕疙瘩的生长发展,而且瘢痕疙瘩表皮及边缘区SFRP2的高表达对其浸润性、持续性生长作用强于中央区.血管内皮细胞及周围组织SFRP2的高表达也发挥了作用.降低SFRP2的表达可能是基因治疗瘢痕疙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综合物理疗法在下睑袋整形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综合物理治疗的手段促进下睑袋切除整形术后快速恢复、维持手术效果及防治并发症的方法.方法:528例下睑袋切除整形术后患者,分成术后综合物理治疗组265例和非术后物理治疗组263例,综合物理治疗组术后应用超短波、电脑中频、手法按摩行下睑局部物理治疗并配戴低温热塑板材下睑支具进行下睑压迫.非术后物理治疗组术后不行任何物理治疗,待其自然恢复.结果:综合物理治疗组术后局部瘀血、睑结膜水肿、睑球分离者术后3周恢复率为83%;非理疗组术后3周恢复率为49%,显著低于综合物理治疗组.结论:下睑局部物理治疗联合低温热塑板材加压的综合治疗能迅速消除下眼睑整形术后的水肿、促进术后瘀血吸收、减少术后早期肿胀引起的下睑外翻等并发症,是睑袋整形手术良好的术后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及其Ⅰ型受体(AT1)拮抗剂洛沙坦(losarta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和洛沙坦作用下,采用MTT法和3H-脯氨酸掺入释放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生成胶原的情况.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在浓度为1×10-7~1×10-4mol/L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合成胶原明显增多(P<0.05);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与胶原量呈正相关.洛沙坦在浓度为1×10-6~1×10-4mol/L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生成量显著减少(P<0.05);且浓度与胶原生成量呈负相关.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产生大量的胶原;洛沙坦通过拮抗AT1后,抑制细胞增殖、胶原合成量显著减少,提示血管紧张素Ⅱ在促使增生性瘢痕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T1的拮抗剂有望在增生性瘢痕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大鼠外耳郭移植后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方法 将动物分为自体、异体移植组。自体移植组以SD大鼠兼职供体与受体 ,进行自体移植 ;异体移植组以SD大鼠为供体 ,WISTAR大鼠为受体 (SD→WISTAR) ,然后观察外耳郭的生存情况与组织学变化。结果 异体外耳郭移植后可能存在快速排斥反应 ,组织中不但有T淋巴细胞的浸润而且也发现大量单核细胞的浸润。结论 血管化的皮肤复合组织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机制与皮肤移植可能有着明显差异 ,进一步了解其排斥反应机制是解决移植物长期生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研究CTLA4Ig对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以BN大鼠为供体 ,Lewis大鼠为受体进行异体耳廓移植 ,术后分组应用不同剂量CTLA4Ig治疗 ,观察移植耳廓的排斥反应及存活时间 ,检测术后血清IL - 2含量变化。结果 :对照组平均存活 (7.8± 1.9)d ,CTLA4Ig 0 .1mg/kg·d治疗组存活 (8.1± 1.6 )d ,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1.0mg/kg·d组与 5 .0mg/kg·d组分别为 (15 .5± 2 .3)d与 (2 8.8± 3.6 )d ,异体耳廓的存活时间显著延长 (P <0 .0 1) ,且IL - 2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 :CTLA4Ig能延长异体耳廓复合组织移植后的存活 ,其疗效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8.
面动脉肌皮瓣修复口底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观察面动脉肌皮瓣修复口底缺损的临床效果,1991年~1997年,应用面动脉肌皮瓣21个,修复口底及邻近组织器官缺损21例。皮瓣面积最小8cm×3.4cm,最大12.1cm×5.4cm。皮瓣转移后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19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有局部尖端坏死,换药治愈。详细介绍了面动脉肌皮瓣的应用解剖、设计与操作要点,对该皮瓣的优点和术后面部畸形的预防进行了讨论。认为,面动脉肌皮瓣是修复口底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鼻唇沟皮瓣的使用已达2500年,由于其良好的组织学特点,至今仍广泛应用于颌面部多种缺陷的修复,并不断派生出以面动脉为主的各类岛状瓣,肌皮瓣及肌粘膜瓣以适应颌面整形外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