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6篇 |
完全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922篇 |
出版年
2021年 | 3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67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腹腔镜下不同子宫切除术22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目的 评价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 (LISH)、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 (LSH)、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 (LAVH)4种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各种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2272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 保留子宫颈的两种术式中,LISH1323例(LISH组),手术时间为(91±21)min,出血量为 (93±23)ml,并发症发生率为 4 1%;LSH229例(LSH组),手术时间为(70±18)min,出血量为 (69±17)ml,无一例并发症发生;LISH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LS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去除子宫颈的两种术式中,LAVH588例(LAVH组),手术时间为(119±28)min,出血量为 (156±23)ml,并发症发生率为 1 0%;LTH132例(LTH组),手术时间为 (121±30)min,出血量为 (193±38)ml,并发症发生率 1 5%;LAVH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LT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LTH组明显多于LA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4种术式均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的有效术式,且各有利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术式。 相似文献
2.
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全切除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探讨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目的探讨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全切除术(TVH)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6月至2003年6月间2086例非脱垂子宫TVH的临床资料,按子宫体积、既往有无盆腹腔手术史、有无阴道分娩史、是否同时处理附件等分别进行统计,比较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不同体积子宫比较:子宫体积>16孕周患者的非脱垂子宫TVH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盆腔感染率分别为(73±25)min、(237±86)ml、1.69%(7/413);子宫体积≤16孕周患者的非脱垂子宫TVH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盆腔感染率分别为(42±16)min、(101±58)ml、0.78%(13/1673),不同体积子宫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既往有无盆腹腔手术史比较:既往有无盆腹腔手术史患者的非脱垂子宫TVH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盆腹腔手术史患者非脱垂子宫TVH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升高;(3)有无阴道分娩史患者非脱垂子宫TVH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119例合并卵巢囊肿患者均成功行非脱垂子宫TVH。结论子宫体积≤16孕周患者的非脱垂子宫TVH是安全、可行的,子宫体积>16孕周患者的非脱垂子宫TVH手术难度较大,是否行TVH,需根据术者的经验及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既往有盆腹腔手术史,可增加非脱垂子宫TVH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子宫体积≤16孕周的患者,有无阴道分娩史均不影响TVH的成功率;TVH同时处理直径≤6cm的卵巢单纯性囊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探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4月间,我院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45例(阴式组)及同期行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45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阴式组为(76±21)min、(414±73)ml,对照组为(72±26)min、(404±68)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式组患者术后的平均排气时间[(18±9)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8±0·6)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31±8)h、(7·8±0·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8个月,因月经过多手术者,症状全部改善;与对照组比较,阴式组患者术后康复快,对手术效果更满意。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效果好、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4.
不同途径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探讨4种不同途径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56例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传统腹式子宫全切除术(TAH)260例(TAH组)、改良腹式小切口子宫全切除术(MAH)180例(MAH组)、阴式子宫全切除术(TVH)106例(TVH组)、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术(LAVH)210例(LAVH组),比较各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TAH组为(98±23)min、MAH组为(67±18)min、TVH组为(63±19)min、LAVH组为(99±35)min,TAH、LAVH组平均手术时间与MAH、TV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TAH组为(180±49)ml,显著多于MAH组的(102±43)ml、TVH组的(93±31)ml和LAVH组的(111±3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TAH组为(5·2±2·6)d,(36±9)h;MAH组为(3·3±1·7)d,(23±7)h;TVH组为(3·2±1·6)d,(21±4)h;LAVH组为(3·5±1·9)d,(23±6)h;TAH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体温升高的发生率TAH组也显著高于其他3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TAH组为(5·4±2·3)d,MAH组为(5·6±1·9)d,均显著长于TVH组的(3·3±1·2)d和LAVH组的(3·6±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均治疗费用比较,LAVH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途径子宫全切除术各有优势,且互不能完全替代,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医院的条件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2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行子宫全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对自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于腹腔镜下行全子宫切除的21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平均年龄45.5岁(38~60岁);其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4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5例,子宫肌瘤139例,子宫腺肌病46例,子宫颈原位癌2例。216例患者中,曾有下腹部手术史36例。腹腔镜下行子宫全切除均由超声刀完成,切除的子宫经阴道取出,并于腹腔镜下缝合阴道断端及膀胱腹膜反折。结果216例患者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一例转为开腹手术。216例中,103例行单纯子宫切除术;113例同时行下列手术,即行单侧或双侧附件切除术23例,卵巢囊肿剔除术36例,盆腔粘连松解术54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03±35)min,出血量平均为(83±45)ml(60~300ml)。术后住院时间2~11d,平均为(5.3±1.9)d。术中发生膀胱穿孔1例,经腹腔镜下行缝合修补。术后发生膀胱阴道瘘2例、输尿管阴道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为子宫切除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1006例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评价腹腔镜全子宫切除(LTH)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LAVH)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两种腹腔镜子宫切除术1006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LTH组出血量193.13±38.21ml,LAVH组出血量156.24±23.3 ml,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LTH组术后体温37.6±0.5℃,肠道恢复时间35.71±6.92小时,术后住院日4.1±0.4天;LAVH组术后体温37.9±0.8℃,肠道恢复时间39.37±8.53小时,术后住院日4.7±0.6天。两组相比,术后体温、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日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LTH组优于LAVH组,如果腹腔镜下操作技巧熟练,LTH是一种理想的全子宫切除术式。 相似文献
7.
阴式与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比较阴式子宫全切除术和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接受以上不同途径子宫切除术的病例共30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阴式子宫全切除术197例(阴式组),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104例(腹腔镜组),比较两组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1)疾病种类:宫颈非典型增生阴式组19例、腹腔镜组3例;子宫腺肌病、合并附件疾病或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阴式组分别为58例、9例、8例,腹腔镜组分别为45例、33例、13例;(2)手术时间:阴式组(76±28)min、腹腔镜组(139±52)min;(3)术中出血量:阴式组(170±125)ml、腹腔镜组(206±153)ml;(4)肌瘤或腺肌瘤最大直径:阴式组(49±17)mm、腹腔镜组(57±22)mm;(5)手术费用:阴式组(1073±203)元、腹腔镜组(1526±676)元。以上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住院时间:阴式组(5·6±1·2)d、腹腔镜组(5·7±2·4)d;(7)子宫重量:阴式组(235±115)g、腹腔镜组(256±158)g;(8)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阴式组为2·54%、腹腔镜组为2·88%。住院时间、切除子宫重量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明显盆腔粘连和附件疾病的子宫全切除术可选择阴式途径,子宫大小并非选择术式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8.
1270例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779例全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99年以前所有全子宫切除病例均首选经腹手术,经阴道手术占2.1%,1999年以后经阴道手术占87.4%。最高年为94.5%,尤其引入Ligasure系统后经阴道手术视野明显扩大,经阴道手术副反应(10.2%)比经腹手术(41.7%)明显减少,出血量少。结论:经阴道手术损伤小、副反应小,掌握好适应证,可作为全子宫切除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借助适当的工具可扩大经阴道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代产后出血346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通过对我院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年代产后出血病例特点的变化。方法 对1993~1995年、2002-2004年共346例产后出血病例分为前后3年两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包括年龄、孕周、产次、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原因、分娩前后血红蛋白(HB)和血球压积(HCV)变化等指标。结果 2002年-2004年产后出血发生率较1993年~1995年明显上升。后3年产妇年龄较前3年增加。剖宫产分别占两组产后出血病例的49.04%和51.24%。宫缩乏力仍然是导致产后出血的第一位原因(51.9%vs58.7%),胎盘因素有显著上升(14.1%VS20.7%)。产后出血产妇分娩前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和血球压积下降值后3年明显低于前3年(P〈0.05)。6年间因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7例,其中5例为胎盘因素。结论 宫缩乏力仍是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近年来有所增加,成为产后出血的第二位原因,并成为导致子宫切除的严重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23例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因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行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7月至2004年12月间,278例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78例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中,除4例中转开腹外,其余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其中有108例患者行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切除术。4例中转开腹手术者中,3例为急诊开腹手术,1例为选择性开腹手术。278例中共发生各类并发症23例,术中并发症13例,其中血管损伤7例,5例在腹腔镜下行血管修补或结扎,1例髂外静脉损伤者开腹行血管吻合术,1例开腹止血;膀胱损伤4例,均在腹腔镜下行修补术;1例患者因高碳酸血症中转开腹手术;另1例患者因结肠损伤而中转开腹行肠修补术。术后并发症10例,其中3例输尿管阴道瘘,3例膀胱阴道瘘,需再次手术治疗;1例输尿管狭窄;3例尿潴留。结论 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切除术正在逐渐成为妇科的常规手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管损伤和膀胱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