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9篇
  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8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50篇
内科学   20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99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247篇
预防医学   62篇
药学   123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含量的变化,同时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类风湿因子等指标,判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病情活动度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RA组50例、健康对照组30例、骨关节炎组30例,分别测定3组上述指标的变化,采用X2检验、各组之间进行LSD-t检验、直线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RA组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类风湿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RA治疗前后相比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明显,而红细胞沉降率及类风湿因子水平变化不明显,提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对RA病情活动度的判断上更为敏感,且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与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与类风湿性因子无相关性。结论RA患者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可与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一起判断疾病活动度,上述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与其他类型关节炎相鉴别,同时为RA患者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对进口和国产两种不同厂家品牌的血凝试剂对实验动物SD大鼠和人血凝四项(PT、APTT、TT、FIB)检测结果,观察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用SPF级SD大鼠及人血凝标本,分别用国产和进口两种不同品牌血凝试剂检测PT、APTT、TT及FIB血凝四项指标。结果 两种不同品牌血凝试剂对大鼠血凝四项指标检测结果均存在差异,大鼠血凝指标PT、APTT、FIB国产试剂检测结果高于进口试剂(P<0.05);大鼠血凝指标TT进口试剂检测结果高于国产试剂(P<0.05);而人血凝标本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不同厂家品牌的血凝试剂检测SD大鼠血凝四项(PT、APTT、TT、FIB)结果可存在差异,各实验室应根据需求建立相应的背景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卵巢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诊断鉴别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20例患有初治原发性卵巢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跟踪随访其临床资料,研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卵巢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纤维蛋白原(FIB)正常的参考范围为2~4 g/L;血清中HE4和糖类抗原125(CA125)的正常值分别为0~150 Pm/L和0~35 U/mL,标志物于正常值比较高则定为阳性.结果:卵巢肿瘤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为(4.40±1.46) g/L,与手术病理分期及年龄有密切关系(P<0.05);比较纤维蛋白原、血小板、CA125、HE4及D-二聚体(D-D)在卵巢囊性囊肿、盆腔脓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卵巢恶性肿瘤间的差异,各组的4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其中纤维蛋白原在盆腔脓肿患者的均值最高,其次为恶性肿瘤.结论: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作为卵巢肿瘤患者诊断鉴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113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10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血清hsCRP和Fib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IMT测得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相关性.血清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溶栓效果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动态变化.方法 根据治疗24 h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减分率比较溶栓组33例与未溶栓组20例的疗效,采集溶栓组溶栓前,溶栓后2h、6h、12h、24 h及l周的血液检查FIB、DD水平,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 溶栓患者24 h后NIHSS减分率较未溶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026,P<0.05).溶栓效果好组FIB在12h达到低点,明显低于溶栓效果差组(£=4.47,P<0.01),DD在6h达到高点,明显高于溶栓效果差组(t=6.374,P<0.01),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栓效果好的患者FIB下降明显,DD上升明显,为临床观察病情转归,预测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纤维蛋白原(Fib)是一种常见的凝血功能相关蛋白,除参与血凝外,还与肿瘤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多种恶性肿瘤术前血浆Fib可明显升高,并与肿瘤进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尽管Fib与肿瘤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将Fib作为肿瘤标志物及肿瘤治疗新方向已成为肿瘤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 Ag )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4例ACI患者作为脑梗死(A )组,检测治疗前后Fg、DD和vWF Ag变化;同期94例非血栓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B)组。分析三项指标对ACI的诊断价值。结果 A组治疗前血浆 Fg、DD和vWF Ag值高于B组(P<0.05),治疗后降低(P<0.05)。取Fg>4.5 g/L、DD>131μg/L、vWF Ag>142%为截断值,Fg、DD和vWF Ag诊断ACI的特异度分别为90%、78%和77%,灵敏度分别为21%、50%和82%,准确性分别为60%、65%和80%。结论检测血浆Fg、DD和vWF Ag对ACI诊断均有一定临床价值,以vWF Ag的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液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6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患者,根据Gensini积分及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对照组,狭窄<50%,共46例),B组(冠状动脉狭窄≥50%,Gensini积分<20,共122例)、C组(冠状动脉狭窄≥50%, Gensini积分≥20,共93例),分析3组间血液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A、B、C三组的血液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浓度均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15例冠心病的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与Gensini积分间均呈正相关(r=0.17、0.15,P<0.05)。结论血液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越高,冠状动脉狭窄越严重,可用于冠心病的早期危险性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术期肺功能康复训练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胸外科患者术后急性肺栓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胸心外科患者共15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79)和对照组(n=75)。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肺功能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1~7 d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 mL。记录两组术后心电监护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胸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7 d检测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 )、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凝血酶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以及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急性PE发生率和不良用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心电监护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肺功能指标及肺部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Fib、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PT、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急性P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注射部位硬结2例,注射部位皮下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经针对性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未对临床治疗造成影响。结论围术期肺功能康复训练联合低分子肝素可降低Fib、D‐D水平,预防急性PE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