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61篇
  免费   2186篇
耳鼻咽喉   256篇
儿科学   227篇
妇产科学   297篇
基础医学   647篇
口腔科学   288篇
临床医学   9922篇
内科学   2725篇
皮肤病学   109篇
神经病学   818篇
特种医学   1200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4590篇
综合类   18196篇
预防医学   4150篇
眼科学   789篇
药学   8117篇
  133篇
中国医学   3110篇
肿瘤学   766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873篇
  2021年   1315篇
  2020年   2036篇
  2019年   1071篇
  2018年   493篇
  2017年   1638篇
  2016年   1578篇
  2015年   1644篇
  2014年   3888篇
  2013年   4194篇
  2012年   5244篇
  2011年   5369篇
  2010年   4949篇
  2009年   4683篇
  2008年   5482篇
  2007年   3315篇
  2006年   2054篇
  2005年   1317篇
  2004年   1331篇
  2003年   497篇
  2002年   608篇
  2001年   362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400篇
  1998年   342篇
  1997年   228篇
  1996年   267篇
  1995年   171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亚娟  李靖  贺欣 《北京医学》2016,(3):271-273
目的 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2002-2012年北京天坛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28例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中术后并发迟发出血的31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该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迟发出血发生率为4.9%(31/628),明显高于同期颅内肿瘤切除术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0.9%(122/13 479),P< 0.001].31例术后迟发出血患者中,男14例,女17例;平均年龄(39岁±20)岁;出血时间发生在术后第5~23天,中位时间为术后第8天.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高压和(或)脑膜刺激征(71.0%),脑疝(16.1%),癫痫(9.7%)以及晕厥(3.2%).11例出现二次出血,二次出血发生率为35.5%(11/31).25例患者康复出院,其中21例恢复满意,另4例神经功能障碍较前加重;其余6例死亡.结论 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并发迟发出血的时间发生在术后第5~23天,且术后1周左右迟发出血比例较大,出血后二次出血发生率高.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警惕,争取早发现,早抢救;出血发生后积极有效的护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与全层肌切开术及切开长度≤5 cm与切开长度>5 c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诊断贲门失弛缓症并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行环形肌切开为环形肌切开组,32例患者行全层切开为全层切开组;28例患者切开长度≤5 cm为短切组,28例患者切开长度>5 cm为长切组.分别比较4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术前、术后食管最大直径变化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组术前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食管最大直径、术前Eckardt评分、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形肌切开、全层切开、长切、短切4组术前Eckardt评分分别与术后1、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层切开组与环形肌切开组相比,术后Eckardt评分1个月[(0.50±1.07)vs(0.71±1.04)]、6个月[(0.53±1.10)vs(0.50±0.78)]、12个月[(0.37 ±0.75) vs(0.42±0.82)],术后6个月食管最大直径[(26.44 ±7.88)vs(24.00 ±5.82) mm]以及气体并发症[(5/24)vs(13/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切组与长切组相比,术后Eckardt评分1个月[(0.46±0.83)vs(0.71±1.42)]、6个月[(0.39 ±0.68) vs(0.64 ±1.19)]、12个月[(0.32±0.72)vs(0.46±0.84)],术后6个月食管最大直径[(24.81 ±7.87) vs(25.98 ±6.37)mm]以及气体并发症[(9/28)vs(9/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建议采用经口内镜下食管环行肌切开术,且以切开长度≤5 cm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衰竭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189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病因、并发症和临床转归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92例患者中,男性1206例(63.74%),女性686例(36.26%),平均年龄(48.9±11.3)岁;肝衰竭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319例,69.7%)、HEV 感染102例(5.4%)、药物(102例,5.4%)、酒精(89例,4.7%)和不明原因(107例,5.7%);1543例(81.6%)患者发生了肝衰竭相关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脑水肿,发生率分别为69.82%、30.97%、23.04%、16.97%和2.59%;急性肝衰竭患者在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脑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77.14%,45.71%和20.0%,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它几型肝衰竭(P〈0.05);发生脑水肿的49例患者死亡率为100%,发生肝肾综合征的291例患者死亡率为90.65%;1092例发生一种并发症的患者死亡率为62.09%,288例发生两种并发症的患者死亡率为78.47%,163例患者发生3种及3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死亡率高达98.16%。结论肝衰竭易发生并发症,感染是肝衰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脑水肿和肝肾综合征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随并发症增多而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规范性个体化的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间562例行射频消融术的原发性肝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肝部分切除术的574例病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术后恢复、手术并发症、术后肿瘤残余复发、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术后无瘤生存率等。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均恢复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射频消融组显著低于手术切除组(P0.001,P=0.041),术后射频消融组无严重并发症,肝功能损害主要为轻中度,损害程度显著低于手术切除组(P0.001)。术后1个月手术切除组无肿瘤残留,射频消融组23例共41个瘤灶发现肿瘤残留。两组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无差异,手术切除组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射频消融组(P=0.024)。结论射频消融能够完全毁损肿瘤实质,且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得当可达到与手术切除相近的治疗效果,但其术后无瘤生存率低于手术切除,因此规范性个体化的手术方案设计是提高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近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肝叶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肝叶切除手术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后进行干预护理,观察其对并发症的影响;结果:88例患者在手术完成后有43例(48.86%)患者出现并发症,经过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均成功治愈,护理的有效率为100%,护理满意度为100%;结论:对肝叶切除的患者进行术后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能够有效的治疗并发症,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5月~2013年8月在浙江省富阳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行手术治疗.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分别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和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15.40±3.97)h、(28.12±7.81)h、(43.27±8.16)h、(8.16±1.9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21.24±7.02)h、(34.71±9.82)h、(52.14±12.15)h、(10.04±2.1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2.24、2.18、2.23,均P<0.05);干预组患者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明显低于对照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3,P<0.05).结论 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促进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患者依从性及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台州医院骨科住院保守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n:42)和护理干预组(n=42)。两组患者均予以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常规保守治疗。常规护理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治疗依从性、腰背肌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6个月后。护理干预组的总依从性率为95.2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80.95%)(X2=4.09,P〈0.05);护理干预组的腰背肌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86%,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76.19%)(x。=4.46,P〈0.05);护理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71%,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66.67%)(x。=8.05,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腰背肌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中控压冲洗对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的影响。方法将240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随机分为2组,术中经膀胱造瘘管做控压冲洗105例(控压组),术中高压冲洗135例(高压组)。对2组膀胱内压力变化、手术时间、切除的平均前列腺重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冲洗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和手术前后的最大尿流率(Qmax)、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以及术后主要并发症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控压组在膀胱内压力变化、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1周的IPSS评分、Qmax方面明显优于高压组(P〈0.05),且主要并发症少。结论控压冲洗下行PKRP术,具有保持术中视野清晰、利于手术连续操作、节约手术时间、减少主要并发症等优点,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92例糖尿病患者实施个案管理,分析管理前后患者的血糖及相关代谢疾病情况。结果个案管理1年后,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体重及相关并发症得到良好控制,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明显(P〈0.01或P〈O.05)。结论个案管理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控制血糖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3种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7例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3组:经腹股沟精索静脉高位结扎组(开放手术组)38例;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组(腹腔镜组)33例;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组(显微镜组)26例,术后随访12月,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手术治疗近期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开放手术组、腹腔镜组、显微镜组3组手术均顺利完成。3组间手术时间比较(56.02±4.84 vs. 35.60±4.54 vs. 91.65±4.56,F=1 058.74,P=0.000),显微镜组最长;3组间动脉识别率比较(52.63% vs. 54.55%,P=0.872;54.55% vs. 100%,P=0.000;52.63% vs. 100%,P=0.000),显微镜组最高;3组间精液质量改善率比较(34.21% vs. 33.33%,P=0.938;33.33% vs. 65.38%,P=0.014;34.21% vs. 65.38%,P=0.014),显微镜组最高;术后切口疼痛评分比较(7.45±0.65 vs. 4.82±0.58 vs. 1.04±0.34,F=1 018.35,P=0.000),显微镜组最低;睾丸鞘膜积液发生率比较(26.32% vs. 21.21%,P=0.615;21.21% vs. 0,P=0.014;26.32% vs. 0,P=0.013),显微镜组最低;精索静脉曲张复发率比较(28.95% vs. 21.21%,P=0.455;21.21% vs. 0,P=0.014;28.95% vs. 0,P=0.007),显微镜组最低;住院时间比较(7.26±0.79 vs. 5.45±0.75 vs. 3.65±0.63,F=186.10,P=0.000),显微镜组最短。结论:除手术时间较长外,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具有动脉识别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